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36條”)的42個實施細則相繼出臺。在當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發揮民資的作用被賦予了更大的預期。
為了引導民間資本投資,中央近年來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早在2005年,國務院制定頒發了《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36條),2010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新36條)。2012年以來,有關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著眼于降低準入門檻、創造公平競爭條件,又制定出臺了42項“新36條”的實施細則。
和前幾次相比,此次細則相比之前的非公條例,開放領域廣,門檻更低,操作性也更強,突破了此前民間投資的“禁區”,拓寬了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在鐵路、電信、金融、證券、衛生等領域降低了準入門檻。而也有一些領域的業內人士認為細則尚不夠細,民營企業還是不敢貿然進入相關領域。例如,民資進入電網領域、對于開放原油進口權等關鍵條款,在細則中并未提及。
當然,從總體和趨勢來看,消除民間投資行業準入的顯性障礙,進一步改善政策環境這些都沒有問題,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進步和突破。但若以賽馬為喻,開放或降低門檻只不過相當于給了民資進入場地參賽的資格,有無能力參賽或有無信心取勝,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民營企業“不敢貿然進入”實際上有一個信心的問題。商鞅變法之初,恐人民不信,于是在國都南門立“三丈之木,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秦制一丈等于現在的2.32米,3丈約7米。如果是直徑10厘米的輕木,大概重10公斤左右。雍都南門到北門約3200米。當時一金約折一萬錢,正常情況下可以買100石大米,相當于2700斤左右。按一斤米2元折合成現在的價格,十金就是5.4萬元。搬運10公斤的木頭步行3.2公里,就得到5.4萬元報酬,“民怪之,莫敢徙”也很正常。
商鞅遂將賞格升至五十金,折今人民幣約27萬元。27萬元搬一根木頭,終于有人愿意嘗試了,商鞅“予五十金,以明不欺”。由此可知,解決信任問題的一個辦法是選取某個或某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行業或領域,給予民資大力支持,樹立樣本,發揮示范效應,以彰顯政策可信度。
除消除準入障礙外,還不妨對投入特定領域(主要是那些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產業)、符合一定資質的民營企業提供更優惠的政策支持,“扶上馬、送一程”。
例如,由于民營企業中相當數量屬于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信用等級較低,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是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100%不等,即便如此,不少銀行仍不愿冒險貸款給它們,以致中國80%以上的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靠自籌資金。2009年3月,央行和銀監會宣布中小企業新增貸款額度已經占到信貸比例的一半。隨后全國工商聯、銀監會和央行等6個部門組織的調查小組到重慶調研則發現,中小企業貸款額度不到14%,其中小企業還不到10%。這說明實際上對中小企業惜貸問題是嚴重的。
對微型及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并非不能從政策上解決。商業銀行不愿意貸款,還可以從政策性銀行方面入手。如金磚國家之一巴西,其開發銀行2012年1~5月39%的放貸規模以及95%的業務筆數都是面向微型及中小企業的。當然,這樣的扶持肯定會增加政府的成本,但激活民營企業帶來的稅收、就業給政府和社會帶來的收益會遠大于此。
隨著政策局限的逐步解除,未來民營企業的發展瓶頸可能轉向企業內部,受到更多考驗的將是民營企業自身的人才儲備及培養能力、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或投資能力、知識更新及枝術創新能力等等。
這些能力的積累并不完全依賴于政府行業政策的放開。只有預作綢繆,事先在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技術研發等領域合理布局,增加本企業的能力,提升自身“資質”,才、可能在政策放開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的助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合格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