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奧巴馬發表任內最后一次國情咨文,暗指中國人搶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奧巴馬表示將在政策方面發力,對轉移國內就業機會的美國公司嚴厲征稅。而幾乎是同時,《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發表系列報道“圍攻”蘋果公司,認為該公司把產品制造放到中國,致使美國人失去就業崗位。美國媒體從道德方面發力,把這類公司的代表——“蘋果公司”搞得聲名狼藉,媒體指責蘋果公司無視中國工人的悲慘境遇,是“貪婪冷酷的無情巨獸”。
與此同時,一些美國經濟學家也挖空心思為貿易保護尋找借口,將美國失業率上升的大部分原因歸結于中國對美國過快的出口增長。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于2011年10月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名為“讓中國承擔責任”的文章,認為美國經濟不振,失業率居高不下,其原因在于美國貿易逆差過大,外國人搶了美國人的飯碗。
到底該如何看待中國對美出口的增長,中國出口商品增長是否是導致美國勞工失業的原因呢?
中國對美出口提升了美國居民的福利水平
近年來,美國人年均可支配收入顯著上升。美國勞工部人均收入調查統計顯示,2000年,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5000美元,而到2005年增長到31000美元左右, 2009年增長到43000美元左右,而到了2010年已升至47000美元左右。若沒有美國人收入大幅上升,對中國出口的商品需求也不會顯著增加,中國又如何能對美出口量增速過快?美國既然對中國出口的商品有需求,說明中國出口商品正填補了美國市場的供需缺口,使美國的整體社會福利得到提升。
同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國從世界進口的商品數量也逐漸增多。美國對華出口從2001年的262.02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1020.38億美元,增長了389%,而同期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僅增長了67%,中國成為美國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美國雖然處于貿易逆差地位,但逆差正隨著美國出口量的增加而逐漸縮小。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的邏輯,中國也應該考慮美國的出口增長速度是否超出了人們適應的正常速度,從而導致中國失業率的上升呢?畢竟從全世界的角度來說,處于后危機時代的各國都具有比正常經濟時期更高的失業率,并不只是美國失業率上升。
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半數以上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跨國公司生產的
不可否認,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國具有比較優勢,這類商品物美價廉,在美國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如玩具、小家電、紡織服裝等。然而,比較優勢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國的高工資和高福利導致了美國制造業競爭力下降。競爭力下降,誘發了美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中國連續18年成為吸收外商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出口增速加快,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國承接來自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加速,產能急劇擴大。隨著產品市場的全球化,中國出口增多,成為世界工廠。近十年來,中國出口商品半數以上是在華的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半數以上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跨國公司生產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即:是美國的高工資、高福利導致美國產業外移、進口增加、失業上升,而非中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導致了美國的失業、福利支出增加。
美國高福利支出得益于中國低工資
一些美國經濟學家提出,中國出口增加擠占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迫使政府必須拿出更多的錢來用于社會福利。但美國的高福利從何而來?美國政府預算雖然連年赤字,債務規模超過GDP總量,但美國的企業卻大多躋身于世界500強之列。美國所藏之富,正是通過轉移產業,使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擠壓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利潤空間而得。
《紐約時報》曾對蘋果公司的供應鏈進行剖析,發現一部售價600美元的iPhone4,蘋果公司的獲利高達360美元,而將這些材料進行組裝的富士康等中國組裝企業,則只得到每臺6.54美元的酬勞。通過產業轉移,中國生產成本較低的商品一部分出口到美國和世界各地,一部分直接在中國市場銷售,而利用中國廉價要素和規避關稅后所得的巨額利潤卻被跨國企業攫取。摩根斯坦利調查報告分析顯示,中國對美出口,美國消費者每年節省約1000億美元,美國企業獲利6000億美元左右,占標準普爾指數涵蓋公司利潤總額的10%以上。
同時,中國出口獲得的貿易順差形成的外匯儲備很大一部分又用于購買美國國債和金融資產,借給美國人使用,使美國得以維持高福利支出。片面指責中國出口快速增長導致了美國的失業,而不考慮其帶來的利益,就如一個富翁悠閑地在田壟上抽煙喝茶,看著田里為其耕作的窮小子,并責備他,你搶走了我種田的機會一樣毫無道理。
美中貿易結構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
總體來看,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工業制成品為主。而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集中于按原材料分類的工業制成品、機械與運輸設備、雜項制品三部類產品,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工業制成品占有很大比例,這類產品與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補性。因此,這類產品的出口不會對美國的就業率產生影響。近年來,雖然出口到美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有所增加,但這部分商品出口量的增加可以促進中美兩國貿易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利于美國貿易產業產出效率的提升和要素資源在美國貿易產業之間的優化配置。
當前,美國的產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上,而高工資、高福利已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失去競爭力。美國從中國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如玩具、家具、鞋類、紡織品、小家電等,大多屬于快速消費品,生產周期短,即使美國不從中國進口此類商品,也會從其他低成本的國家進口。美國通過施加壓力使人民幣升值以提高中國出口成本,濫用反傾銷、反補貼和特保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阻礙中國對美出口,其他國家會很快替代中國產品出口美國。這只會把生產這些商品的工作機會推給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而這并不會給美國帶來更多的工作和生產機會。
在貿易戰中,中國、美國和世界將沒有贏家
近十年來,中美兩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目前,兩國互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在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中排名第三,中美雙方在能源、環境、科技、教育、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隨著貿易、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美兩國均能享受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
然而,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重創全球經濟。在經濟復蘇進程中,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總體表現突出,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復蘇之路并不平坦,美國一直深受高失業、高財政赤字、高債務、高貿易赤字和債務危機的困擾。美國為擺脫經濟困境,為轉嫁經濟危機,祭起了貿易保護主義大旗。
但是,中美一旦爆發貿易戰,不僅會兩敗俱傷,而且,由貿易戰所帶來的兩國經濟增長減緩會使處于后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所以,在貿易戰中,中國、美國和世界將沒有贏家。美國國內一些有識經濟學家也旗幟鮮明地反對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如美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米奇·列維就認為,美國的失業率上升不僅有經濟貿易結構的因素,還有一部分歷史原因。美國阻止中國產品進口,人民幣小幅升值,不可能增加美國的就業率。他呼吁中美應該加強溝通與合作,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摩根斯坦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美國政客的錯誤在于,拿中國當美國工人失業問題的替罪羊。無論美國出于何種原因將失業、貿易失衡的原因歸罪于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來掀起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實非明智之舉。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院長)
責編/馬靜 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