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說一位臺灣的出版先進發出哀嚎不鳴之聲,原來是他們家的出版品,莫名其妙地被另外一家出版社指控為抄襲,而且,對方并沒有來向他們查證或確認,徑自對通路發出存證信函要求將書下架。最后,被人指控抄襲的出版社不甘心被污蔑,自行舉證,最后證實是一場烏龍,犯錯的出版社也做出了懲處,開除了沒有查證就舉報的編輯,所幸沒有釀成太大的損失。由此我們也不得不想說:當你發現自家出版品被抄襲時,應該怎么辦?
1.先搞清楚狀況
通常會發現某一本書抄襲另外一本書,屬逛書店時無意間發現居多。如果發現疑似抄襲事件,最謹慎的做法,就是兩本書攤開來逐一比對,抓出抄襲的段落。而且,為了避免烏龍認定,得想辦法查證兩本書或書中文章出版日期的先后順序。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在臺灣,有很多B級書的參考資料是公版書或網絡上流傳的作品,因此,可能有多本書都同時參考同一個文章來源,因此,只要不是大篇幅逐字逐句抄襲,這種情況通常不會被認定為抄襲。
兩本書之間的主題、意念、想法的雷同,不能算是抄襲,只有陳述意念與想法的文字手法、論述模式也完全雷同時,才能被認定為抄襲。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書暢銷后,總有另外的作家跳出來要告該暢銷書的作者抄襲,通常就是兩者處理的主題、觀念,或使用的資料文獻雷同使然。
然而,光是如此,真正能構成抄襲訴訟的很少。抄襲訴訟的認定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因為抄襲而造成自己的銷售損失的程度”,著作權訴訟雖然理論上講是捍衛自己的創作,實際上卻是利益之爭,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抄襲事件,雙方都想私了。
就算真的確定對方明顯是抄襲自己的出版品,最好也要向同行、經銷商、通路或對方出版社打聽、了解一下該書的出版與銷售狀況,上網搜索一下抄襲者的身份等相關信息。
有一種情況,其實出版抄襲作品的出版社也是被害者,那就是作者一稿多賣,在不同的出版社以不同的出版提案銷售圖書版權。這種情況下,兩個出版社都是受害人,基于同業情誼,加上抄襲的判定問題,處理上都應該更仔細小心。
最好的做法,是在確認對方作品的確是抄襲后,找法律顧問來咨商,請律師就法律方面給予建議,可以私了就不要對簿公堂,也不要鬧到滿城風雨。但如果無法私了,需要打官司時,公司付出的成本代價,以及可能的勝算與可獲得的賠償,要審慎評估。
2.務實的解決辦法
處理抄襲,對簿公堂,應該是萬不得以的最后一步。能夠私下和解就私下處理。不是鄉愿,而是務實。畢竟大家都是同業,出版業這一行圈子小,大家都很辛苦地經營。
如果對方愿意認錯道歉,將書從市面撤回,掛絕版、銷毀,不一定要把事情鬧大。侵權訴訟雖說是為了捍衛著作權,但更多是為了捍衛利潤、避免損失。如果沒有損失或損失不大,不一定要走法律途徑,或者把事情鬧到同業皆知。
如果私了不成,那就發存證信函敬告對方出版社與作者。若對方再相應不理,才考慮法律訴訟與通知經銷商與通路此一事件的發生。
不過,通常經銷商或通路并不會聽信片面之詞,就對單一方的出版品下架處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將雙方的出版品全都下架,直等到有正式法律判決出來。這也是為什么說,如果能私了,未必要把事情鬧大,因為訴訟期間,自家的出版品能否在通路上銷售也還是一個疑問。
更重要的是,無法確信自己未來出版的出版品版權一定沒有問題!既然不知道何時會犯同樣的錯誤,得饒人處且饒人,寬以待人,也是替自己留一條退路!
過去筆者在通路工作時,也碰過好幾次出版品抄襲事件,每一次的情況都不一樣,不過,歸結起來,共通的處理手法都是私了,很少會對簿公堂。
好比說某一次筆者曾經手過的一個個案,某一位天王級藝人,經紀公司認定某本出版品非法侵害該藝人的肖像權。照理說,該經紀公司可以提出天價求償,也可以把事情鬧大上媒體,不過,最后該經紀公司卻選擇事后補充授權,同意出版社將已印刷的作品在市場上銷售,只是不得再印刷,且所有利潤所得必須捐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