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4月的潑水節,緬甸馬德島上的居民一改往日因缺水而互相抹泥巴的習慣,第一次嘗試潑灑清水。此項改變在這個擁有4000多人口的島嶼上,似乎具有某種歷史意義。
這座島嶼曾因沒有道路、沒有碼頭,幾乎與外界隔絕,唯一的淡水來源是雨水。如今在中國的支持下,當地建起了第一座自來水水庫,學校、醫療站等設施也隨之建立。原本的荒島因被選作中緬油氣管道的西端起點而漸漸呈現出一派熱鬧繁忙景象。
2013年5月,在緬甸境內全長約770. 5公里,起自馬德島的這條原油管道,將連接起中國昆明和緬甸皎漂,每年輸送設計量1200萬噸來自中東、非洲的原油。同時,在緬甸境內全長792. 5公里的天然氣管道,將以設計年輸量52億立方米,向中國輸送產自緬甸近海的天然氣。
中緬油氣管道被看做是繼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這條新的能源通道,不僅可以創造另一穩定的能源供給源,更將有助于破解一直困擾中國的所謂“馬六甲困局”。
眼下,這條新的能源通道正在緬甸境內緊張修建。雖然之前公布的竣工時間是2013年5月,但中石油管道局副局長、中緬EPC項目總經理高建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在投資方的要求和支持下,施工單位已加快管道建設進度,“要趕在2012年5月30日即緬甸雨季到來之前,實現主體工程焊接完工”。
2012年5月上旬,本刊記者進入緬甸的馬圭省、曼德勒省、撣邦等地,沿著中緬管道主線路第一標B段考察后發現,伴隨越發迫近的工期,緬甸境內施工的中方人員已進入了沖刺狀態。同時,中方也主動適應著緬甸的氛圍和形勢。
工期從兩年壓縮為一個旱季 海風卷著雨水,灑落在安村那英島與耶罔春島之間。5月中旬,當緬甸多數地區還被燥熱的氣息環繞,馬德島附近的耶罔春海溝,已提前感受了熱帶季風暴雨的降臨。
這份難得的清涼卻令正在耶罔春海溝完成定向鉆穿越的中緬管道施工人員尤為心焦。今年4月,耶罔春海溝穿越工程被移交給中石油管道局負責。不久,業主方提出要在雨季來臨之前的6月份完工,否則一旦進入雨季,當地最高降雨量將達到5500毫米,施工難度會明顯增加。
可雨水提前來了,施工隊只能趕在更大規模降雨之前爭分奪秒。
“耶罔春海溝穿越工程原本需要大半年的施工期,移交給管道局后,只留下了兩個月。這讓人一下就緊張起來,單是從國內調入設備進緬甸就需要一段時間。”管道局中緬項目部施工部部長張開學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工期雖然壓縮,但質量還得保障。
4月份之前,該海溝因鉆孔卡死等問題,一直未能穿越成功。最大的風險是耶罔春海溝底部的巖石有裂隙,會形成漏槳。一旦海水進入到用來穿越的鉆孔后,含鹽的海水對泥漿性能影響很大,為此,在穿越之前,施工隊必須等待從中國國內運來大量外加劑,保證泥漿性能在海水入侵后能夠穩定。通常這樣的材料從海路運輸更合適,但這次為了加快時間,所有外加劑全部從陸路運輸。“至少縮短了10天時間。”張開學說。
耶罔春海溝穿越工程的緊張感,只是整個管道工地的一個縮影。沿著中緬管道(緬甸段)沿線行走,無論路過哪個施工營地,聽到最多的詞就是“趕工期”。
“如此緊張是因為初定的工期一壓再壓,兩年的施工時間,最終被壓縮成一個旱季。”管道局中緬項目部總經理助理陳紹友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壓縮工期背后 中緬管道主線路1標段(皎漂到彬烏倫),最初在2010年年底開標,中石油管道局參與投標后,其商務標和技術標均位列第一。“當時就以為基本定了,我們就想著2010年年底或2011年年初開工,利用一個旱季抓緊施工。”陳紹友說,結果卻出乎意料。
因中緬天然氣管道是一個“四國六方”的投資項目,各方股東很快介入,特別是隨著印度公司的介入和連續施壓,緬甸政府的態度變得游移不定,第一次招標結果作廢了。
據管道局中緬項目部合同控制部副部長楊希軍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管道局第一次招標拿到這個項目,既不是高價也不是低價,而是以中間偏下的價格中標。當時參與招標的印度公司則是高價中標,并表示其價格中包含了管材費。奇怪的是,當時楊希軍看到印度公司標書時,發現其中并沒有管材費。而在此后的二次招標時,印度公司的中標價格則由第一次的中標價格綜合下浮了47%左右。
第二次招標開始,經過多方談判和妥協,原本由中石油管道局負責的中緬管道主線路1標段,被“取出”了220公里,交由印度公司負責。
中緬油氣管道線路主合同簽訂,已經是2011年5月8日。此時,剛想組織設備,人員開始施工,緬甸已進入雨季。“雨季從6月開始,直到9月結束,期間沒法干活。”張開學說,雖然2011年8月1日中緬管道主線路1B標段大火開焊,其實只是勉強開工。狂風暴雨的時候,人員、材料等等很難充分保證,設備運過來也很困難。
每逢暴雨侵襲,緬甸的沙土地就變成一片泥沼,重型設備根本無法行走,運管車也無法運管到現場。只能調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