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太合麥田老總宋柯無奈地宣稱“唱片已死”,公司將不再簽約歌手,在這場唱片市場之爭中鎩羽而歸。其實早在太合麥田之前,成立于1901年的美國老牌唱片公司RCA就關閉了三家子唱片公司。2000年前國內有點名氣的歌手唱片賣百萬張很常見,與唱片公司緊密聯系的音像出版社的日子過得也很滋潤。隨著計算機在國內的普及,歌曲在網絡的大量傳播和網站的免費下載,使得唱片業遭受重大打擊。據有關部門公布,2005年國內唱片銷量總計5000萬張,2006年銷量直接“減半”,到了2009年銷量總計500萬張,只有2005年的十分之一,2011年銷量不足200萬張,僅為2005年的4%。國際唱片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近七年來中國內地唱片的銷量是“一降再降”,平均每年降幅達到了41%。過去大街小巷的音像店好像一夜之間消失的沒有了蹤跡,大街上賣盜版盤的游商好像也都從良改行,賣雞蛋灌餅了;昔日紅火的北京音像大廈也改為茶葉城了,大大小小的音像出版社也一反常態,由穩坐釣魚臺等客送錢上門,變得手忙腳亂,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年年都有撐不下去不得不被注銷的。音像業陡然失寵,音像市場日漸冷落蕭條,全國的音像出版社由原來的500多家降至目前不足300家。音像業前途未卜,形勢告急。
一、“唱片將死”直接波及音像出版社
世界唱片公司巨頭由原來的“五大”變成“四大”,再“精簡”為現在的“三大”(華納、環球、索尼),負債累累的百代已對外招標出售,百年老牌也將易主。這一切似乎都顯示了世界范圍內音樂產業走向低迷,唱片業的衰敗是全球性的,與唱片相關聯的光盤廠和音像出版社也步入衰退。
其實,自從互聯網普及以來,以光盤為載體的出版物均受到了新媒體的強力沖擊,原本的盈利模式開始土崩瓦解,光盤市場也日漸萎靡。若要論“殺死唱片”的元兇,首當其沖的必然是網絡提供的免費下載。網絡免費下載這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毫無疑問,它重創了光盤產業賴以生存的版權制度,其直接結果就是光盤銷量的陡然下降。隨著唱片業的慘淡,音像出版社隨著音像公司的倒閉而走下坡路,從2010年開始,每年都有幾家音像出版社關門或被圖書社兼并,出版界內部對音像出版社的前景也深表堪憂,獨立的音像出版單位在全國所剩無幾,大牌的音像出版社也舉步維艱,光靠出版光盤已經不能維持,出版光盤已由主業逐步成為輔業,苦苦支撐不知還能撐多久?
二、制約音像出版社發展的四大因素
一是科學技術因素。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反復強化這樣一個觀點:技術并不是中性的,它會影響人的思維結構。MP3的盛行就是迎合了人們對個性和娛樂的追求,它讓每個人都擁有了隨意編排曲目的可能,逐漸地我們習慣了將某一首歌從整張專輯中抽離,重新組織專輯的整體構架。從膠木唱片到磁帶、CD、DVD、MP3以及互聯網,從有形到無形,科技的進步必然使落后的走向沒落直到死亡。
二是消費者因素。聽眾對于音質、音效的無甚要求也直接打破高度壓縮后的MP3、WMA與CD間最大的區隔。可以說從黑膠時代到唱片時代直至如今MP3時代,是一個音樂載體便攜化程度不斷增大而音效不斷退化的過程。音樂淪為了娛樂的附屬品,飯后的談資,無所謂音質的粗糙與否,也無所謂詞曲內容,只求耳順,讓自己的耳朵不寂寞就好。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之下,誰還愿意為聽幾首歌而帶上笨重的CD機?消費習慣與欣賞水平也是影響某種產品存亡的關鍵因素。
三是購買力因素。購買一張光盤需要幾十元,有的甚至幾百元。盡管版權和下載環節亂象必現,但其余環節卻早有定路、有長期累積的行業規則做基礎。制作的高支出,必然帶來成品的高定價。當前光盤的售價高出購買群體的承受能力,消費者認為花幾十元錢聽幾首歌不劃算,幾百元買一套盤性價比不高,當消費對象經濟實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在乎這幾十元錢了。
四是版權保護因素。導致“唱片已死”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版權的保護。過去的唱片盜版形式主要是街頭游商,公安、工商、城管及文化執法等單位執法比較直接,舉證比較容易。版權保護工作比較好做。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網上侵權盜版行為成本低,但對執法部門卻加大了執法難度和舉證難度,客觀上被網絡侵權盜版鉆了空子。
三、音像出版社走出困境的對策
音像出版社要想從“唱片已死”的困境中掙脫出來,走向光明,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產品多元化。音像的載體一直在改變,但內容為王是不變的,隨著知識產權的完善,市場會更好,音像出版社之所以沒有像唱片那樣將死,是因為它具有產品的多樣性,既有唱片、影視,還有教育類、科技類、文藝類、社科類、醫療類等多種類別,雖然也都遭遇到唱片一樣的打擊,前景同樣暗淡,但由于產品多樣性,衰落的速度將被放緩,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走向死亡將不可避免。音像出版社要利用自身的優勢,主動出擊。開展與音像出版相關的產業,如廣告、會展、專題片制作、影視制作、演出等。依靠圖書社、期刊社、報社等資源和實力,將紙質媒體內容資源做成音像制品,增加紙質出版物的立體感和形象感。
二是走數字化道路。光盤作為音樂工業里的重要傳統產品形式,只是承載錄音制品的一種介質,它的將死既不代表音樂創造力的匱乏,也不代表整體音樂工業的衰退,只是預示著必有新介質取而代之,就像當年CD取代卡帶一樣。數字化的載體和各類渠道、新模式使傳播速度即時化,受眾廣泛化,應用商業范圍寬廣化。已死的應是沒落的、腐朽的、跟不上時代變化、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東西。未來音像行業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標準、新希望一定在互聯網。音像出版社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走數字化道路,音像制品的新介質無疑將出現在互聯網和手機平臺上。
三是實行版權交易。音像出版對于電影、電視劇市場而言。目前是有些低迷,不過并不能就此判定這個行業失去前景。目前大家認為音像行業“低迷”,只是由于載體變化太快以及版權制度尚不完善。音像制品不是天然的風聲雨聲鳥鳴聲,可以像空氣一樣免費,它既有創造力的內核(著作權),也需要錄音制作和營銷成本,和電影、電視、游戲等娛樂產品并無二致,任何以商業為目的的使用、傳播和銷售都應該向權利方付費,這是最基本的原則。新平臺對于音像制品有巨大的吸引力,比如減少中間環節,化為單曲傳播,易于用戶使用等等。目前全球最持久最具價值最被音樂界和用戶認可的音樂網站是iTunes,而它恪守付費下載和分給版權方70%收入兩條底線,而當年紅極一時的靠盜版起家的顛覆性網站早已如過眼云煙。
四是嚴厲打擊盜版。依法建立完善的版權保護體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彌補現有法律的灰色區域漏洞,大幅提高侵權成本,保護我們自身以及合法渠道商的利益。可以利用版權保護協會,文化執法大隊,工商、城管、公安等執法機構,來保護版權,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的保護。
五是強化管理手段。數字出版的崛起使傳統音像的衰落不可避免,但是傳播介質的轉換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從黑膠唱片、密文唱片到磁帶、CD,介質的轉換并未使音像市場傷筋動骨,反而促進了其更大發展,音像出版社也同樣得到發展與擴大。為什么轉換成數字形式卻沒有延續以往的良性循環?原因有兩個:一是數字音像改變了音像市場從生產到消費的商業模式。二是音像出版行業應對不力,行業組織和管理部門沒有預期和有效應對,任其發展。在我們國家目前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模式的體制下,行政管理和行業管理對一個產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以上提出的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情況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關鍵是出版人的思維和觀念,要具有時代眼光和戰略眼光,跟上時代的步伐非常重要。
(作者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音像電子網絡管理處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