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創新和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進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教。積極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完善代償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艱苦邊遠地區農村學校當教師”。[1]《綱要》的頒布與實施,為農村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
相對于城市教師而言,農村小學教師工作條件艱苦,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低,居住條件差,教師隊伍不穩定。農村小學優秀教師向城鎮學校流動的現象,不但給農村地區的教學造成被動局面,而且在學生家長和社會上引發恐慌,導致“擇校熱潮”。為真實了解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以江蘇省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將江蘇省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作為樣本總體,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從每個地區抽取2個縣,每個縣抽取3所小學進行研究,力求樣本所代表的學校教育質量處于中等水平;再從每個學校抽取15個教師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70份,回收254份,有效問卷為254份,問卷有效率為94.08%。問卷雖然總量不大,但是面很廣。鑒于蘇北地區的問卷有效率比較低,對蘇北地區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來彌補問卷量少的缺陷。
一、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調查結果發現:農村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1.教師工作壓力重
調查發現,65.6%的教師平均周授課時數為11—15節,16—20節課的占16.3%,21課時以上的占2.7%;所教班級人數多,班級平均學生數在50人以上的占29.1%,蘇北地區為67.1%;任教學科也偏多,除了任教主科外,還要兼職音、體、美等課程。教師還常承擔教學之外的工作,如學生管理、應對各種檢查、撰寫各種計劃和總結等。課程改革的壓力、家庭生活的壓力和教師管理體制改革的壓力使得農村小學教師身體超負荷運轉,積勞成疾。
2.教師年齡與學歷結構的地區間差異大
從年齡結構看,地區間的教師年齡結構有很大的差異,蘇南地區40歲以下的教師為88.8%,蘇中地區為77%,蘇北地區為61.7%,經濟較發達的蘇南地區教師的年齡更小一些。從學歷情況看,蘇北地區農村小學教師第一學歷為中師的占49.3%,蘇南地區教師第一學歷為中師的占30.0%,大專占36.7%,本科占30.0%,碩士研究生也開始有一定的比例。實踐證明,教師的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與其專業發展水平有很大程度的相關。
3.專業發展意識不強,缺乏專業發展的持續動力
訪談中,有教師說,農村教師的工作比較辛苦,白天在校教學生、管學生,晚上忙家務備課。日復一日機械的重復勞動,使得一些教師不求上進。許多人賽課、寫論文都是為了評職稱加工資,三十出頭評到小高就等退休。即使參加培訓也常常存在形式化和任務化的傾向。
4.教育科研能力薄弱
調查顯示,農村小學教師最缺乏的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大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承擔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管理工作,無暇再顧及教育科研;還有一部分教師雖有科研意識,但是由于自身缺乏相應的科研能力,對如何寫論文、如何做課題不熟悉。客觀上,教育評價體系不健全,只注重考試成績,不注重對科研成果的評價,缺乏對教育科研的激勵機制,也使教育科研工作失去了動力源泉。
5.農村小學骨干教師流失嚴重
城鄉之間、學校之間存在的差別導致農村小學教師流失。有條件的教師工作兩三年便調入城市,剛剛培養成熟進入骨干行列的教師很快就被城里的學校挖走,導致農村小學骨干教師流失比較嚴重。由于江蘇省存在南北經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這就造成教師工資水平南與北、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不斷拉大;蘇北農村骨干教師流失尤其嚴重。教師和其他人才一樣,對物質條件的要求上具有“經濟人”的一面,教師的物質待遇與教師流失呈現出負相關的關系。[2]城鄉之間巨大的經濟差異是導致農村優秀教師大量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
6.教師工作滿意度低
自實行績效工資以后,教師的待遇雖有所提高,但是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的付出與薪酬不平衡,而且教師待遇存在地區差異。問卷調查表明:8.6%的農村小學教師對于目前工資水平很滿意,感覺一般的比例為39.8%,不滿意的比例為34.4%(包括不滿意和很不滿意)。另外,蘇南地區有38.5%的農村小學教師對工資感到滿意(包括很滿意和滿意),蘇中為33.8%,蘇北僅為4.2%。另外,課程改革的壓力、家庭生活的壓力和教師管理體制改革的壓力使得農村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低。
二、基于城鄉教育統籌的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是其突破口。城鄉統籌改革的直接對象是城市與農村,而不是教育自身。城鄉教育統籌的終極目標不是教育要素的自身增長,而是教育服務于城市與農村的融合,服務于城市與農村中“人”的自由發展。
1.完善和創新保障機制,穩定農村小學教師隊伍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教育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教育宏觀政策制定上充分體現農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實把農村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優先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障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如實行領導掛鉤農村學校的制度,把領導掛鉤到農村小學,同時賦予其一定的義務、權力、財力,使其切實為學校排憂解難,積極解決制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實行教育資源分配向農村小學傾斜,增加對農村小學教師的吸引力;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農村小學教師待遇;建立并完善農村小學教師的社會保障制度,鼓勵教師終身從事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小學高中級教師職務的比例,多給他們機會和名額,以留住農村優秀教師;為教師家屬就業或創業提供傾斜政策,通過保障教師家屬就近就業來保證教師安心任教。
2.建立和健全發展機制,提升農村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農村小學教師學歷起點低,教師職稱高級少,初、中級多,年齡老化現象比較嚴重,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不強。為此,要以“傾斜化”配置為保障,建立健全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機制。
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加強教師管理。對不合格教師實行內部淘汰機制,讓好的教師留得住,差的教師輪崗或者轉崗;對于一些由于身體原因不能在崗的在編教師,本著教師自愿的原則,采取提前退休或者買斷工齡的辦法。進一步完善人事管理機制,創新和完善教師聘用制度,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將教師的工資待遇與實績、貢獻掛鉤。建立“農村地區小學教師發展專項資金”、建立“農村小學骨干教師專項獎勵資金”。實行教師在職提高學歷學費補助制度。鼓勵在職教師參加學歷進修,并按提高學歷的層次一次性給予經費補助。從經費、時間和培訓效果等方面予以保障,建立教師繼續教育新機制。特別是搞活校本培訓,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3.建立“一盤棋”的管理體制,優化農村小學教師結構
制定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政策,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公平。創設有利條件,形成城鄉教師連接與互動機制。要繼續實施“千校萬師支援農村教育工程”、“萬名大學生支援農村教育工程”。建立教師交流制度,組織教師合理流動,促進城鄉、校際教師資源平衡和教師結構合理化。城鎮小學教師在評聘高級職務(職稱)時,要有一年以上的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組建“城鄉學校聯盟”,推動城鄉學校互動發展。通過“名校下鄉、城鄉幫扶、百校結對、師徒牽手、網絡覆蓋”推動城鄉學校互動發展,實行名師、特級教師到農村巡回講學和特級教師定點聯系鄉鎮制度,具體指導農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動農村教學水平的提高。通過多方面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