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我國首屆免費師范生已經順利畢業。為了充分了解免費師范生的培養現狀,發現免費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培養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和教育家提供政策建議,我們以某部屬師范大學首屆免費師范生為對象進行調查,試圖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教育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
當前大學教育的責任在于培養有創新意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何謂創新人才?調查顯示,大部分免費師范生都能充分認識到創新人才應當具有以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自由發展的個性以及博專結合的知識基礎。在關于“您認為創新人才應當具備什么樣的基本素質”的問題回答上,僅有50.6%的免費師范生認為創新人才應當具備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崇高的奉獻精神,42.4%的免費師范生認為創新人才應當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意識,而認為創新人才應當具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的只占52.8%。可見,部分免費師范生對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此外,仍然有5%的免費師范生不贊同大學應當以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基本目標。
2.對課程設置滿意度不高
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學科專業課程數量(26.9%)和教師教育課程數量(32%)都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第二,學生沒有機會修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專業課程(24.2%)和教師教育課程(31.9%);第三,選修課管理系統不便捷,如學校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管理系統不便捷(40.7%),學校的專業選修課管理系統不便捷(28.2%),學校的全體師范生選修課管理系統不便捷(40.7%),學校的學科教育類選修課管理系統不便捷(35.7%)。此外,免費師范生不重視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14.3%),不會在課外花時間學習學科專業課程(16.7%)和教師教育課程(38.5%)。
3.教學方式相對落后
調查表明,無論是在學科專業課程上還是在教師教育課程上,任課教師較多使用或經常使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講授、使用PowerPoint等課件、運用音像資料、利用網絡資源。在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上,教師都很少或較少使用的教學方式有:大班課堂討論、課堂小組合作學習、課外小組探究學習、主題辯論、課堂情境模擬以及發放教材之外的閱讀材料,并且這些教學方法所占的比例都相差不大(如圖1)。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個人探究學習”的使用,教師在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上很少或較少使用的頻率相差很大,在學科專業課程上占29.3%,在教師教育課程上則達45.5%。
在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上,教師都從未使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課外小組探究學習、個人探究學習、主題辯論、課堂情境模擬以及發放教材之外的閱讀材料(如圖2)。
4.學生參與課外活動不夠多樣化
大學所開展的課外活動按比重由大到小的排列分別是:寒、暑假社會實踐(占95.6%),學術講座、學術論壇(占94.5%),社團活動(占92.8%),志愿者活動(占90.1%),教育類競賽(如教學技能競賽、課件制作比賽、教案評比等)(占88.4%),學術科研項目(占80.7%),專業興趣小組(如讀書會、學術沙龍等)(占70.6%)。免費師范生平時參加的課外活動主要有:學術講座、學術論壇(占82.4%),志愿者活動(84.6%),寒、暑假社會實踐(占92.9%),社團活動(占89%)以及教育類競賽(74.7%)。(如圖3)而免費師范生參加專業興趣小組和學術科研項目的比重則相對要小些,分別占55.5%和50.5%。
5.創新人才質量管理不夠健全
調查顯示,免費師范生對大學的管理制度不是很滿意。有28%的免費師范生不滿意(包括“很不滿意”和“不太滿意”)教師評價機制;27.5%不滿意大學生科研制度;26.9%不滿意獎/貸學金制度;26.5%不滿意導師制;25.8%不滿意選課制;25.6%不滿意插班生制度;23.2%不滿意大類招生;22.8%不滿意保研制度。此外,還有一些管理制度沒有實行,例如轉學制度(9.5%)、導師制(8.8%)、插班生制度(7.8%)、大類招生(3.9%)、轉專業制度(1.1%)、保研制度(0.6%)和大學生科研制度(0.5%)。
二、原因探尋
1.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桎梏
從總體上講,22%的免費師范生對學校的課堂教學感到不滿意,31.8%對學校開展的課外活動感到不滿意,32.4%對學校的管理制度感到不滿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式也不夠優化。這主要受教育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師范教育一直存在著“學術性”與“師范性”之爭的問題,而高校在培養師范生時往往“重學術、輕師范,重理論、輕實踐”。受此影響,教學方式多是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研究性教學難以推行。
2.免費師范生優惠政策的限制
《師范生免費教育協議書》中規定:免費師范生畢業前及在協議規定服務期內,一般不得報考脫產研究生,免費師范生在畢業后即必須按照協議回生源地中小學任教。由于政策的優惠,免費師范生在經濟和就業兩方面都有保障,因此部分免費師范生失去了學習動力。例如,免費師范生很少或較少參加學術科研項目、專業興趣小組等活動。
3.督評體系不健全
健全的督評體系是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能否順利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調查顯示,在管理制度方面,有相當一部分免費師范生對選課制、轉專業制、大類招生、保研制度、教師評價機制等感到不滿意,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的督評體系還不夠完善。由于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大,致使部分學生對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了解還不夠充分,盲目報考免費師范生。當他們被錄取后,有些人發現他們不是真的想從事教育事業,于是他們想轉專業或考研,但是由于免費師范生的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致使他們不如愿,從而感到不滿意。
4.辦學條件有限
23%的免費師范生對學校總體辦學條件感到不滿意,認為學校的學習資源沒有能夠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多是由于學校教學場地有限所致,如圖書館面積比較小,藏書量少(大部分的書都是舊書,更新速度也比較慢,專門針對免費師范生的書籍則更少)。
三、改進建議
1.樹立專業化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理念
免費師范生作為我國未來的“準教師”,其職業具有專業性。因此,免費師范生應該樹立專業化發展的理念。教師只有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和較強的自主性,才能成為教育教學方面的專家,才能滿足社會的日益發展和學生在認知、情感學習等方面的需要。
在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背景下,免費師范生的專業化發展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這一職業要求教師終身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自己的頭腦,轉變自己的角色,這樣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跟上時代的步伐。正如《學會生存》所言:“教師的職責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的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2.優化招生方式,加強質量管理
學校要對報考免費師范生的學生進行合理的面試,選拔愿意從事教育事業的學生。同時,在兩年內給學生再次選擇專業的機會,讓優秀的非免費師范生轉入,允許不適合做教師的免費師范生轉出。
學校要健全考核機制,并制定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同時加強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監督,保障培養質量。學校應設置專項資金,對學習成績較好且整體素質較高的免費師范生應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而對于學習成績較差且不思進取的免費師范生可以給予批評、警告,并計入檔案。與此同時,學校要經常在學生中進行調研,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結果作為評價教師的一項重要指標,從而激發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大膽應用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水準。
3.完善課程設置,豐富課外活動
目前,我國免費師范生的課程設置還處在不斷完善和優化的發展階段。調查顯示,85%的免費師范生認為應該加大教師教育課程設置,適當多開設一些任意選修課,以此來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為此,按照寬口徑專業化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學校應堅持學科專業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的有機整合,適當加大教師教育類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的設置比例,提高免費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執教能力和教育教學研究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以研究性課堂教學、創新性自主學習為中心,大力推進研究型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和大學教師榜樣示范對提升學生素養的作用。
課外活動對提升免費師范生的創新思維(42.7%)、好奇心(57.1%)、創新精神(40.3%)、自信心(31.1%)、創新能力(40.9%)、想象力(48.3%)、動手能力(57.8)%、社會責任感(27%)、創新意識(34.7%)、審美感(30.7%)、合作意識(46.7%)等方面素養的貢獻最大。為此,學校要充分重視免費師范生的課外活動,除了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外,學校還要重視和擴大科研項目,適當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學生參加學術科研,并對在科研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同學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以此來激勵免費師范生學到扎實的專業知識,為培養和造就優秀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重點課題“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10A022);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啟航”項目“創造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11QH009)。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於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