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月,我踏上了埃塞俄比亞的土地,在這片東非高原上從事漢語教學。
埃塞俄比亞人的母語是阿姆哈拉語(Amharic),雖然學校也開英語課,但學生們的英語還沒有達到聽說自如的程度。英語和漢語對他們來說,都是外語。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得不主動學習阿姆哈拉語。在每次上課之前,我都盡量把課上會用到的生詞用當地話背下來。出乎意料的是,當我在課上用學生們熟悉的語言說出生詞或句子的時候,學生們能馬上理解,而且不停為我鼓掌叫好。或許是我學外語的精神激勵了他們,學生們學起漢語來更努力了。
我一直相信,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不僅是漢語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宣揚中國文化的使者。在課堂上,我盡可能在講授書本內容的同時,把中國的文化和習慣結合起來,介紹給同學們。
我在課堂上發作業本的時候,學生們都是用右手來接,因為埃塞俄比亞的風俗是用右手接物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用左手被認為是不禮貌的。這時,我便跟他們說道:“在中國接受別人遞過來的東西的時候,一般用雙手來接表示尊重,如果你們和中國人打交道,或者有機會去中國的話,一定要記得哦。”
在講食品的那一課,我把中國筷子帶入了課堂。埃塞俄比亞的中餐館不是很多,學生們也沒有機會吃到中餐,所以對筷子的印象幾乎為零。當我問“這是什么”時,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小棍子。”
他們雖然從來沒真正見過筷子,但在我示范完用法以后,居然很快就掌握了,紛紛興奮地用筷子夾筆、夾紙。這時我便把事先做好的即時貼貼在黑板上,貼紙上面寫著這一課學過的生詞。我把學生分為兩組,我念到一個詞的時候,每組就派一名同學出來到黑板上用筷子把生詞夾下來。同學們對于這種新的練習方式都很感興趣,以前單純的提問方式有的學生能躲就躲,而這種通過游戲聯系生詞的方式讓每個同學都積極爭取上臺表現的機會,對于所夾到的生詞,他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在我說出12個生詞之后,兩組的成績也出來了,輸的一組為大家合唱了一首非常好聽的中國歌曲《茉莉花》。
一個學期很快就結束了,我也和這些質樸的學生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每學會一句中國話,都是對我莫大的鼓勵,而他們能跟其他中國人用漢語來交流,更增添了我教好漢語的信心。
(來源:孔子學院院刊《孔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