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電影創作本身
趙海城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采寫/賀筱筠
上半年國內電影市場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高技術格式電影(如3D、巨幕電影等)在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市場對高新制作技術的呼喚,對電影制作和管理等各方面既是壓力也是動力。3D影片帶來的觀影熱潮是電影產業自身特點決定的。目前,國內銀幕數已經超過一萬塊,其中大部分支持3D放映;其次,很多3D電影項目此前就已立項,經歷開發、籌備、拍攝、制作的周期,這波較早的弄潮者在今年上半年獲得相對集中的市場釋放。
第二,電影主體消費者結構產生變化,觀影需求更趨多元。如今,電影消費者的年齡層在降低,15-18歲的青少年日益成為影響電影票房的重要力量,他們正日益成為進口大片的主體消費者。
擁有發達電影工業的生產商長期不斷地給自己的消費品培養消費者,國內市場卻對此意識不足。近期國產電影的市場表現,說明當下求新求變的消費群體希望有更新鮮的故事、更震撼的視聽元素供他們消費、欣賞。這體現了觀影習慣的轉變。
面對以上新特點,電影人應沉下心來錘煉內容,提升電影品質。不僅要選好題材,寫好劇本,更要發現和培養專業創作人才,尤其是創作團隊,夯實基礎。故投資人要舍得在這方面長期投入,敢于“坐冷板凳”。
高視聽品質是電影受到消費者認可的重要保障。電影產業的幾次技術革命,都給電影投資人、制作者乃至觀眾帶來新的啟發。一些新的電影元素正在影響著電影制作品質,上半年的市場形態使得這種啟發、壓力來得更為清晰、更為重要。
這需要我們調整好心態,回歸電影創作生產本身。電影技術發展帶來的成果如3D、巨幕等正朝著成為電影常規技術標準的方向推進,總有一天,觀眾可以摘下眼鏡觀看3D電影。
從制片層面來講,要抓住這個發展時機,致力于電影內容和視聽品質的提升。此外,今年上半年呈現出一些不同以往的中外合拍模式,雙方合作更多從資本層面“走出去”“迎進來”,這說明國內電影市場潛力越來越大,吸引了更多境外的投資人與投資機構。鑒于此,中影集團將加強對自身原創、主控電影項目的品質打造:一要保證產品的多元化;二要實現現有技術設備與管理方式、運營方式的“磨合”;三是積極參與合拍項目,并確保中影在制片、營銷、發行上有主控權、主導權。
市場從來“只問質量,不問出身”
黃群飛 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采寫/賀筱筠
今年上半年,電影票房躍上了一個相對高的臺階,特別是四五月份,高于去年同期。這說明國內市場潛力很大。其次,一小批中小成本影片表現亮眼。比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晚秋》等均獲得六七千萬元的票房;特別是《桃姐》,觸動人心的故事加上長線營銷策略,令其票房喜人。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經過幾年的市場沉淀與擴容,觀眾出現分流,市場發展更健康。但業界仍應看到,影片如何選取題材、怎樣運用拍攝手法、是否以商業手段去推廣運作,結果會很不一樣。第三,國產片在好萊塢大片沖擊下票房成績不理想,但我覺得問題沒那么嚴重,一些青年導演執導的影片相比之前已有進步,表現出了對市場、對觀眾的誠意。隨著下半年國產片進軍傳統強勢檔期,這個局面會有所改觀。
從院線、影院的角度,上半年市場有不少現象值得思考。首先,市場從來“只問質量、不問出身”,不分進口片還是國產片,只有質量優秀、宣發到位的影片才可能獲得成功。而上半年大部分國產片創作方面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編造痕跡太重,容易閉門造車。國產片從創作開始就要貼近市場、尊重觀眾,這樣才能贏得觀眾。其次,近兩年行業發展過熱,影院建設過度膨脹,成本提高,有些影院出現經營困難、回報率降低、被迫出售等情況。到今年上半年,影院投建開始放緩,這是一種理性行為。任何行業的發展進步都需要一個過程,不能走極端。即使這幾年國內電影業出現爆發式增長,但影院建設遠高于票房增長,特別是高于觀眾人次的增長,這并不健康,反過來會影響新一輪投資。
今年上半年的市場對業界有警示作用——如果投資還像前兩年那樣盲目激進的話,很可能到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后年市場泡沫會進一步加劇,出現更多經營不下去的影院,對電影行業的長遠發展不利。再者,大部分院線放慢了擴張速度,尤其是集團業務涵蓋房地產的院線或者影院投資集團。一方面是由于前兩年的競爭太激烈,抬高了投建門檻,好項目減少;另一方面,房地產業不景氣導致集團資金有限、周轉難度加大。
國產片低迷
有利有弊
徐林 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副總裁
采寫/賀筱筠
上半年國產片總體表現低迷,即便《大魔術師》《桃姐》《春嬌與志明》這樣表現不錯的影片,也不足以支撐整個國產片市場。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下:一是大的經濟環境,造成主流觀影群體往往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進口大片,國產片則多被冷落;二是今年上半年投放的國產片總體制作水準不如去年同期,比如今年“五·一”檔投放的《黃金大劫案》《匹夫》《殺生》等幾部影片,多少都讓觀眾有些失望,票房也未達到片方預期;三是今年增加了14部進口影片的配額,國產片的放映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四是國產片的市場投放檔期不均衡,大制作影片往往集中在暑期以后上映。這些造成上半年國產片總體低迷,所占市場份額較進口片差距較大。
其實國產電影的危機感主要來自觀眾對國產片的信任危機。對很多觀眾而言,國產片前期宣傳大多言過其實,看過之后又不免失望,實質上更多是影片質量問題。以《匹夫》為例,我們在投資、制作、宣傳上花了很大力氣,但現在看來,最大的問題,也是中國電影導演普遍存在的問題——“電影故事”。導演往往覺得講明白了,但很多觀眾看不明白,所以不買賬。這就牽扯到我們的制片體制問題,即目前是導演中心制而非制片人中心制。很多影片體現的是導演的意志和想法,而這并不能反映觀眾的意志和想法,不能產生互動和共鳴。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逐漸建立制片人中心制,把導演創作與市場需求統一起來,真正促進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
此外,目前國產片的發行和營銷還處在初級階段。市場缺乏專業、成規模的發行公司,缺乏專業電影發行、營銷人才,以至于宣發的專業度和精準度都不夠;很多投資方仍然缺乏對影片宣發的足夠重視,投入太少,影響影片推廣。
國產電影出現低迷情形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一些不專業的影視公司和粗制濫造的電影將被淘汰出局;通過市場的洗禮,投資方、制片方會回歸理性,更謹慎合理的運作項目,減少市場泡沫,促使電影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此外,這將促使國內各制片方之間、各發行方之間建立起溝通渠道和協調機制,實現國產片上映檔期信息互通和協調,從而盡可能避免國產片無序競爭或內耗。
中國電影的轉折點到了
趙軍 珠江電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采寫/王玉舒
今年上半年很不尋常,中國電影更是經受嚴峻考驗:外有進口片配額增加的壓力,內有經濟下滑帶來的消費乏力。電影市場總體不樂觀,票房前10榜單中除了6月28日上映的《畫皮Ⅱ》外,其余均為進口片。
當然這種局勢在6月份有了一些變化,如愛情片《第一次》,動作片《痞子英雄》,還有驚悚片《筆仙驚魂》等都有不錯的市場表現。尤其是6月28日開畫的《畫皮Ⅱ》,首映當天就斬獲近7000萬元票房,排片場次穩占40%左右的份額,讓人看到了國產片的希望。接下來的《搜索》《聽風者》都值得期待。
國產片只有繼續保持創作質量,才能保有自己的市場空間。今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的一個亮點在終端建設方面,新型數字影院雖增速放緩,但到目前為止,3D影廳覆蓋率已經占比7成左右,超過7000塊,幾乎達到全面普及的水平。
目前的問題是產業的外生性成長空間在收縮,依靠人口紅利的時代正在過去,每一家影城都不能指望市場的施舍,不能粗放式經營。制片更是如此。研究市場,研究顧客,研究打法,同時也研究管理,正在成為對所有產業進入者的新要求。站穩時代的風急浪高關頭是當下的重要任務。
怎樣才能站穩呢?從整個產業來說,制片是龍頭。無數事實證明中國電影產業有著一支優秀的制作大軍,只要天時地利人和齊備,它就能創造奇跡。《畫皮Ⅱ》上映首周4天力創3億元票房,打破國產片市場紀錄就是明證。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是國產片在進口片配額大增之后第一個鼓舞人心的信號。
一家公司獨挑大梁的時代正在過去。電影投資風險很大,多家一起,共同進退,就能夠獲得更多機會。所以今后制片領域的主題就是聯手合作,風險共擔。《畫皮Ⅱ》就是聯合的成功。聯合起來拍什么片子呢?我認為一頭是很虛幻的,一頭是很現實的。這兩極的創作空間很大,觀眾想象的空間也很大。《畫皮Ⅱ》屬于前者,《搜索》屬于后者。
有一句話說得好,真正的成功者,不是贏在起點上,而是贏在轉折點上。現在就是中國電影產業的新轉折點。
行業各方應少埋怨、多交流
吳鶴滬 上海聯和電影院線副總經理
采寫/王玉舒
今年上半年,在進口片的強勢擠壓下,國產片的生存空間被壓縮,觀眾被分流,票房被攤薄。國產片不盡人意的市場表現,與進口片增多有很大關系——今年前3個月,國產片市場份額并不低,4月以后明顯受到擠壓。從3月28日《諸神之怒》開始,好萊塢進口分賬大片已經按照新的分賬比例來執行,到四五月間《泰坦尼克號》《超級戰艦》《復仇者聯盟》《黑衣人3》等影片接連上映,一度占比市場份額的80%以上。上半年直到6月28日的《畫皮Ⅱ》上映前,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國產強片,且很多影片質量普遍不高。
現在每周五我們的電影院都在舉辦“集體婚禮”。遠的不說,僅6月1日當天就有8部影片集體入市,6月8日又有8部新片開畫,6月15日又來6部新片,每周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會有影片淪為市場“一日游影片”,其他幾部國產片也是市場的配角,總是好萊塢的分賬大片在唱主角。目前放映影片的數量已經超出了我們影院能承受的放映規模,甚至處于“消化不良”的狀態。
一些好的國產電影在這樣的扎堆上映中得不到市場空間,只能隨波逐流。去年年產電影有700多部,558部是故事影片。而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就有100多部。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轉變的標志不是數量的不斷增長,而是努力提升質量,質量的提高才有可能面對當前的市場挑戰。質量好的影片,放映周期長,放映一個月甚至兩個月都有可能,從而能充分體現其價值和市場潛力。
前段時間,業內不同環節有過相互埋怨的情況,投資方埋怨院線排片太少,導演也指責影院排片太少等。在剛剛結束的上海電影節上,很多導演也開始反省,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國產片并不討觀眾喜歡。影院院線除了要做好服務工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要把市場的真實的情況反饋給制片方,讓制片方了解市場、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觀眾的欣賞口味的變化,讓其以后的生產更有針對性、更能順應市場的要求。制片方與院線影院之間應該少埋怨多交流。此外,國產電影的發展還需要觀眾的大力支持。
行業最缺的是“專業性”
張昭 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總裁
采寫/王玉舒
上半年,國產片市場整體表現不佳,但國內各大民營電影企業均在上半年高調宣布了新片計劃;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還有不少電影投資基金紛紛宣布成立并發布新片計劃。相較于前兩年業外資本的蜂擁而至,今年上半年國產片的慘淡表現一定程度上將會打擊這些投機者,從而減少業外資本的進入,擠掉一些市場泡沫。從長遠來看,隨著資本和企業的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將使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更加理性。
進口片數量增多后,國產片面臨的市場形勢嚴峻,而我們還沒有做好迎接的準備。同時,好萊塢電影技術進步之快也讓人慨嘆。去年還會聽到關于偽3D影片的聲音,而今年這些抱怨聲都沒有了。一部《泰坦尼克號》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再加其他進口大片,使很多國產片如《匹夫》《殺生》《黃金大劫案》等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票房目標。國內觀眾并非不看國產片,而是大多數國產片都不是他們想要看的。目前,我們應踏實研究國產電影和國內觀眾的關系,去挖掘好萊塢電影沒有、我們獨有的題材和內容。這是在投資運營之初,在電影項目選擇和題材把握上就應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能指望國產片在技術、敘事手法上短時間內快速提升,但可以從題材方面尋找突破口,用差異化競爭手段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新路子。
電影本來就是高風險高回報的商品,單部電影或項目虧本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國產電影每年都在進步。從投資運營角度看,特別是針對單部電影的運營來說,從題材的把握到對觀眾的理解以及影片的推廣和發行等各個環節的專業性才是制勝的根本。目前國內包括一些大的民營企業,由于商業模式都不一樣,各自所具備的資源優勢也不同,很少有從頭到尾一條龍都能做好的企業。
跟其他民營電影公司一樣,樂視也在上半年公布了數量眾多的新片計劃,樂視影業目前采取了親民題材、技術導向、與好萊塢合作等三大類產品策略。借規模化生產來規避風險,走一條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規模化的可持續生產對于想要做電影產業的企業而言很重要,這也讓我想起了上半年大家紛紛議論的影視企業上市的問題。上市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上市之后這些企業能否高速、可持續的發展、為投資者帶來回報。但我們要做的是一個產業,而不僅僅是一兩部電影,所以行業目前最缺的是專業性。誰更專業誰就能長遠健康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