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管理體制誕生于計劃經濟時代,具有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其特點是: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雙重領導,分級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具有政令暢通的高度行政性,但忽視了市場的作用,造成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形成各自為政、壁壘林立的局面,妨礙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
現有的管理體制難以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職能交叉、多頭執法和管理缺位等問題凸顯。當前,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和多樣化形態日益凸現,以網絡化和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文化與社會的廣泛交融、文化與經濟的相互滲透,解放文化生產力的內在吁求和文化產能釋放造成的“井噴”狀態不斷顯現。
這種局面的結果是,一方面,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蓬勃生動活躍的態勢,甚至出現過熱、虛熱的現象;另一方面,文化市場上存在文化產品的過剩、“戰略性短缺”、供給失衡,及其競爭無序、混亂、缺乏明確價值導向等諸多亂象。面對亂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管理方式和思維難以有效應對日益復雜的文化現實。
可以說,完善科學高效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迫在眉睫,否則難以應對現實的挑戰和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難以形成積極有效正面的文化力,對提升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以及全球化舞臺上國家形象的建構,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現實境遇呼喚大部制的改革方向。頂層上條塊分割式的管理越來越被動,導致現實中文化產業大發展面臨著管理與實踐的日益脫節或被動疲于應付,疲于應對的結果,就是有意或無意忽略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蘊藏著的某些危險(對主流核心價值觀的侵蝕、消蝕和顛覆)。這表現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在國家戰略高度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上,有關文化及其文化產業管理的頂層設計的思路缺乏明晰化,黨委和政府的職責邊界并不明確。這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就在深層次上阻礙了文化生產力:多環節申報、審批人為地割裂了完整的產業鏈,不僅造成高成本、壓制了市場活力、并且會導致部門利益膨脹與權力尋租的可能。
實踐證明,開放性前瞻性主動性的整體思維不是被動的狹隘的“管住”。只有在產業發展和管理體制的與時俱進中,在尊重文化的發展規律中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才能真正落實中央提出的:“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掌握文化改革發展領導權”的要求。科學高效前瞻性的管理體制才能真正釋放存量領域的產能,使之在市場競爭中做大。把絕大部分轉企單位培育成合格的市場主體,相對于當下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力度和任務的緊迫性,更應該在市場環境發育較好、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實力規模較強的廣電和出版領域進行以資產和產權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改革,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同時,在增量領域積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以科技力量為支撐在增量領域培育文化新業態,拓展市場、提升附加值、打造品牌,鼓勵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作強,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建構和完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是文化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性要求,它不僅在實踐上有利于深化人們對意識形態管理理念的認知,還在理論上為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政策創新拓展了空間。文化體制改革不是弱化黨對文化的領導,而是使黨對文化的領導更加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規律,提高黨的文化執政能力。在高層實現文化統一協調,文化發展的統一制度安排,建構與之匹配的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理順和厘清黨委宣傳部門和政府文化部門的職能、職責、職權,協調好“管天下”與“管腳下”。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文化體制變革,文化產業的發展現實已歷史地提出變革文化生產關系的要求,建構大部門制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就是對歷史要求的回應。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