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相不相信政府,關鍵在于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有了公共信用,政府從政治上來說,就擁有了足夠的合法性資源;從道德上來說,就有了很好的道德基礎;從經濟上來說,相當于有了社會資本,可以節約政府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成本。
靠愚民政策贏得的公信力,屬于公信力泡沫
政府公信力,其實就是人們對政府的信心。這種信心的最高境界是人們對政府本身無條件的信任。這種信心,在政府即使犯了錯誤的情況下,人們也可以原諒政府,并相信政府能夠避免錯誤。即使政府做了低效率的事情,人們也依然可以相信政府能夠做到高效率。這是最完美的境界。任何政府,對此都夢寐以求。很多政府甚至為了這百分百的信任,采取種種錯誤的政策,比如愚民政策。當然,靠愚民政策贏得的公信力,是虛假的,屬于公信力泡沫,一旦政策失敗,泡沫就會破滅,政府公信力就會降到最低點,導致公信力的信念危機。在信念危機條件下,無論政府如何作為,都是錯的,即使做對了,民眾也不相信政府能做對。
政府公信力的第二個境界是,人們對政府的制度有充分的信心。任何人都會犯錯,沒有哪個人是完人,政府也是一樣,因為政府是由人來操作的。人會犯錯,但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一方面不容易犯錯,另一方面即使犯了錯誤,也很容易得到糾正,不會一錯到底,有回頭的余地。對政府有無條件的信心很難,但對政府的制度有信心比較容易,有了良好的制度,政府很難對民眾實行愚民政策,也難以形成公信力的泡沫,政府的公信力可能到不了十全十美的境界,但是政府的公信力也不會降低到導致信念危機的地步。因為民眾對制度是有信心的。他們相信制度可以糾正錯誤。當然,如果沒有良好的制度,民眾不僅難以對政府有制度的信心,同時也很難有對政府的信念。除非民眾被愚民政策所迷惑了,導致了政府公信力的泡沫。
政府公信力的第三個境界是,民眾對政府的政策有充分的信心。即民眾對政府沒有信念,也沒有制度上的信心,但是對政府當前的政策,依然有很好的信心。政策好,政績好,結果民眾過上了幸福生活,隨之對政府也就有了信心。當然,如果政策好,制度好,又有很好的信念,政府公信力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政府公信力的第四個境界是,民眾對當前的狀況比較滿意。生活安定,未必富裕,但覺得很滿足。政府沒有什么大的錯誤,政策沒啥亮點,但制度運作正常,沒有什么紕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也會有一定的公信力。民眾對現狀比較滿意,政府就沒有什么壓力,民眾對政府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政府的公信力需求也不高。然而,民眾對現狀比較滿意,可以來自內心的感覺,可以來自和過去相比的改善感,也可以來自政府的愚民政策。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通過民調來比較政府的公信力,其水平高低不等。有些國家的政府,其公信力水平明顯比較高,有些國家的政府其公信力水平明顯比較低。不過,民調也未必真實反映一些國家的公信力水平,如果這些國家的政府實施愚民政策由來已久,有很多公信力的泡沫,而又沒有出狀況,泡沫并未破滅,就無法反映真實的公信力。 因此,政府要提高公信力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實施愚民政策,塑造民眾對政府的排他性的信念。政府通過封鎖信息,不讓民眾了解外界,也不讓民眾了解過去,更不讓民眾了解真實的政府。為了實行愚民政策,政府在制度上建設封閉政府,不讓民眾參與政府,其內部的權力是集中的,而不是相對分離、相互競爭和制約的,它以強權為基礎,而不是以民意和法律為基礎。它在政策上更多地采取有利于利益集團的政策,而不是普惠于民眾的政策。為了有利于利益集團,自然經濟無法自由,市場也是淺度發育的,由此形成很容易縮水的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財產權不受尊重,房地產等資產市場很難健全;企業往往是市場和權力交接的怪胎;市場僅僅限于初級消費品,大宗物品的生產、定價和銷售,乃至消費都有政府和利益集團的烙印。這樣的政府,其公信力泡沫非常嚴重,一旦出現狀況,就會泡沫破滅,形成政治危機,政府也很容易倒臺。
政府如何取信于民
那么,政府如何通過努力來逐步積累公信力,真正取信于民呢?
首先,政府要提高處理各種公共危機問題的能力。當前,不斷出現的公共危機已經超出了個人和社會組織的能力。政府如果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強制力、公共財政能力、組織能力,以及高居于社會之上的位置優勢,及時處理危機,政府的公信力就會大大上升。如果政府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無法及時處理公共危機,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就會持續下降。
其次,政府的政策要具有公共性。政府可以有很多政策,如果政策都是出于部門利益、特殊利益,而不是為了公共利益,那么政府就僅僅得到特殊利益集團的支持。政府獲得利益集團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但是失去公信力,會使得利益集團對政府的支持失去其力量,因為政府不可能僅僅依靠利益集團的支持來執政。政府的生命力在其公信力。舟不可能靠幾個浮標航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還在于水。政府要讓政策為公共利益服務,就要讓其政策轉變為公共政策。所謂的公共政策就是,公共政策的理念是公共的,而不是特殊的,政策是符合可普遍化原理的,而不是特殊化的。即使是特殊化,也是有利于弱勢群體,而不是強勢群體。公共政策的議題設定、方案選擇、執行和評估,都是可開放的。民眾有知情權,可以民主參與和監督,專家可以從公共的角度,對其進行參與和評估。公共政策本身,不同的方案之間有可競爭性,而且是可辯論的。政策成了公共政策,即使其運作的效率可能下降,但是它可以讓政府擁有更多的公信力。而且從長期來說,公共政策要比特殊政策,更具有效率,更容易讓政府積累公信力。
第三,政府的制度要具有公共性。政府內部有很多權力,如行政管理權、行政法治權、專家權和民眾參與權。行政管理權,包括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行政法治權有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和行政司法權。專家權和民眾參與權,意味著專家的學術自由和獨立權,民眾參與權則意味著公民的知情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本身,有不同的范圍,其權力關系也有分工、合作和相互制約的需要。如果政府內部行政管理權、行政法治權、專家權等得到了很好的配置,而且相互之間有很好的制約,那么政府的權力就會有多個層次的平衡。權力的平衡,會自動實現權力的公共性,而去除其中的私人性。這樣,民眾就會在制度上相信政府,政府也就獲得了制度意義上的公信力。制度中的權力和權利越平衡,其公共性水平就越高,政府的公信力也就越高。
第四,政府的組織要具有效率。良好的危機處理能力,公共的政策,平衡而開放的制度,可以形成公信力,但良好的組織效率,也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標志。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高,法治水平高,專家決策和民眾參政水平高,公共服務能力強,這都缺不了良好的組織效率。在合理制度的基礎上,加上有效的組織管理,可以確保高水平的政府管理、高水平的行政法治,以及高水平的專家咨詢、民眾參與,并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提供公共服務。顯然,這時候的政府公信力,也自然是有效的。
民眾是否相信政府,雖然僅僅是民眾對政府的主觀感覺,但這種主觀感覺是政府的理念、政策、制度和組織能力決定的。政府通過公共關系,通過影響營銷,通過新聞發言人的新聞技巧,甚至通過愚民政策來制造泡沫,盡管可以形成公信力的假象,但這是不能長久的。政府的核心公信力,不是來自這些花招,而是來自扎扎實實的政府自身建設,來自于系統的治道變革,來自在理念、政策、制度和組織能力多方面的長期努力。
(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博導;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責編/高源 美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