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企業融資問題一直以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近年來“跑路”現象頻發,使企業融資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面。諸多信貸資金被用來投機炒作,如“溫州炒房團”、“鄂爾多斯炒房團”等,企業融資難問題,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顯得尤其重要,如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和服務等,甚至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穩定持續增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必要的資金支持,而融資渠道的暢通與否是中小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王妍(2010)調查內蒙古“呼包鄂”地區的400戶中小企業顯示,“呼包鄂”地區有72%的企業首先想到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梢钥闯觯瑑让晒胖行∑髽I在取得外部融資時,主要依賴銀行貸款。中小企業融資最不利的因素是信息不對稱,因此企業必須選擇有利于顯示企業信息且能節約成本的融資方式。中小企業要達到股票融資或債券融資的要求,其支付成本是較高的,甚至短期內不可能完成;而以銀行貸款融資為主的融資方式成本是相對較低的。事實告訴我們,當銀行緊縮銀根、提高貸款利率時,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轉向高成本的民間借貸。據王妍(2010)調查數據顯示,調查的327戶中小企業中,27%的企業從小額貸款公司申請過貸款。而民間借貸的形式多元化,大多都是信用融資,僅有少部分是擔保、抵押或質押貸款。本文認為,小額信貸公司在金融制度上有一定的創新,但受其自身資金規模的限制和貸款風險的考慮,它們也存在信貸配給問題。因而,當市場利率比較高時,風險厭惡的企業不愿借款,他們退出信貸市場,而愿意冒風險的企業又得不到貸款。但從社會福利角度看,很多有效的項目因很難得到貸款而無法投產,社會福利損失。
因此,銀行是否貸款給中小企業,以什么樣的方式貸給哪些企業,成為我們重點需要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大部分專家學者的分析是基于企業的角度分析其融資困難,從而針對中小企業本身提出諸多相應的對策、建議。因為在信貸市場中,銀行為規避貸款風險,提高還款率,在利率較高時,用信貸配給的方式,將貸款滿足部分績優企業,而使很多中小企業難得到貸款。那么,被銀行排除在信貸圈之外的中小企業就一定不符合銀行的貸款標準嗎?還是銀行考慮到自身利益,而進行的自我保護呢?對于那些有社會效益的中小企業,銀行也實行“一刀切”,可見這是銀行不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本文基于銀行的角度,重點分析銀行在實行貸款時的自我保護,進而展開對內蒙古“呼包鄂”地區企業融資問題的分析,找出貸不到款的真正原因,并提出相關可行性建議。
二、理論分析
本文主要從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信貸配給理論出發,結合內蒙古“呼包鄂”地區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信貸市場中,利率機制和配給機制同時作用,市場存在多重均衡。有均衡利率連續系統的市場經常處于無效率的均衡狀態,只有政府干預才能有效地修正信貸市場失靈。本文從信貸市場中信息非對稱性出發,論述利率和貸款抵押的選擇效應會導致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因而信貸市場失靈,政府干預有效。
?。ㄒ唬├实倪x擇效應與信貸配給
信貸市場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場,中小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作為借方的中小企業比作為貸方的銀行在還款概率方面有更多的信息。因而,銀行只能通過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和“逆向選擇效應”確定中小企業的還款概率,推測貸款的風險性。所謂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銀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對銀行的直接影響。利率的“逆向選擇效應”指,較高的貸款利率會使那些有良好資信的中小企業不再申請貸款,而那些資信度很低、樂于從事風險投資的中小企業會繼續申請貸款。當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大于“逆向選擇效應”時,銀行收益隨著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反之,銀行收益下降。銀行根據利率的正、逆向選擇效應確定銀行最優利率。當銀行貸款利率很低,低到所有從事安全項目的中小企業都愿意申yhzaQL9vVFWgVFuTVVLflIzy++PfJDN0UOPX+3d8bro=請貸款時,偏好高風險企業和偏好低風險的企業都申請貸款。此時,不論是高風險企業還是低風險企業,都愿意從事安全項目投資,因而,此時各類企業還款概率都很高。這種情況下,只有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在起作用。當利率不斷提高時,利率的激勵機制誘導企業去從事較高風險和較高收益項目的投資,風險厭惡的企業首先離開信貸市場,隨后是低風險企業逐漸退出信貸市場,企業拖欠貸款的概率增大,銀行貸款風險隨之增加,銀行的期望收益隨貸款風險遞減。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和“逆向選擇效應”都在起作用,此時,銀行貸款雖然會因還款概率的下降而受到部分損失,但銀行總收益還是呈上升趨勢,銀行收益隨利率提高而增加。當利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利率的“逆向選擇效應”超過“正向選擇效應”,企業拖欠貸款的概率顯著地增大,銀行貸款風險劇增,收益銳減。此后,銀行收益隨利率增加而遞減。因此,“正向選擇效應”和“逆向選擇效應”相抵消時的利率是銀行的最優利率,這時,銀行收益達到最大化。
而銀行最優利率通常不等于市場出清利率,所以,信貸市場出現配給。當信貸市場中對資金的需求大于供給時,市場出清利率會高于銀行最優利率。此時,銀行理性行事方式是:為追求利潤最大化,以低于市場利率的最優利率貸款,同時以配給方式部分滿足市場對貸款的需求。實行信貸配給時,銀行優先給那些資信度高的企業貸款,鼓勵從事低風險投資的企業多貸款,限制或不給高風險企業貸款。銀行不僅僅依靠利率去制約企業,在市場利率高于最優利率時,銀行必須運用數量限制的辦法,即信貸配給來約束企業。當利率機制和配給機制都在信貸市場起作用時,市場會出現多重均衡。只有在極偶然的情況下,市場出清的利率才會與銀行的最優利率相吻合,市場處于唯一均衡狀態。
(二)貸款抵押選擇效應與信貸配給
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一般要求有相應的抵押或擔保品,且有相應的貸款抵押品水平。如果以有價證券為抵押品,銀行就要定出一個最佳的貸款—證券比。貸款抵押品也像利率一樣有“選擇效應”,包括“正向選擇效應”和“逆向選擇效應”。貸款抵押品的“正向選擇效應”指,當信貸市場存在超額需求時,銀行通過提高貸款抵押品水平來增加還貸款的可靠性,減少壞賬的風險,增加銀行收入?!澳嫦蜻x擇效應”指,貸款抵押品水平的遞增會增加貸款的風險,降低還款的可靠性。銀行根據貸款抵押品的兩種效應確定最低抵押品水平。
當貸款抵押水平低時,抵押品水平的增加或貸款—證券比的下降對企業來說主要是“正向選擇效應”,即資產較少的企業通常是風險厭惡者,財產較多的企業大多是風險中性的或偏好風險者,但在抵押品水平低時也不愿意過度冒險,所以,此時銀行收益隨抵押品水平的上升或貸款—證券比的下降而遞增。但貸款抵押品水平的上調或貸款—證券比的下降有個限度,存在一個臨界點。當超過這個臨界點以后,財產較少的企業已經無法得到貸款,財產較多但風險中性的企業也退出信貸市場。信貸市場上只留下了偏好風險的、財產較多的企業。這些企業喜好收益高、風險大的項目,還款概率低,抵押品的“逆向選擇效應”起主要作用。在抵押品水平遞增或貸款—證券比遞減的過程中,抵押品的“逆向選擇效應”遞增而“正向選擇效應”遞減。在臨界點上,“正向選擇效應”和“逆向選擇效應”相抵消,這時貸款抵押品水平或貸款—證券比達到最佳水平,銀行的收益最大化??紤]到抵押品的“逆向選擇效應”,銀行一般不以提高抵押品水平或降低貸款—證券比來吸納信貸市場的超額需求,而是以配給方式來滿足部分需求。當抵押品水平過高時,財產少、喜歡低風險的企業容易得到貸款,財產多又偏好風險的企業得不到貸款。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銀行通常將抵押品水平或貸款——證券比控制在最優水平上,以鼓勵偏好低風險的企業多貸款,限制高風險企業貸款,信貸市場出現配給。
三、理論結合實際
內蒙古“呼包鄂”地區中小企業具有資產規模小、財務信息不透明、抗風險能力不強等特點,加上自身經濟靈活性的要求,其融資與大企業相比存在更多困難,特別是在市場利率較高的時候。因為,市場利率較高的時候,一方面,銀行通過信貸配給,將貸款提供給那些資信度好、風險低的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抵抗風險能力不強,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因而,銀行不愿貸款給高風險的中小企業,即使其提供更高的貸款利率;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資產規模,沒有足夠能力承受高的融資成本,因而,自愿退出信貸市場。即使當市場利率較低時,中小企業也不容易得到貸款。因為,內蒙古當前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沒有完全實現商業化運作,為規避風險,這些銀行很多貸款都轉向大企業、大城市。
從抵押品水平或貸款—證券比的角度,考慮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中小企業其規模有限,大部分中小企業仍然是家族式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的過渡進展緩慢,規范程度有限,信息內部化傾向明顯,且質量難保證。因而,這些企業不可能通過有價證券的形式獲得銀行貸款,只能通過抵押、質押等方式獲得銀行貸款。在信貸資金需求大于供給的內蒙古“呼包鄂”地區,中小企業受自身資金規模、抗風險能力等的限制,可抵押品不足,甚至其貸款抵押品水平達不到銀行的最低要求?;蛘咴谛畔⒉粚ΨQ情況下,企業提供的抵押品需經過銀行一系列的鑒定、評估,貸款程序復雜,隱性成本高。而國有大中型企業其資信度好,固定資產多,可抵押品足,企業抗風險能力強,還款概率高。因而,各大商業銀行、城市村鎮銀行通過信貸配給的方式,貸款給這些企業,甚至是信用貸款,無需抵押擔保。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信貸配給理論,分析內蒙古“呼包鄂”地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進而得出銀行的各種風險控制都是一種自我保護。之所以國有商業銀行會產生融資區別對待,中小企業貸款難,本文認為有兩點原因:一方面表現,中小企業的貸款抵押品水平達不到銀行的要求,在信貸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銀行直接將資金配給到資信度高、制度完善的大型企業,根本沒有把中小企業納入貸款范圍;另一方面表現,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銀行與中小企業間進行交易的時候,交易成本太高,銀行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核實中小企業的資產規模,為其提供貸款,而是更愿意把資金貸給信譽度高的國有企業或大型企業。由于信貸市場中利率機制和配給機制同時作用,信貸市場出現多重均衡狀態,市場機制失靈,通過政府干預才能糾正市場失靈。在信貸市場中,利率機制和配給機制都在起作用,銀行通常不是采取提高利率的辦法,而是運用配給的方式使信貸市場達到均衡。銀行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將貸款給那些愿意以高利率借款并將貸款投資于高風險項目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的投資風險大,還款概率低,進而,這些中小企業通過民間借貸獲得資金。
所以,針對銀行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本文的政策建議是:1.政府應從社會福利最大化角度出發,干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以保證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能夠得到貸款。2.建立中小企業專項貸款通道或成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專項貸款的機構以及相應的資產審查機構。雖然“呼包鄂”地區成立了很多城市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等,這些機構為規避風險,貸款也主要面向大型企業,形成與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因此,用中小企業專項貸款機構彌補中小企業貸款這個市場空白,使那些有社會效益的中小企業得到發展所需資金。
針對中小企業與政府,本文建議:1.中小企業本身應建立完善、規范的財務制度,信息公開化、透明化。中小企業要想得到貸款,還應從自身體制考慮,完善企業體制制度。企業不在大小,其發展必須有規范的制度作保證。2.認真貫徹落實政府的信貸擔保機構政策,加大其擔保力度,為缺少抵押品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