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走進農家小院,才能聽得到真切的心聲;只有坐到田間地頭,才能匯聚到真實的民意;只有雙腳沾滿泥土,才能積淀起深厚的感情
“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鄉鎮干部處在農村工作第一線,直接面對和服務群眾。如今多數鄉鎮干部年輕富有熱情、文化水平較高、思想觀念活躍,有一股想干事的朝氣和闖勁,但由于缺乏農村生活經歷等原因,群眾工作經驗幾乎為零。對他們來說,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關鍵是感情要到位、方法要改進、政策要講透、力量要加強。
——在感情上真正把群眾當作家人。不斷強化宗旨意識、牢牢樹立群眾觀念,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首要前提。感情上的貼近和融合,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抓住這根紅線,深入思考和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基層干部隊伍鍛煉塑造成群眾的貼心人、知心人、一家人。
廣大鄉鎮干部要善于換位思考,把群眾的事情當“家事”,把群眾的來信當“家書”,把群眾的工作當“家業”。要通過上黨課、重溫入黨誓詞、主題教育、承諾服務等形式,加強黨性鍛煉,讓“群眾是天、群眾是地”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心靈深處,內化為自覺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
——不斷改進和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進百家門、知百家情、交百家友、暖百家心、解百家憂,是開展群眾工作的有效辦法。只有走進農家小院,才能聽得到真切的心聲;只有坐到田間地頭,才能匯聚到真實的民意;只有雙腳沾滿泥土,才能積淀起深厚的感情。
鄉鎮黨委、政府要堅持推行干部包村包戶、記民情日記、發放民情聯系卡等制度,推動干部主動沉下去、鉆進去,深入調查研究,了解群眾所思所盼。鄉鎮干部要從日常的生產生活知識入手,一點一滴地向群眾請教學習,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在和群眾長年累月的交心交流過程中,取得大多數群眾的認可和支持。要善于運用自己掌握的理論和政策進行啟發和引導,和群眾共商共議,共同尋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路子和方法。
——把各項惠民政策講透、講明白。隨著國家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特別是新疆“民生建設年”行動的深入推進,一大批民生項目工程惠及城鎮和鄉村,將逐步從根本上解決制約農牧區發展、農牧民致富的瓶頸,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但是在廣大農牧村,傳播條件有限,群眾對有關政策、項目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參差不齊。在群眾沒聽懂、沒弄明白自己的責任之前,一些工程就倉促上馬,由此引發一些信訪問題,導致惠民政策的激勵推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顯現。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和項目的宣傳解釋工作沒有到位外,還在于“下指標、分任務、一刀切”的辦法仍在普遍使用。
語言的貼近和溝通是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鄉鎮干部要善于“寫明白字”、“說明白話”,使自己成為知識面廣、群眾語言熟練的“宣傳鼓動家”。首先,要認真學習、仔細領會、全面把握,真正吃透各項惠民政策;其次,要善于運用豐富多樣的群眾語言和貼近生活的表達方式,向群眾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充實、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力量。群眾工作紛繁復雜,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群眾個體水平千差萬別,不可能一呼百應。農牧區往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必須靠廣大干部一家一戶做工作、走村串戶搞服務。因此,在廣大鄉鎮和農村,做好群眾工作還必須不斷充實、加強干部隊伍力量。
除不斷選配大學生村官外,還應該積極探索鄉鎮干部輪流駐村辦公、年輕后備干部到村(社區)掛職鍛煉、每年下派工作隊赴基層、提高在村(社區)工作干部生活補助等路子,讓鄉鎮干部愿意扎根基層,在最艱苦的地方經受鍛煉和考驗,不讓踏實干事的人吃虧,不讓長期在一線埋頭苦干的人吃虧,這樣才能建立起一支“永不撤離”的群眾工作隊。
(作者為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阿勒泰地區信訪局局長)
責編/王志遠 美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