在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當今世界,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許多人從媒體的新聞報道中了解了外部世界的形勢,了解了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學到了新的知識,從而明確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找準了自己在社會上所處的位置,認清了自己前進的方向,提高了適應社會發展競爭的生存能力。這樣的新聞報道,受到公眾的歡迎和好評。然而,媒體上也有一些新聞報道,不僅不能對社會發展進步起到有益的作用,還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最受公眾詬病的新聞有以下幾種:
八卦新聞。只有真實的新聞信息,才是公眾需要的信息、有用的信息。然而,有些新聞媒體,或為了追求轟動、追求刺激,增加賣點;或為了吸引眼球、吸引讀者,賺取聲譽;或為了增加收入,謀取經濟利益;或缺乏公共責任感,對編采隊伍管理松懈,使得一些失實新聞、虛假新聞時有所見,甚至炮制和傳播出了一些似是而非、黑白混淆的“噱頭新聞”和胡編亂造、無中生有的“謠言新聞”。公眾稱這些新聞為“八卦新聞”。八卦新聞混淆視聽,攪亂了人的思想,會把受眾引向歧途,影響社會穩定和和諧,危害黨的事業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基本原則,反對“克里空”,堅決制止“八卦新聞”的滋生和蔓延。
開會新聞。會議新聞是新聞信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眾也希望能從媒體的會議報道中獲得新鮮的、權威的、導向性強的信息。然而,長期以來,媒體上的會議新聞一是過多、過濫、過長,有些媒體特別是一些市、縣級主流報紙,幾乎天天頭版上都有會議報道,有時一天能刊登幾個會議報道,而且文字冗長;二是報道程序化、模式化、說教化,內容空洞無物、枯燥乏味,形式死板呆滯、面目可憎,常常是羅列出席會議的領導名單和會議議程,照抄照搬領導講話和代表發言。“會議指出”、“會議要求”、“會議強調”、“會議號召”充斥其間,公眾很難從字里行間得到自己欲知、應知而未知的東西。讀者說這樣的報道是讓群眾在報紙上開會、聽報告,不稱這樣的報道為“會議新聞”,而稱之為“開會新聞”,一見到“開會新聞”就為之變色,棄之一旁,閱讀率極低。媒體要下決心改進和創新會議報道,減少會議報道,壓縮報道文字。對必須報道的會議要抓住會議的實質,在報道內容上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寫出公眾喜聞樂見的會議新聞來。
起居注新聞。在我國古代,由史官或大臣專門記錄皇帝每天到了哪里、見了什么人、辦了什么事等言行,稱之為“起居注”。在當今,領導干部的重要活動,無疑是媒體政務報道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傳播政務信息的重要來源。然而,一些媒體對于領導的活動,無論是參加會議、下基層調查,還是參加工程奠基、竣工典禮、頒獎,抑或是出席節慶會、參觀展覽、觀看演出等,不管有無新聞價值,都作為新聞登報紙、上廣播、上電視,公眾戲稱這樣的新聞是領導干部的“起居注新聞”。“起居注新聞”只能令人生厭,降低媒體的新聞品位,應當戒之。
廣告新聞。新聞和廣告是現代媒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兩大支柱,可二者是有嚴格區別和界限的。新聞是無償地向公眾傳播真實的信息,而廣告則是廣告主拿錢買版面在媒體上宣傳自己所需要傳播的信息。在我國現實社會中,公眾對新聞信息的信任度比廣告信息的信任度要高得多,廣告主也更愿意借助新聞發布廣告。有些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迎合廣告主的需要,或把新聞寫成廣告的內容,或把廣告包裝成新聞,為廣告主作產品營銷、形象等宣傳,而且內容多是夸大、溢美之詞。這些廣告新聞使受眾誤認為是真正的新聞,憑著對媒體的信任被誤導,上當受騙的事時有發生。公眾對廣告新聞深惡痛絕,難以容忍。
低俗新聞。有些媒體新聞競爭意識強于新聞責任意識,經營意識大于道德意識,為了提高閱讀率、收視率、點擊率,吸引更多的廣告,在新聞報道中一味追求畸形的轟動效應,傳播諸如明星緋聞、名人隱私、大款丑聞、兇殺搶劫等一些低俗的新聞。這樣的新聞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違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毒化了社會風氣,頹廢了人的精神,受到公眾的批評。
傷人新聞。一些媒體記者在報道某些公共事件時,為了搶獨家、爆猛料、揭內幕、獵奇聞,不顧基本的道德底線和起碼的新聞倫理,不擇手段地挖掘事件中受害人的難言之隱,給受害人造成了“二次傷害”,造成了新的痛苦。2011年10月,深圳發生聯防隊員涉嫌強奸民女事件后,不少媒體記者蜂擁而至,反復追問、逼問、誘問受害者各種難堪的細節。公眾說這種新聞是“傷人新聞”、“害人新聞”。這樣的新聞每次出籠,都會遭到公眾的指責和質疑,使有關媒體成為事件中又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新聞的優劣、媒體的優劣,要靠公眾來檢驗、來評說、來認可。公眾不歡迎、不滿意的新聞,就不會有傳播力、影響力,更不會有生命力,是無效傳播和有害傳播。這樣的新聞傳播,不僅損害了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影響了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敗壞了媒體的形象和聲譽,不利于媒體健康、可持續化的發展,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時刻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努力提高政治水平、思想水平和業務水平,自覺做到不采寫無用新聞,反對和抵制不良新聞和有害新聞,多采寫一些人民群眾能夠用得上、用得好,深受公眾歡迎的好新聞,讓新聞工作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輿論助推器。
(作者單位:中原油田社會化服務管理辦公室)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