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原文與批注
關于A某某涉嫌侵占公司資金的情況
文號
一、基本情況
委托單位:
委托鑒定事項:對A某某涉嫌侵占公司資金的情況,進行司法會計鑒定。
受理時間:
鑒定材料:××公安局提供的甲公司會計憑證及其他資料等。
鑒定日期:
鑒定地點:
二、檢案摘要
甲公司成立于×年×月×日,法人代表為B某某,注冊資本×元,經營范圍:乙公司機床配件等。甲公司原倉庫管理員A某某負責該公司到貨配件的卸貨、清點及簽收工作,并根據配件配送清單錄入該公司配件賬、打印相關入庫清單。×年,該公司入庫的貨物數與乙公司發出的貨物數不一致(見附件一/1-4)。
三、檢驗過程
(一)關于乙公司發給甲公司貨物的情況
據乙公司配件物流清單顯示,×年×月×日至×年×月×日,該公司發給甲公司配件×件,金額×元(含稅價,下同)。
(二)關于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貨物后入庫的情況
據甲公司采購入庫材料清單顯示,×年×月×日至×年×月×日,該公司共收到乙公司配件×件,金額×元,操作員(驗收員)為A某某。
以上(一)至(二)項,×年×月×日至×年×月×日,甲公司入庫的貨物比乙公司實際發出的貨物多×千件(×件-×件),金額差異×元(數量多出上千件,金額卻僅多出幾元——評析人注)。
(三)關于乙公司發出貨物與甲公司入庫貨物的差異情況
1.乙公司已發出貨物而甲公司未入庫(少入庫)的情況
(1)×年×月×日至×年×月×日,乙公司發出的貨物中,有×件貨物甲公司未入庫,缺少×元 (入庫單價與發貨單價一致)。其中,由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非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
(2)×年×月×日至×年×月×日,乙公司發出的×件貨物中,甲公司入庫×件,缺少×件(×件-×件),以入庫單的單價計算缺少×元;以乙公司發貨單價計算,金額為×元(部分入庫單價與發貨單價不一致)。其中,由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非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
以上(1)至(2)項,×年×月×日至×年×月×日,甲公司實際未入庫貨物×件(×件+×件),以入庫單價計,缺少×元(×元+×元),以發貨單價計,缺少×元。其中,由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非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
2.關于甲公司已入庫貨物而乙公司未(少)發出貨物的情況
(1)×年×月×日至×年×月×日,甲公司入庫的貨物中,有×件貨物,乙公司未發出過,多出金額為×元。
(2)×年×月×日至×年×月×日,甲公司入庫的×件貨物中,乙公司發出×件,其余×件(×件-×件)未發出過,多出金額為×元。
以上(1)至(2)項,×年×月×日至×年×月×日,甲公司入庫的貨物比乙公司實際發出的貨物多×件(×件+×件),多出金額為×元(×元+×元)。
3.關于乙公司發出貨物與甲公司入庫貨物的單價差異情況
(1)×年×月×日至×年×月×日,乙公司發出、甲公司入庫的貨物中,有×件貨物,入庫單價高于發貨單價,差異金額為×元。
(2)×年×月×日至×年×月×日,乙公司發出、甲公司入庫的貨物中,有×件貨物,入庫單價低于發貨單價,差異金額為×元。
以上(1)至(2)項,×年×月×日至×年×月×日,乙公司發出、甲公司入庫的貨物中,有×件(×件+×件)貨物的單價不一致,金額差異為×元(×元-×元)。
綜上,×年×月×日至×年×月×日,乙公司發出的貨物中,有×件貨物,甲公司未入庫,缺少金額為×元。同期,甲公司入庫的貨物中,有×件貨物,乙公司未發貨,多出金額為×元。有×件貨物,乙公司發出的單價與甲公司入庫的單價不一致,入庫金額大于發貨金額×元(見附件二/1-459)。
四、分析說明
××公安局提供的檢材合法、真實、有效、數據核對無誤。
五、鑒定意見
×年×月×日至×年×月×日,乙公司發出的貨物中,有×件貨物,甲公司未入庫,根據發貨單的金額為×元。其中,由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非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
六、落款
鑒定人(簽名或蓋章)
(鑒定資格證書號)
鑒定人(簽名或蓋章)
(鑒定資格證書號)
日 期
第二部分 文證審查意見
司法會計文證審查意見書
文號
一、基本情況
×年×月×日,公訴人某某某提出委托,要求對案件中的司法會計鑒定結論文書進行審查。
該鑒定結論稱,在乙公司發出、甲公司未入庫的貨物中,由A某某本人簽字收取的貨物×件,金額為×元。
二、審查情況
本鑒定存在下列問題:
(一)邏輯性太差
本鑒定檢驗部分揭示了三個問題。一是短缺,即乙公司發出多,甲公司收到少;二是溢余,即乙公司發出少,甲公司收到多;三是除了入庫單價高于發貨單價外,還存在入庫單價低于發貨單價,尤其是當溢余數量很大時,溢余金額卻很小。結論部分卻僅給出了以發貨單價計算的短缺金額,而對于為何在以上三個問題基礎上作出這樣的結論等問題,論證部分只字未提,給人留下了結論與檢驗之間聯系的邏輯性很亂的感覺。
(二)方法欠妥
1.鑒定人可能僅滿足于追求結論與嫌疑人供述的一致性,因而對于自己揭示的數量溢余和單價倒掛等現象,未做進一步檢驗,等于是給別人提供了在法庭上質疑自己的問題。
2.檢驗所依據的僅是發貨和入庫清單之類的檢材,絲毫沒有其它檢材印證,名為檢驗,實質上僅是簡單的統計核對而已,這也就是鑒定結論與檢驗之間邏輯聯系很亂的一個主要原因。
3.論證幾乎是敷衍了事。論證本該在結論與檢驗之間建立合理的邏輯聯系,但本鑒定卻用了一句“提供的檢材合法、真實、有效、數據核對無誤”一筆帶過,使人根本無法確信其鑒定過程與方法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三、審查結論
應當重新鑒定。
建議鑒定人在重新鑒定中:
1.與委托人協商,或可僅就以上第二部分檢驗所涉及的內容提出鑒定要求;
2.對乙公司的庫存發貨情況進行檢驗,排除其少發貨的可能性;
3.收集更多的檢材,以印證發貨和入庫清單所反映信息的可靠性,并對檢材來源是合法的、說明問題是有效的等問題認真開展論證。
審查人:
日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