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并簽署了《知識產權協定》。這些舉措促成了中外版權貿易活動的法制化和市場化,使得近些年來中外版權貿易活動日益繁榮。毋庸置疑,中韓之間版權貿易活動是其中最為活躍的雙邊版權貿易活動之一,在中國版權貿易合作伙伴中,韓國始終穩居貿易量最大的前十個國家之列。
一、近年來中韓版權交流的總體發展變化
1.以圖書版權為主的中韓版權交易品種數量實現了引進輸出雙增長
按照國家版權局的統計劃分,版權貿易包括圖書、錄音制品、錄像制品、電子出版物、軟件、電影、電視節目和其他等類別。2004、2006年和2009、2010年國家版權局的統計數據都顯示,無論是從交易數量還是從交易金額來看,圖書版權貿易都遠遠高于其他產品。中國大陸對海外(含港澳臺地區)的版權引進比例達到80%左右,而版權輸出方面更高達98%。而中國大陸對韓國的版權貿易中,2010年圖書版權引進品種數量占總量的89.19%;輸出品種數量占總量的95.28%。可見,圖書版權貿易是中韓版權貿易中最主要的形式。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韓之間的圖書版權貿易市場呈現出與歐美等西方國家不同的特點。
從中韓圖書版權貿易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韓國一直是翻譯和出版我國圖書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在我國引進圖書版權最多的前七個國家中,韓國的增長率是最高的。從圖書版權貿易引進和輸出的比例看,2004年我國引進輸出圖書版權比例為1:28.9,2006年這一比例達到了1:5.3。2010年中國引進輸出圖書版權比例提高為1:2.9。與其他國家相比,中韓之間圖書版權貿易比例沒有發生過太大的波動,而且最接近合理的比例。
由此可見,我國與以美國、英國等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圖書版權貿易,呈現出“強勢文化主動灌輸入弱勢文化被動接受”的模式。2004年前后,我國與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版權貿易也同樣遵循這一模式,近年來才有較大的改觀。而中韓之間的圖書版權貿易模式體現出來的是均勢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同源文化之間的深度理解。
2.涉獵廣泛,選題有深度、有內涵是我國對韓國輸出版權圖書的主要特點
總體來看,我國大陸對外輸出圖書版權內容(人文社科類圖書)一直以中醫中藥、傳統文化、飲食旅游為主,這在對歐美等國版權輸出尤為明顯。而與之相比,我國大陸對韓國輸出版權的圖書則不乏有深度、有內涵的文化思想作品和學術專著。
以截至2011年“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資助已出版的圖書為例,在美國出版的圖書有:美國金桃子出版公司的《公主易嫁》《水落石出》等動漫類兒童讀物,美國醬里尼斯出版社的《生活在上海》《茶與健康叢書》《當代藥用植物典(1—4冊)》,哈珀·柯林斯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等,讀者定位以兒童、中醫中藥工作者和中國文化研究者為主,圖畫書比例很高,內容鮮少涉及思想文化領域的討論。而在韓國出版的圖書有:《中國自然崇拜》《余秋雨人生哲學》《中國歷史與文化》《圖騰與中國文化》《孟子的智慧》《向莊子借智慧》《東北亞的和諧與共生》《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等。這些圖書作為大眾讀物出版,讀者必須接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圖書內容的呈現形式也以文字為主,可見語言文字并不妨礙中韓文化思想的交流和溝通。
事實上,從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以來對韓輸出圖書版權的情況來看,圖書選題內容已不再局限于漢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韓之間乃至亞洲地區事務,已經擴展到對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主題和熱點問題的深度關切。
3.以語言學習圖書為代表的實用型圖書受到我國教育類出版社的青睞
從近年來我國出版產業的總體發展態勢來看,教育類出版社的總資產利潤率始終保持在各類出版社的首位,在12%以上。因此,在對韓版權購買方面,我國的教育出版社的需求量和購買實力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無論在教輔、考試還是大眾類圖書市場上,韓文版權的語言學習類圖書都以其獨特新穎的編排、形象通俗的注釋讓學習者耳目一新。這類語言學習類圖書以英語學習和應試類圖書居多。比如,2007年引進出版的《別笑!我是英文單詞書》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銷售業績,后陸續又引進出版了《別笑!我是英文單詞書2》《別笑!我是瘋狂英語會話書》《別笑!英文單詞不寂寞》,甚至有《別笑!我是西班牙語學習書》等系列語言學習圖書。2010年,人民大學出版社從韓國引進的《新托業(TOEIC)全真模擬試題集》《新托業口語和寫作全真模擬試題集》《新托業聽力詳解及實戰試題》《新托業口語備考策略》等新托業備考圖書每種圖書也實現了1萬冊以上的銷量,韓國出版社的版稅收入也十分可觀。
二、推動中韓版權交流的主要因素及未來發展方向
1.市場化是推動中韓版權交流持續,健康發展的首要因素
與其他國家的版權交流活動相比,中韓版權貿易伊始就定位于兩國各自的圖書市場,以市場化、追求圖書銷售經濟效益作為主要途徑和最終目標。因此,中韓兩國的出版業界都非常渴望了解對方圖書市場的最新動態。
隨著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的完成,可以預見,未來我國圖書出版產業市場化的步伐必將越來越快,與韓國出版界的版權合作模式也將進一步緊密和深化。
2.政府資助是助力中韓之間學術圖書翻譯出版的重要因素
從2006年起,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相關政府部門設立各自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中國圖書在海外的翻譯出版。這種政府補貼對中國學術類,特別是反映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學研究成果的翻譯出版,有很大的幫助。與之關系最為密切的,主要有以下三個項目: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實施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前者于2006年開始實施,在中國出版社與外國出版社洽談好版權之后,簽約雙方都可以申請;主要資助的是翻譯費。后者的資助范圍則擴大到出版費和宣傳推廣費,資助對象主要是成系列的、有分量的套書。
新聞出版總署主持實施的“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該“工程”始于2009年,鼓勵和支持有版權輸出潛力的圖書和選題,分為經典學術著作和經典文學著作兩大類,主要是由中國出版社負責申請、尋找外國合作伙伴翻譯出版等,資助可用于翻譯費、部分宣傳推廣費和出版費。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下屬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該項目是迄今為止資助額度最高、資助范圍最廣的“走出去”項目,主要面向國內學者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國外權威出版機構出版。資助費用包括翻譯費、作者文本改寫費、出版費和宣傳推廣費等。資助文版有8個語種,韓國語是2012年納入該項目的。
據“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統計,工作小組成員單位2011年版權輸出總量達到2006年的2.85倍,為3236種,占全國版權輸出總量的80%以上。可見,中國政府“走出去”資助項目的實施有效地推動了中國圖書在海外的出版。可以預見,未來中國政府對“走出去”項目的資金投入必將增加,建立健全公開、公正、透明的政府資助機制也勢在必行。
3.文化聚合力是引導中韓版權交流方向和趨勢的根本因素
從上述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韓版權交流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著天然的優勢。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和韓國都處于相同的文化圈之中,文化聚合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中韓版權交流中,這種基于相似文化背景和相似思想觀念的價值體系將持久地發揮作用。因此,中韓出版者之間的民間組織和官方組織應該積極致力于在中韓出版者之間建立共同的行業規則、經營理念和價值認同,培養中國出版界的“韓國通”和韓國出版界的“中國通”,促進版權貿易人才在中韓出版界的流動,制定政府層面和行業層面的見學和訪問計劃,等等。
4.數字化的科技手段將是中韓版權交流邁向新臺階的新生因素
近兩三年來,數字化的浪潮沖擊著世界各國的圖書出版產業,中國和韓國也不例外。手機閱讀、在線閱讀電子書、數字圖書館、遠程教育、在線銷售和出版、電子書包等等花樣翻新的數字出版產品令出版者對數字出版的未來寄予越來越多的遐想和期望。雖然也有冷靜的人士指出,在沉浸于眼花繚亂的數字出版產品之中時,出版者不能盲目投入,而必須找到自己的利潤的增長點。但是,我們仍可以預見,數字化的科技手段必將影響甚至改變現有的中韓版權交流模式,催生新的贏利模式和合作模式。因此,在出版數字化中搶占先機、加強合作,中韓出版者之間應該盡快建立數字化的交流合作平臺,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必須拓展思路,與出版行業以外的網絡運營商、軟件供應商等合作,不斷創新靈活的版權授權方式,如非獨家授權、“包月”授權、“打包”授權等等,獲得更多的版稅收入和銷售利潤。
總之,近幾年中韓之間的版權貿易和版權交流活動始終保持著良性的發展態勢。只要抓住發展機遇,加深理解和溝通,中韓版權交流未來的深入發展是值得期待的。 【注】數據來源: 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出版管理司,《中國圖書出版產業報告(2003——200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出版管理司,《中國圖書出版產業報告(2005—200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中國版權年鑒編委會編,《中國版權年鑒201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中國版權年鑒編委會編,《中國版權年鑒201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