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技術是指文化方面的生產和生產能力,從廣義來看有三個方面,包括各種各樣的文化設備、文化的資源和從事文化工作的勞動者的技能。文化技術可分為文化硬技術和文化軟技術兩部分,文化硬技術側重于文化建設、機器、設備、工具等制造技術,文化軟技術側重于軟件、組織、宣傳、服務等服務管理技術。文化技術存在于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環節當中,包括文化資源的素材收集收錄、編輯加工、合成生產、傳播宣傳、消費體驗等方面,涵蓋了廣播、電影、電視、出版、 旅游、演出、節慶、會議、展覽等各個行業。文化軟技術、文化硬技術的適當結合、相互促進,才可以產生良好經濟效果。
可以說,文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印刷技術的發明、文字和圖畫技術的創造、攝影原理的發現、多媒體設計和電腦的提出,微電子和計算機網絡時代與文化技術的結合等等。文化技術創新對文化產業的影響表現在文化資源整合作用、經營模式轉變作用、市場需求創造作用和演化周期縮短作用等幾個方面。
我國是文化資源大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財富,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情也在逐年增長,但另一方面,我國文化市場發展不容樂觀,與歐美國家的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相差比較懸殊。據統計,我國約2500家主題公園的70%處于虧損狀態,20%持平,盈利者只有10%左右,虧損較為嚴重,能夠保持盈利的可以說寥寥無幾。目前,各地競相開發的文化產業園與文化產業基地也遭遇同質化質疑。與此同時,許多的中華老子號正在悄然退出消費市場的舞臺。因此,在文化技術日益更新的時期,我國能否把握住文化經濟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將文化技術與經濟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將是我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文化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文化技術借力高新技術,以創意創新為核心,促進文化產業結構升級,重視對新興業態的培育,是各省市乃至全國實現文化產業升級換代的重要途徑。在總結和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基礎上,轉換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推動新業態、新企業、新模式的創立發展,亟待我國借力文化技術、重視創意創新、調整產業結構,進而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層次,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
文化技術加快產業融合進度。產業融合是在數字與網絡技術發展下出現的新現象。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傳統產業如電信業、傳媒業、出版業等產業間的邊界不斷模糊,逐步融合,進入新世紀以來,產業融合的產生與發展對傳統產業組織的產業結構及相關政策形成了挑戰,一種適應性的產業變革正悄然發生。可以說,隨著文化技術的革新與新興產業形態的出現,網絡融合、大傳媒、數字出版等融合多個產業特性的組織形態不斷涌現,產業融合逐漸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
文化技術輔助產業效益增長。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文化產品在生產、銷售等環節中的科技含量對文化企業的效益與興衰起著決定性作用,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短期的快速發展和長期的持續穩定具有根本的支撐作用。提高文化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投資速度,可加快當地的產業競爭力,從而提升產業效益。
當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新的戰略轉型階段,國家出臺的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文本,內容集中在國有文藝演出院團改革和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兩個方面。地方實踐部門仍需提高認識,重視文化技術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巨大促進作用。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我們要以高新科技手段改造、升級傳統文化行業;要大力扶持和培育新業態,推動新業態的創新,實現高端融合。要重視文化技術在文化產業內部及產業間的應用,增強產業競爭力,提升產業效益。實踐證明,文化產業結合先進科技,它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將占據著明顯的優勢與巨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責編/艾蕓 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