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聞出版局出版管理處處長王偉在《中國新聞出版報》撰文:數字印刷與網絡流轉的有機結合,將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更大的市場空間,帶給傳統紙媒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數字印刷技術及其普及,將帶來傳統出版物流形態與信息流形態相結合的統一,而這個統一是世界出版前所未有的傳媒飛躍,將為傳統紙媒切入數字出版并及時走進國內、國際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增量,優化組合大市場。
而數字出版本身也應理清數字出版與網絡、手機出版的關系定位。在這個全球化的信息網絡平臺上,所有信息流轉都是基于數字化科技、使用數字化編程的,“數字”像細胞一樣成為全球網絡構成的基本元素。不僅如此,“數字”還是構成整個網絡諸多元素的核心。所以“數字”和數字科技成就了整個互聯網。
數字出版的革命性變化在于徹底解放了出版生產力,標志著出版產業社會信息化大生產時代的到來。出版從生產到傳播由手工作坊式、手工作坊與社會流轉相結合式,一舉跨越了一般的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直接步入到社會信息化大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必然要求出版人全面實現理論、觀念、實踐相統一的轉變。自覺達成這一根本性轉變,才能適應社會信息化大生產的需要,才能收獲生產力解放帶來的效能倍增,不被社會信息化大生產所淘汰。
劉浩:動漫產業發展需尊重市場規律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編輯劉浩在國家動漫產業網撰文:在我國,動漫展會目前還沒有走上商業化發展的正軌。在很多展會的宣傳中,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國際化、專業化、頂級化”的空洞字眼,聽到的僅僅是關于場地規模、展位數量、成交總額的簡單羅列,動漫愛好者們很難從媒體千篇一律的描述中找到感興趣的關注點,主辦方希望突出的“地域特色”往往隨著過于粗放的辦展模式而消泯。
曾有活動承辦方稱,目前國內很多動漫展就是“新聞發布會+同人展銷會”,企業自顧自地去談“高端合作”,觀眾則是一副業余交流加逛小攤的心態,企業的商業價值完全沒有傳達給消費者。
要想讓文化精髓轉化為產業動力,終究要靠市場的力量才能實現。只有尊重市場規律,采取與產業現狀相符合的運作方式,才能培育出優質作品的創作土壤,促進良性商業模式形成,使中國動漫產業走上健康的發展之路。
海飛:推動兒童作家走向國際
中國出版協會少年兒童讀物工作委員會主任海飛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采訪時表示:在與國際友人的長期交往中,感覺到中國少兒出版與國際少兒出版的落差越來越小。他回憶,1994年第一次到日內瓦書展,當時深刻地感覺到差距太大:“我們的少兒圖書裝幀設計很糟糕,印刷紙張很差,也沒有英文說明……”針對當時少兒出版的問題:封面灰暗、開本無型、書名陳舊、版式呆板,他建議少兒圖書應該“四個起來”:封面鮮亮起來、開本豐富起來、書名響亮起來、版式活躍起來?!艾F在,我國的少兒圖書在這幾個方面基本能做到與國際接軌?!?br/> 在海飛看來,制約中國少兒圖書走出去的一個因素是翻譯,另一個制約因素在于中西方的價值觀差異。中西方兒童文學研究者的部分關注點不一樣,中國的很多兒童文學題材在西方人看來太淺。中國兒童文學暢銷書作家,有了國內品牌,但國際知名度還不高,缺乏像安徒生、林格倫、羅琳等世界級的兒童文學作家和兒童文學作品。在與國際友人的交往中,丹麥大使曾向海飛表示自己只是丹麥的“小大使”,而安徒生才是丹麥永恒的文化大使。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是先認識安徒生,再認識丹麥;先認識安徒生,再認識歐洲。對此,海飛認為兒童文學大有文章可做,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將兒童文學演繹得豐富多彩、盡善盡美。
于慧:農家書屋與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互動現狀
重慶文理學院圖書館館員于慧在《出版廣角》撰文:通過對重慶市農家書屋的調查發現,許多農家書屋對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考慮較少,不能滿足老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未能實現其與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良性互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在館藏資源和館藏結構上,大多數農家書屋中的館藏資料都以當地的特色產業為主,目的是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針對老人和兒童的資料普遍偏少。老年人往往更傾向于欣賞傳統文化書籍,農家書屋很少能見到這些圖書。
另外,對于一些有照看留守兒童任務的老人來說,農家書屋中適合兒童閱讀、親子共讀的書籍也相對較少。這既不能滿足兒童閱讀的需求,也無法滿足留守老人在教育方面自我提高的需要。在服務方式上,農家書屋服務形式單一,僅限于傳統的圖書借還,宣傳活動甚少,難以調動老人的積極性。在管理方式上,大多數農家書屋都是由村干部兼職管理,由于他們精力有限,難以對留守老人實施主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