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格臘巴(緬語:你好!)”見到張新時,他正熱情地與緬甸當地居民打招呼。20歲出頭的他是一名中緬管道沿線的安全員。來到緬甸半年后,他基本適應了高溫和潮濕,并試著學起緬語,希望緊張施工之余能更多感受當地風情。
張新所在的敏建市位于緬甸中部平原,向東不遠就是緬甸的“母親河”伊洛瓦底江。這個人口近20萬的城市,在中國人眼里更像是一個小鎮,僅有的一條主干道幾乎搭載了全部的風景。
寬大的芭蕉樹掩映著閃亮的鐵皮屋頂,蜿蜒的街道上,當地人穿著人字拖和色彩鮮明的傳統服裝,偶有汽車駛過。一旦入夜,這座城市就變得寂靜無聲。直到早晨,人們從佛塔林傳來的晨鐘聲中醒來。
這慢悠悠的熱帶小城正因為一群身穿紅色工裝的中國人的到來而經歷著種種變化。2011年6月,中緬油氣管道中方施工人員來到敏建。不久,中國人住的地方開始頻繁出入車輛和人員。“中國人要做什么?”敏建居民不由地好奇。
幾個月后,中國人帶來了當地居民未見過的各種重型設備以及無數鋼管,在敏建東郊開始平整場地。當敏建百姓還處在疑惑不解中,中國工人已經迅速把那里的羊腸小道改造為寬敞的大道,當地的學校和醫院都收到了中國捐贈的大量物品。
世界矚目的中緬油氣管道要從敏建西郊穿越而過。于是,和中國人的交往如今成了緬甸人寧靜生活的一部分。

甜甜的漂著小蟲的“棕櫚汁”
2012年5月7日,中緬管道敏建營地的施工現場。轟鳴的機器聲,引來了兩個七八歲的孩子,在不遠處的山坡上探著小腦袋。
附近的緬甸村民已習慣了中緬管道的施工場景。管道四公司G102機組機組長孟凡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剛開始施工時,附近幾乎所有村民都跑來圍觀,有的一看一整天。
緬甸村民和中方員工也逐漸熟絡起來。每當中方員工路過長滿高大棕櫚林的村莊,一些村民就會爬上三四十米高的棕櫚樹,用瓦罐接下甜甜的汁液請中方員工喝。住在茅草屋里的村民們自己舍不得拿棕櫚汁當飲料,一般是熬制成糖塊到市場上換錢。所以即便棕櫚汁上常漂浮著小蟲,但村民的熱情總是讓中國人十分感動。
貧困并不妨礙緬甸百姓享受生活。灼日下,乘客擠在沒有遮擋的卡車型小公交里唱著歌;夜幕下,聚在沿街大棚里的人們邊喝啤酒邊看球賽;沿街店鋪或住家在門前放幾個瓦罐,路人可以自己掀開瓦罐的草帽蓋,取水飲用……在張新眼里,緬甸人的形象總是一副略靦腆卻又無拘束的笑容。
被工人戲稱為“唐嫂”的唐智原對緬甸民風深有感受。作為管道局中緬項目四公司分部的后勤人員,唐智原負責皎勃東80多人的伙食,每天都要去當地菜場采購。
一次,他在菜場丟了墨鏡。半個月后,當他再次買完菜要離開時,一位挑擔的菜販一路小跑,跟在車后大喊。“唐嫂”停下車,菜販氣喘吁吁地遞過了墨鏡。“還有一次付錢把錢數錯了,多付了 6萬多緬幣,正為這個發愁呢,賣肉的攤主主動找上門來送還錢。”

遇到“死心眼”的緬工
2012年5月8日,本刊記者在中緬管線施工現場見到33歲的敏通時,他正熟練地指揮著緬甸工人完成管道下溝時的協助搬運工作。
“我是這里的領班。”敏通頗感自豪,他負責管理近20名緬甸工人。敏通今年1月進入項目部之前,在家鄉仁安羌靠種洋蔥、芝麻和稻谷為生。
來自各地的緬工們一起搬進了中石油管道局中緬項目部安排的宿舍。“房子像別墅一樣,有床墊,連蚊帳都有。”緬工們最滿意的是每餐都“吃得很飽”。“在家里最多一個月吃一頓肉,到管道上施工后,吃到了從沒見過的中國菜。特別是中午的大餐,肉多,米飯管夠。”敏通說,剛開始緬工們用不銹鋼小鍋裝飯,還得吃兩鍋,現在肉吃得多了,飯就改成一碗了。
這一天,中緬管道皎勃東石方段施工隊的午飯是茄子燒肉、西紅柿炒蛋,還有綠豆湯和冰鎮芒果。
敏通月薪9萬緬幣,相當于人民幣七八百元,在當地是很不錯的收入。自中緬管道開工以來,越來越多的緬甸人融入了施工隊伍。中石油東南亞管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加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方負責建設的中緬管道沿線,員工總數近8500人,一半是緬甸當地雇員,臨時用工則接近1萬人。其中,由管道局施工的中緬管道主體線路,用工的本土化比例已經超過了70%。當地工人廣泛分布于中緬項目的管理、技術及操作崗位。
敏通所在的管道局中緬項目四公司分部,本土化用工比例高達83%。四公司分部經理解立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除了在冊發工資的緬工,我們還將管道運輸、土建等分包給當地公司,等于間接增加了當地就業”。
數量龐大的緬工群體對中緬管道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緬工有較強的責任感。”管道局中緬項目四公司派駐現場的技術員張曉陽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清理管道雜物時,在如此高溫濕熱的現場,緬工鉆到不透風的管道里,彎著身子用抹布一節一節耐心清理管道內壁,干活特別認真。”管道局中緬項目四公司分部副經理閆豐說。
緬工普遍干活認真,可對他們的日常管理還是給中方公司提出了挑戰。緬工來到工地前,大多是過著散漫生活的農民,項目部必須從最基礎的部分,包括健康、安全、環保、技能等對他們進行系統培訓。
現在,不少在中緬管道項目上的緬工已經取得了專業技術證書,一些掌握了運輸大型鋼材駕駛技能的緬工還被“挖角”去了新的地方,因為緬甸當地的專業技術人員實在缺得厲害。
踏實的緬工也有讓中方管理人員“氣惱”之處,就是特別“死心眼”。一次閆豐去現場,看見中方機組長正在指導一名緬工打磨關口。緬工打磨一次后,機組長發現他的方法不對,又教了一遍,可他就是改不了,機組長教了三次之后,這個緬工丟下工具就走了。
解立功對當地人的“死心眼”也印象深刻,“一天中午,后勤人員去營地送餐,一名緬工突然大聲嚷嚷發起火來,原來他分到的芒果比別人多了幾個黑點。”
“緬甸工人自尊心特強,也非常敏感,在宗教信仰、文化上要特別尊重他們,對他們的生活管理,要非常用心。”解立功說。
繞開佛塔,為蛇讓路
在曼德勒市的郊野,每隔三四百米就能看見一座佛塔;街道上,三五成群的僧侶們身披僧袍、懷抱瓦罐,赤足穿行;一些加油站也播放著佛教音樂。
進入這樣一個虔誠的佛教國家施工,中緬管道在初步設計時就恪守了一條原則:管道設計的線路一旦遇到佛塔,必須改線。“從旁邊繞過去都不行,管線至少得在佛塔50米開外。”管道局中緬項目部設計部部長劉守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施工開始后,按照前期設計,管線所經之處均嚴格遵守原則。而尷尬的情況還是發生了,一些在設計時沒有修建佛塔的地方,在即將開始施工時,當地百姓又修了新的佛塔。
“緬甸老百姓修佛塔的速度超出想象。”劉守龍說,原來當地人認為修佛塔是積功德,稍有點錢就攢在一起,準備著修新的佛塔,甚至在火山口附近都有佛塔。為了尊重當地人的信仰文化,管道線路需要再改。
中緬管線要穿越不少山區,如波巴山、彬烏倫山區等,這里不僅是佛教圣地,也棲息著各種野生動物。
在彬烏倫一處施工現場,本刊記者看到施工人員的腿肚子上都系著一個小布袋,里面放著大蒜和雄黃,這是為了防蛇。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故事,挖掘機停放一夜后,第二天駕駛員發現車上爬了二三十條蛇。
“遇到蛇,要讓它們先過。”管道局中緬項目六公司分部的黨總支書記高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包括野生蛇在內的動物都是中緬管道施工中嚴禁破壞的物種。為了不驚擾動物,施工過程中還特別規定了“設備禁止鳴笛”。
在彬烏倫山區南塘河大峽谷,為了減少擠占野生植物的生存空間,高超將施工作業帶寬度從最初的80米調整到60米,最后只留40米,并且施工廢棄物也不能超出作業帶。
“維護當地自然生態的原始風貌,是我們的原則。”高建國說,在中緬管道施工過程中,基本都按照最高環保級別進行施工。
牛車運來巨額土地補償款
華裔緬甸人楊緬華最近心情很好。今年5月中旬,在家鄉彬烏倫的學校,終于有了像樣的高年級教室。
管道局中緬項目六公司分部的項目駐地離楊緬華家很近,楊緬華中文流暢,一直和項目部工作人員很親近。一天傍晚,他告訴高超當地學校因所屬寺廟沒錢建設,教育部又不投錢,高年級學生一直苦于沒有教室上課。
“當時就是傾訴一下,沒想到三個月后,項目部就捐助了1000萬緬幣修建教室,還捐了20萬緬幣買文具。”楊緬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地有名望的機構和人員,一次最多捐款也就在10萬緬幣左右。
本刊記者翻看管道局各公司在中緬管道沿線的捐款記錄,大多在50萬緬幣以上。陳紹友說,捐款只是一種形式,管道沿線經過的村莊,施工機組還會幫著沿線村民摘收花菜、收割水稻、疏通水渠。“這些事,也包含著想為當地做些貢獻的心愿。中緬管線不僅要取得政府的支持,更要讓沿線的老百姓認可。”
讓老百姓認可,最難的莫過于征地。中緬管道全線范圍內,管道局承建的線路最長,為了實現最快地征地,項目部與緬甸當地政府部門和石油公司進駐現場同吃同住,義務幫著做丈量、清點、繪圖、錄入等大量繁瑣的工作。還與有關部門協商,在土地審批手續批復之前,先行墊付50%的土地補償款。
對征地協調員韓紹波來說,緬甸貨幣支付以現金為主,每次補償總額都在億元以上,“數錢”成了痛苦經歷。
付款最多的一次,韓紹波先到曼德勒的銀行提出2. 5億緬元,再護送回營地,連夜按照補償登記表為200多補償戶“數錢”,“真正數錢數到手僵”。
次日,韓紹波與緬甸能源部官員一起來到村子里,挨家挨戶與村民談判。談好后,在村里一處空地集中發放補償款,當面先給村民支付50%征地款。因緬甸金融系統脆弱,補償不能通過轉賬等手段,只能以緬幣現鈔支付,村民們都拎著一口口麻袋來到現場。看著補償款裝滿麻袋,準備離開的村民就笑著向韓紹波說聲“吶嘛兌嘛(緬語:再見)”。
車育鋒也是負責征地及土地清賠的中方工作人員,他原本想象大捆現鈔運到給付現場,總得保密押運,“實際情況是清償主要在管線施工沿線的農村進行,鄉間小路塵土飛揚,大雨后連越野車都難以駛入,我只能租當地的牛車,就這樣帶著巨款顛顛地坐在牛車上。所幸,緬甸鄉間民風淳樸,不用擔心安全問題。”
征地最終比計劃提前近3個月完成了。在高建國看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充分尊重緬甸的風俗習慣。“如果我們的做事思維和他們有沖突,就要主動去溝通、解釋,最終總能獲得支持。”
(特約撰稿羅延智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