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品也罷,人也罷,品質固然關鍵,可想要大成功,也極需要時機與環境的烘托。
《甄傳》余熱未消,幾個主創還在滿電視臺走秀呢,這邊大家已經有板有眼在電視機前看起《心術》來了。依然是一集不落,依然津津有味,儼然整個四五月份已成了一年中熱播劇最黃金的收視季節!其實怎么可能?不過是因緣際會,趕對了點兒而已。
半個多世紀前,張愛玲說出了那句后來臭大街的話——“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對與不對,暫不作討論。關鍵是它赤裸裸傳遞出了“一部分人”對名利的急切。而娛樂業的從業人員,毫無疑問是屬于這“一部分人”的行列的。這是職業特性,與人是否沽名釣譽無關。
一個演員走在大街上沒人認識他/她,絕對是一件很掃興的事。可是娛樂這個行業也怪,不是說你想別人記住你,人家就能馬上記住你的。有的即便記住了臉,也不一定馬上能記住你是誰。比方說我當年看《像霧像雨又像風》記住了孫紅雷,看《軍人機密》記住了吳秀波,看《落地,請開手機!》記住了海清,還都斷言過他們遲早大紅,但他們的背景經歷、從藝淵源,卻并不能一下子如數家珍——這些東西,是必須要等到藝人紅翻天了之后,由媒體機槍掃射般傾瀉給我們的。你沒有走紅,把那些故事印在廣告上滿處散也沒誰愿意多看兩眼。
對于娛樂界來說,走紅不僅僅是“要趁早”的問題,而且還得趕對時機。比如《心術》,今天的大熱,當然是建立在它的劇本、它的演員班底和它的導演功力基礎上的,可如果它不是跟在《甄傳》這樣的宮廷熱劇,而是跟在一部諜戰和槍戰劇后頭播,紅固然還會紅,但肯定不會像現在這么招人疼愛。這就是時代和劇情氣質反差帶來的彩頭,不管你承不承認。
再比如吳秀波,演了《黎明之前》想不紅都難了,可是如果沒有《請你原諒我》和《心術》這兩部風格完全不一樣的戲托著,光靠《黎明之前》的成功,很快也就會走回到無數類型紅星走過的老路上去。海清如果只演小媳婦,沒有另外幾部角色不一樣的戲撐著,恐怕也是一樣。同理,張嘉譯在《借槍》之前,差一點就成居家男人和警察專業戶了,還好連著兩部諜戰大劇,加上自己時不時去客串一下反派,才算擁有了今天的格局。
這情形,離開內地也一樣。比如在香港,劉德華唱歌的聲音真的很動聽嗎?剛出道恐怕五音都未必是全的。關鍵是有顧客買,其本人也一直在努力,生生讓排行榜和大眾的耳朵聽習慣了。不過還別忘了他是在一個什么環境下賣唱?那是一個陳百強、黃家駒、張國榮紛紛謝世,五音全的新人還遲遲頂不上來的年代。反面的例子是周潤發,哪怕你是華語男星里的NO.1,跑到前有德尼羅、帕西諾,中有尼古拉斯.凱奇、湯姆.漢克斯,后有皮特、拉塞爾.克洛,眼看迪卡普里奧也頂上來的國度,你一黃臉移民再有本事,也得提前揮揮衣袖,被迫留下全部云彩。
所以作品也罷,人也罷,品質固然關鍵,可想要大成功,也極需要時機與環境的烘托。而這,尤為凸顯經紀人和制作公司的重要性、亦是他們所需做的功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