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從2013年起,凡擬新提拔為副科級以上干部,一律須先接受審計調查;2014年起新招公務員一律實行聘任制;在區和每個鎮街試行一定比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專職化;實行聘用制和任期制、事業單位取消行政級別推行全員聘用制等
近年來,盡管中央領導一直在呼吁、倡導、鼓勵改革,并在全國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惠及民生、順應民心的改革舉措,但也不能否認,有少數地方官員對改革滋生了畏難情緒。表現在:有些改革措施半途而廢,或者無疾而終;有些改革停留在文件上,就是落實不下來;有些改革實施后變形走樣,與初衷不符。
如此背景下,如何達成改革共識,還改革本來面目,為改革正本清源,就全國而言,需要一個鮮活的有說服力和震撼力的樣本來帶動和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順德區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以及南海區以“政經分離”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兩者的改革都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委的支持。
日前在全省推廣順德南海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現場會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總結了近年全省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推動的各項綜合改革。
汪洋這個講話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概括了廣東改革最鮮明的特色,即改革試點工作全面統籌、系統配套,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廣東改革已經過了“單兵突進”的階段,不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而進行單項改革、單邊改革,而是注重系統設計、統籌推進;
二是批評了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后,一些領導干部在思想上求穩怕亂;一些部門對改革敷衍了事;一些地方怕得罪人、惹火燒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無所作為的心態,要求各級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改革,“要當好科學發展的排頭兵,首先要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要克服‘改革疲勞癥’,防止‘精神懈怠病’”;
三是提出了今后廣東改革的方向,是大力推進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努力使廣東成為全國“行政審批項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過程最透明”的先行區;積極推進以“政經分離”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推進以基層自治和社會組織建設為著力點的社會管理創新。
應當說,順德的改革已經做了實踐的注解。順德2009年在全國率先進行了相對徹底的真正意義上的大部制改革后,近期又出臺了《構建小政府大社會綜合改革規劃綱要(2012—2015年)》正式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份綱要提出,今后二至三年,順德將延循“大部制一小政府一大社會”的改革路徑,加快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公共治理和服務架構,切實解決公共權力不恰當干預市場和社會資源配置問題,推進市場充分自由競爭和社會充分自律自治。
其中不少規劃如得到實施,就可能開全國之先河。如從2013年起,凡擬新提拔為副科級以上干部,一律須先接受審計調查;2014年起新招公務員一律實行聘任制;在區和每個鎮街試行一定比例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專職化;實行聘用制和任期制、事業單位取消行政級別推行全員聘用制等。
某種程度而言,以順德為代表的廣東改革在積極探索中國改革的一個實踐路徑問題。迄今為止的中國改革得以推進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上層有強烈的改革決心,基層有強烈的改革需求,上下聯手,推進改革。
“頂層設計”所要解決的,是改革的整體思路和框架,以此作為規范各類具體改革的標桿和制定具體改革政策的依據。它并不意味著基層就無所作為。從中國改革的歷史看,過去30余年真正有意義的改革多發生在基層和地方,大凡成功的制度創新,多是由基層政府和群眾在實踐中創造摸索出來的,通過高層的加工總結,變成制度或法律,在地區或全國推行。
換言之,步入改革深水區的中國,更需要達成高度共識:即強調“頂層設計”為改革提供整體規范和原則的同時,亦為地方政府的改革創新創造條件,使其在符合規范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大膽突破,創造不同的改革模式,共同推進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