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人宓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曾有一段在魯國做官的經歷,后來魯君派他去治理一個叫單父的地方。赴任前宓子賤擔心自己遠赴外地做官,假如魯君聽信他人的讒言,使自己不能在單父順利實行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政治抱負豈不是會落空?因此,他想了一個計策,臨行前請求魯君派兩個近吏一同赴任。到單父后,單父的官員都來參見,宓子賤讓那兩個近吏做記錄。近吏寫字時宓子賤不斷扯其臂肘,字寫不好宓子賤就訓斥他倆,兩個近吏一怒之下就告辭回去了。倆人回朝后將此事稟報魯君,魯君聽了長嘆了一聲說:“宓子賤是用這個方法來勸諫我呀!我以前經常干擾宓子賤,使他不能實行自己的主張,這樣的事定有過好幾次了。這次如果沒有你們兩個人,我幾乎又要犯錯誤了。”于是馬上派人到單父傳令:“從今以后單父的事情我就不管了,全權交給你。凡是有益于單父的事情,你決定了就辦吧!但五年后我要看結果。”宓子賤用暗喻法對魯君進行勸諫,而魯君也一點就透,馬上反省自己并立即糾正。宓子賤因此獲得了魯君的充分授權,在沒有強權干擾的情況下,在單父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三年后單父大治。
這就是著名的“宓子賤掣肘”的故事。它說明了“疑者勿任,任者勿疑”這樣一條用人原則,同時還揭示了基本的用人規則,即: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實施有效地授權。
在職場中,企業和員工、老板和雇員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用”與“不用”的問題,而作為一個企業最大的不幸也在于有才不知、知而不任和任而不用。
對于像宓子賤這樣獨擋一面的“基層”負責人,好比是一塊“三明治”,“基層”的負責人就是三明治中的夾層,他要想把自己的工作空間做大,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向下“壓”,一個是向上“頂”。向下“壓”自然比較容易,但帶來的弊病也很明顯,就是空間有限,而且向下“壓”的過多,會嚴重影響下屬的工作熱情,束縛下屬潛能的發揮,對管理的基礎造成損害。而向上“頂”則比較困難,除去觀念的因素不說,承擔的風險也很大,但這卻能給企業發展帶來很多益處,通過向上“頂”可以擴大發展的空間,充分地拓展;同時可以將獲得的空間通過再授權轉讓一部分給下屬,使下屬的空間也變大。這樣一來,管理者的各個層次之間就有了自己發揮與施展的舞臺,整個組織的蛋糕做大了,每個人都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對企業的信心和依賴也會日漸增強,管理者們期望的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家、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的愿望就可能實現。而宓子賤作為“基層”負責人,善于主動去影響上級以獲得充分有效的授權就頗有創造性,而“上級”魯君也恰恰是一位明君,他們的事業理當得到成功。
授權的核心其實是一個制度問題。成思危先生曾經說過:“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創新。”而制度的設計與制定取決于管理高層。今天有關“頂層設計”的話題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企業管理要突破瓶頸的難點也正在于此。如果我們能在“頂層設計”的時候,就大膽地思考如何向基層充分授權,使基層有更大施展空間,就可以更好地發揮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企業的更好發展。而恰恰是在這個問題上的制約和束縛,使企業管理和員工之間產生了不良循環,導致了一些企業在用人上捉襟見肘,養不住人、留不住人、用不好人,這也是我們企業管理長期存在的一個頑癥。
魏征在誄唐太宗時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今天我們在學習古人智慧的同時,不妨學學兩千多年前魯君那樣的胸懷,放一把權,給“基層”們一個往上“頂”的機會,或許你的企業就會有一個嶄新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