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之爭是近年來學術界比較熱門的話題。作為法學與會計學的邊緣交叉學科,它們有著很多共同點。那么,它們在被引入中國之后,放在中國的經濟與法制的大環境中又引發了怎樣的爭議,爭議的焦點是什么?如此激烈的爭論又說明了什么?如何解決?這是文章試圖探知的問題。
【關鍵詞】 法務會計; 司法會計; 爭論; 說明
目前,關于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爭論的“對峙”現象嚴重。那么,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之爭的焦點在哪里,如此激烈的爭論到底說明了什么,這正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一、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之爭的焦點
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在我國發展至今,雙方在一些方面已有共識:理論基礎相同,都是法律與會計的邊緣交叉學科;對執業人員的業務素質需求相同,需要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和會計知識;活動目標相同:都服務于法庭訴訟,維護司法公正。然而在兩者的稱謂、學科屬性以及兩者到底是怎樣的關系方面一直存在著爭議。
(一)姓什么?——稱謂之爭
1.司法會計一方
以檢察院同志為代表的司法界研究學者認為:英文“Forensic accounting”,應該意譯為“司法會計”。“法務會計”一詞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多經濟管理專業出身的“法務會計”研究者不熟悉中外訴訟制度和證據制度的差異,不了解不同法系國家司法科學中相關專業技術名詞的含義和差異,把“forensic”視為新名詞,并借用日文將其誤譯為“法務會計”。
2.法務會計一方
法務會計研究學者認為:法務會計是英文“Forensic accounting”的直譯,因為“forensic”在《牛津詞典》里的解釋是“法庭的”、“與法庭有關的”、“用于法庭的”。早在1946年,美國紐約會計師莫瑞克·派勒博特就首次使用“Forensic accounting”,這是法務會計理論研究的開始。在1982年,美國學者Francis C.Dykeman發表了著名論文《法務會計:作為專家證人的會計師》。198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頒布了實務幫助,勾勒出注冊會計師訴訟服務的6個領域:賠償金、反托拉斯分析、會計業務、評估、普通咨詢與分析。由此可以看出“Forensic Accounting”與20世紀50年代引入我國的“司法會計”是有區別的,故法務會計在我國應得到深入研究和發展。
3.筆者觀點
所謂“稱謂之爭”,筆者認為主要是“Forensic Accounting”在我國到底如何翻譯的問題。“Forensic Accounting”作為一個外來詞,在引入我國之初出現諸如“法務會計”、“司法會計”、“法庭會計”、“訴訟會計”等翻譯版本也無可厚非,因為英文畢竟是我們的第二語言,將其翻譯成母語時難免有人從不同的專業背景出發,得出不同的翻譯名稱。然而法務會計并非誤譯,它是有歷史淵源、特定內容并在國內外得到普遍認同的。
(1)法務會計是個有歷史淵源的名詞。自1946年“Forensic Accounting”首次出現以后,法務會計理論在西方國家受到重視并得到發展。在1953年,Max Lourie 明確提出了“法務會計”的概念。1982年,Francis C.Dykeman 發表了著名論文《法務會計:作為專家證人的會計師》。1992年,美國法務會計師理事會成立。
(2)法務會計是有特定內容的名詞。在G.Jack Bologna和Gobert.J.Linquist的《舞弊審計和法務審計:新工具和新方法》一書中,法務會計被定義為處理與刑事或民事問題相關的財務事實的新會計行業。在1986年,AICPA發布了十五指南第7號,列出了會計師提供訴訟服務的6個領域:賠償金、反托拉斯分析、會計業務、評估、普通咨詢與分析。
(3)法務會計在國內外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國都非常重視法務會計的研究,設立了不同形式的法務會計組織,并在大學開設法務會計專業課。我國于2005年上海復旦大學首次開設“舞弊審計與法務會計”專業碩士班后,多個高校相繼設立法務會計專業。2010年5月,據中國網報道,注冊法務會計師FCPA登陸中國,該職稱獲得了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大中型國有企業、外企、私企的廣泛認同。
綜上所述,法務會計是不同于司法會計的新的學科領域。在我國,對于法務會計的研究應當更加深入,使其進一步發展。
(二)姓什么?——學科屬性之爭
1.司法會計一方
以檢察院同志為代表的司法界研究學者認為:學科歸屬問題應該看其研究對象是哪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司法會計學研究的是司法會計活動,而司法會計活動屬于訴訟活動,其會計知識和財務知識的運用是為訴訟程序的進行服務的,其目的是向司法機構提供證據材料,司法會計自然就應當歸屬于法學。
2.法務會計一方
法務會計研究學者對于法務會計的學科屬性問題存在著爭議,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1)會計法律問題論。支持這一論斷的學者們認為法務會計是以法律為起點,研究和解決會計中的法律問題,所以法務會計學應屬于法學的范疇。
(2)法律會計問題論。支持這一論斷的學者們認為法務會計的起點應該是會計,研究和解決法律中的會計問題,因此法務會計學應歸屬于會計學,是會計學的一個新分支。
(3)法律會計雙問題論。支持這一論斷的學者們認為法務會計既研究和解決會計中的法律問題,也研究法律中的會計問題,故法務會計是一門完全獨立的融法學和會計學于一體的邊緣性學科。他們將法務會計學歸屬于法學的同時,又將其列入會計學中,認為它和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國際會計一樣應屬于應用會計學的范疇。
3.筆者觀點
筆者認為司法會計和法務會計的學科屬性問題,可以借鑒目前發展相對成熟且同屬于邊緣性學科的法醫學的學科定位來歸結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的學科屬性。法醫學是利用醫學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的科學,用于為偵察犯罪和審理民事或刑事案件提供證據,其屬于一門應用醫學,是醫學的一個分支。因此,學科屬性的劃分應該以利用和依托的學科作為歸屬。同理可知,司法會計和法務會計是利用會計學知識,作為在訴訟中獲得證據的手段,應該屬于會計學。
(三)誰大誰小?——關系之爭
1.司法會計一方
檢察院同志認為: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是“一回事”,只是名詞翻譯出現問題而導致在中國出現兩種稱謂。也有司法界的研究學者認為:法務會計或司法會計只是在不同法律體系下發展導致它們具體程序、形式不同而已,不會影響兩者的理論基礎、執業目標、專業技術要求、職業道德要求。法務會計和司法會計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是同等概念,司法會計只是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法務會計的另一種稱呼而已。
2.法務會計一方
法務會計研究學者認為法務會計包含司法會計。司法會計是法務會計的一種,法務會計的范圍要大于司法會計。因為法務會計人員的業務范圍包括訴訟支持和調查會計兩大分支,而司法會計鑒定人的行為范圍僅限于訴訟支持業務部分。也就是說,法務會計除了在訴訟過程中提供法務會計服務外,還涉及調查犯罪行為證據、要求獲得或拒絕給予補償等領域,這是司法會計理論所沒有包括的。總之,法務會計提供的是訴內訴外業務,而司法會計只提供訴內業務,法務會計的范圍更廣。
3.筆者觀點
司法會計業務一直局限在司法鑒定上,這使得司法會計學的研究出現了固步自封的狀態,而法務會計已經突破了司法鑒定的框架。在國際法務會計剛開始發展的初始階段,其應用領域只是簡單的分為訴訟支持和調查取證,而當前,國際法務會計的應用領域分為訴訟支持、詐騙調查、政府調查、商業交易分析四類。
二、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之爭說明了什么?
(一)爭論學科雙方代表不同領域
在筆者搜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站在“司法會計”一方的,也就是持“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是同一個學科概念,沒有必要在中國發展法務會計”觀點的學者大多都是法學學者。而站在“法務會計”一方,主張在中國發展法務會計的大多都是經濟管理專業的學者,以會計學學者居多。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除了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出于不同的學術世界觀,限于自身知識結構和專業習慣的原因之外,與司法會計和法務會計在我國的發展軌跡也不無關系。司法會計引入我國之初,教育部就將《會計核算與司法會計鑒定原理》列為法學專業課,后來隨著高教部和司法部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法學學者投身于司法會計的研究工作,有的甚至是相關司法會計理論的創始人,故而他們始終堅持著司法會計目前的理論研究成果。然而作為一門集會計學知識和法學知識為一體的邊緣性交叉學科,它在會計領域的理論研究卻沒有受到重視。當會計學學者發現有異于國內司法會計學的法務會計可以利用會計知識為司法服務時,便開始投身于法務會計研究,并發表了一系列的法務會計研究成果。
(二)爭論雙方折射出利益關系
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如此激烈的爭論除了純粹的學術觀不同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功利化傾向是當前人類社會科學研究中,或者可以說是整個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問題。目前,無論是司法會計理論還是法務會計理論都還未完全成熟,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建設起自己的學科體系或完成相應的專業建設。無疑,誰在這場爭論戰役中勝出,搶占相關學術研究的“山頭”,就能為其學術生涯帶來名譽上或者物質上的利益。對于部分司法會計學者來說,他們需要在與法務會計的爭論中,竭力維護自己的研究成果,維持自己在原有領域的學術地位,不允許法務會計將其取而代之。而部分法務會計學者也需要通過對法務會計這樣一門新興學科的研究來彌補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獲得新的學術資源。當然,學術界的這種功利化的行為與我國現行的學術評價制度有很大關系。學術成果評價制度應該為優秀研究成果的生成提供相應的制度支持,而對研究學者進行放棄物質享受追求學術理想等的政治化說教顯得太蒼白無力。學術研究是一項嚴肅的科學活動,學術界也不乏很多有著學術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學者能夠以國家發展、學術繁榮為己任,致力于相關的學術研究活動。
三、總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法務會計與司法會計的爭論,首先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反映了學術界民主學風和寬松的學術氛圍;其次爭論同時也暴露出我國經濟法制體制存在的問題。雖然目前司法會計已形成了較為流行的“二元論”體系,但司法會計內部還是對司法會計實施主體、研究對象、職責范圍等問題未達成共識。至于法務會計,有關概念、依據、基本假設、范圍、目標、功能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爭議,更談不上規范的準則和制度、程序和方法、執業規范與職業道德標準了。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要解決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之爭,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當爭論持續升級的時候,雙方更需要的是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以各種學術研討會、論壇、專門刊物等形式進行交流,在學術上進行積極交流碰撞的同時達到學術大方向上的共識。交流雙方都應該撇開原有的學術偏見,本著實事求是,專心做學問的態度來解決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之爭,使兩者在爭論中團結壯大。
二是將準則制定一分為二:司法會計準則及相關標準由司法部制定,業務應該由司法部門執行;法務會計準則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草擬并經財政部審核制定,業務由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只有爭論雙方先整合自己的研究力量,不斷完善各自的理論體系,以準則及法律法規來規范司法會計和法務會計的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及主體等,才能為司法會計與法務會計之爭去除不必要的“雜音”,使爭議早日結束。
【參考文獻】
[1] 于朝.我國司法會計理論研究的回顧[J].中國司法鑒定,2005(8).
[2] 郭子育,王冬梅.法務會計概念辨析——兼談法務會計與司法會計的區別[J].上海會計,2004(5).
[3] 譚立.法務會計的訴訟支持[J].人民檢察,2005(10).
[4] 于朝.“法務會計”折射我國社科學術界的浮夸風[J].時代中國,2006(11).
[5] 王鑒.教學論學科建設30年[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