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都市農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大都市郊區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縱觀都市農業100多年的歷程,世界各地出現了奇異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有效推動了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勢頭也比較迅猛,因此探討國外都市農業的發展模式,有助于推進我國都市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分類
一是從國別或地域看,有美國模式、德國模式、日本模式、新加坡模式等。
二是根據都市農業的實施情況分為成品農業模式(出售產品和加工品為主)、生態農業模式、設施農業模式、精準農業模式。
三是根據其功能,有以經濟功能為主的美國模式,以生態、社會功能為主的歐洲模式,兼顧經濟、社會、生態功能的亞洲模式等。
四是根據產品屬性,分為體驗型(如養寵物自我消遣)、服務型(如養寵物供人觀賞以取得收入)和產品型(如養寵物直接出售獲得收入),也有多目的的混合型。如美國、荷蘭的都市農業屬產品型,臺灣以服務型為主,日本、意大利等國以體驗型、服務型為主。
五是依據生產內容,有的總結為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有的歸納為設施農業、種苗業、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閑農業、農業科技園區、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等,也有的概括為生態景觀型、高科技設施型、農業旅游度假型、體驗參與型和特色精品型等。
六是根據產生機制,分為原生型都市農業和誘致型都市農業。原生型農業是直接受城市化發展影響而形成,在落后城市是城市貧民借以謀生的自發農業,在現代城市是為了保護城市生態功能的自覺農業。誘致型農業首先是半企業行為的現代企業,如城市近郊區的農業園區;隨后是擴散型農業,即大城市郊區的現代都市型農業。
二、國外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成功做法
(一)以經濟功能為主的美國模式
其主要形式是市民農園。參與市民農園的居民,與農園的農民或種植者共同分擔生產成本、風險及盈利,農園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的農產品。目前美國都市農業占總面積的10%,其價值占美國農產品總價值的1/3以上。美國學者認為,市民農園加強了農民和消費者的關系,增加了區域食品供給,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二)以生態、社會功能為主的歐洲模式
1.德國模式。19世紀德國政府為每戶市民提供一小塊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園”,實現蔬菜生產自給自足。后來,市民農園的土地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一市民農園的規模約有20000m2,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每個承租人租地100m2,租賃期25—30年。政府不干涉市民種什么、如何經營,但其產品不能出售,這是與美國市民農園的主要區別之一。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轉讓。目前德國市民農園的承租者83萬人,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3左右。
2.荷蘭模式。荷蘭十分強調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的社會責任。借助發達的設施農業,該國集約生產經營花卉、蔬菜及奶類食品,使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榜首。
(三)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的亞洲模式
1.日本模式。日本都市農業伴隨著農業觀念即經濟功能轉向社會、生態功能的變化,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三種主要模式:一是觀光農業,即設立菜、稻、果、樹等田園,吸引游人參觀體驗,其實質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二是設施農業,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一年四季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三是特色農業,即通過有實力的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并依托先進的科技進行深層次開發。
2.新加坡模式。其都市農業既有生產功能,也有供市民參觀、學習、休閑之功能,十分重視都市農業向高科技、高產值發展。主要模式:一是農業科技園,國家投資基本建設,然后通過招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租期為10年;二是農業生物科技園,主要進行新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三是海水養殖場。
(四)以郊外食物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模式
20世紀中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后,拉美、非洲一些國家也開始發展以郊外食物農業為主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專家統計,生活在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贊比亞等國城市中的6.5億市民中,就有2.5億人通過都市農業獲得部分食物;市民家庭食物自產率在東雅加達市達到18%,內羅畢市達到50%,而坎帕拉市達到60%(Mo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