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一段時期以來,食品安全事件、司法不公正問題、貪污腐敗、暴力拆遷、官員承諾難兌現等消蝕著中國民眾對個別地方政府的信任,部分百姓在謠言面前,寧可相信謠言而不相信政府。于是,面對熱點事件,只要是涉官、涉權的都會出現“不信——不信——就是不信”的怪圈,部分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政治信任是信任在公共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孔子早在《論語》中就強調過“民信”對于執政者的重要性,即“民無信不立”。古往今來,民心喪失導致政權更迭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國際上,前蘇聯的垮臺充分說明,民心是最大的執政資源,是政權興衰的轉換器。
老百姓為何會成為“老不信”?哪些事件傷害了民心?如何讓百姓相信我們?近日,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進行了專題調查,短短幾天時間就有近三萬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容樂觀,而在所列的最傷民心的選項中,“貪污腐敗”位居榜首。
事實證明,當“捂”、“瞞”成為維穩的路徑依賴,真相一旦封存,公眾信息饑渴,必然朝著負面想象偏好衍化;在政策法規層面,“亡羊”多時,“補牢”不足,政府的公信力就會不斷消泯,進而會掉入“做了好事也被罵”的“塔西佗陷阱”。
本期人民論壇“特別策劃”在調查公眾意見的基礎上,廣泛約請專家,深入采訪地方干部,從百姓“老不信”的心態分析入手,對如何監測公眾信任度、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國外民心喪失借鑒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信任重建,終需制度化來完成。若政務實現了“魚缸”式的明箱操作,長效的溝通、利益保障、問責機制逐漸完善,老百姓將不再偏聽偏信,“信任墻”自然會屹立不倒。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