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有些英國媒體無根據質疑中國運動員葉詩文服用興奮劑,接受調查的大部分中國年輕人(136人,80%)認為“不公正、很生氣”,而34%(58人)除了生氣以外,更表示對此要有“平常心,不對英國媒體生氣,相信實力會證明一切”
1938年,英國漫畫名刊《笨拙》曾刊登英國漫畫家格雷厄姆·萊德勒的用109幅漫畫自嘲的“英國性格”:沒有做飯的天賦、討厭扔掉舊東西、不肯認輸、比所有人都幽默、比美國人有文化、比法國人有禮貌、比德國人好看,等等,令人捧腹。
在中國人,特別是中國“80后”、“90后”年輕人心目中,英國形象是什么樣的?
這個問題,在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會后,顯得有了熱度。在本屆奧運會上,中國取得有史以來“境外參賽”的最佳奧運戰績,但中國運動員屢屢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新聞也在中國國內引起熱議。
其中,中國獲得兩塊金牌的16歲游泳運動員葉詩文被一些英國媒體無根據質疑服用興奮劑一事,在互聯網上引發了不少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憤怒情緒。
《瞭望東方周刊》于是以網絡問卷形式,在倫敦奧運會舉行期間的8月4日17時至8月9日17時,對部分中國大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英國形象”的不完全調查。
壓倒性印象仍然是“紳士”,“保守”和“古老”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70份。受訪者均為大學在校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90%在30歲以下,主要來自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7所學校,男性144人,女性26人。
其中,除了15人對英國的印象直接來源于在英國留學和旅游的“第一手”渠道,其他155人對英國的了解都是間接的——比如平時的新聞資訊和電視節目,以及電影、英劇和文學作品。其中,73人(約43%)表示對英國的主要印象僅僅來源于“這次的奧運會”。
對于英國,他們首先想到的印象,依次是“紳士”、“保守”和“古老”,也有32人認為英國很“幽默”。而“活力”、“酷”以及“現代”這幾個英國政府正在努力打造的“新形象”都只獲得了個位數的投票。
受訪者之一、來自蘇州的顧亮認為,這與很多中國年輕人從未去過英國、與英國人交朋友,只從文學作品和電影中了解英國有關。
曾赴英攻讀碩士學位的顧亮選擇的是“幽默”和“活力”。在英國看過的一場五英里馬拉松比賽中,有了位很特別的選手讓他一直難忘。他們都以特別的方式跑到了終點:一位是30多歲的年輕人,牽著自己的狗,第二位是推著嬰兒車跑到終點的母親,第三位是領著自己5歲兒子的父親。
“這體現了英國人天生的對運動的熱愛,和骨子里的幽默感,”顧亮說,“對于這一點中國年輕人還未充分體會”。
另一方面,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洪郵生教授則告訴本刊記者,中國人對英國印象仍然以“傳統’為主,也不無道理。
“一是英國財政體制不提倡大修大造式的工程,所以英國的城市面貌相對來說,比較‘一成不變’。另外,英國人比較尊重傳統,他們認為傳統的、清凈悠然的田園風光更漂亮,反對高樓大廈的侵占。”洪郵生說。
曾留學牛津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郭方教授進一步解釋說:“英國其實是個從來不把傳統和現代分開的國家。對于‘傳統’,他們會去除那些不利于現代化的因素,然后繼續使用——可以說,他們是‘面上的傳統,內里的現代’。”
“英國的現代化不擺在外面。很多老建筑外面古樸悠久,里面住著也很舒坦,這一點恰恰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僅要學習英國人對傳統的保護,還要學習如何把現代嵌入到傳統里面。”郭方說。
福爾摩斯在中國年輕人當中影響力很大
受訪者中,70%的人表示暫時沒有去英國留學的計劃,但約80%表示,從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和新聞報道中,對英國的政治和文學都有所了解。
有趣的是,他們最熟悉的英國政治人物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丘吉爾和戴安娜王妃,超過在任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他們最喜歡的文學大師是戲劇之王莎士比亞、《霧都孤兒》的作者狄更斯、福爾摩,斯之父柯南道爾,以及“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
福爾摩斯似乎在中國年輕人當中影響力相當大:最喜歡的文學大師包括了柯南道爾,最喜歡的文學名著中《福爾摩斯探案集》居首,連最喜歡的英劇也是現代改編版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神探夏洛克》。
受訪者之一沈小蕾是一位英劇迷,從歷史劇到現代情景喜劇都喜歡。她告訴本刊記者:“我以前特別喜歡美劇,但看過英劇之后,就再也沒追過美劇了。”
她喜歡的英劇也是《神探夏洛克》。這部以《福爾摩斯探案集》為原型的改編劇,把劇情設定在21世紀,福爾摩斯不再是叼著煙斗戴著紳士帽的老紳士,而成為配有各種高科技裝備、擁有絕頂高智商的年輕帥哥。盡管每季只有3集,卻都短小精悍,制作水準堪比電影大片。
沈小蕾認為,英劇的“幽默”和美劇的“幽默”不一樣——英劇是“冷幽默”,需要動動腦子才知道笑點在哪兒,不像美劇笑點那么直白。
“《神探夏洛克》里,夏洛克·福爾摩斯嫌棄華生笨,就說:‘你把整條街的智商水平都拉低了’——英劇中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對白,腦子必須轉個彎才能笑出來。就我本人而言,更喜歡這種有參與度的幽默風格。”沈小蕾說。
而中國年輕人最喜歡的音樂人,仍然是披頭士。剛剛獲得多項格萊美獎的流行歌手阿黛爾和演唱過北京奧運會主題曲的莎拉·布萊曼也為他們熟知。
由此可見,英國在傳統和流行文化方面,對于中國年輕一代仍然有深刻的影響力。
近一半受訪者在倫敦奧運會后對英國“好感度下降”
具體到本次倫敦奧運會,有67%的受訪者表示看了開幕式,其中20人是“熬夜看直播”。
開幕式上,讓中國年輕人印象最深刻的三個橋段是:憨豆先生混進交響樂團演奏、007與女王跳進倫敦碗和花瓣式點燃主火炬。
他們對于開幕式總體的感覺不錯——60%的人表示,如果滿分是100分的話,可以打70分以上,另有13人認為可以得90分以上。在具體的感受上,有不少人選擇“平民的、不深奧、不神秘”,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無法引發共鳴”和“亂糟糟的,沒法看下去”。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有近一半(48%)的受訪者在倫敦奧運會后對英國“好感度下降”,原因主要是“倫敦奧組委組織不力,開幕式和比賽頻繁出差錯”和“此次奧運會中國頻頻遭受不公正待遇”。
對于有些英國媒體無根據質疑中國運動員葉詩文服用興奮劑,大部分中國年輕人(136人,80%)認為“不公正、很生氣”,而34%(58人)除了生氣以外,更表示對此要有“平靜心,不對英國媒體生氣,相信實力會證明一切”。
而被要求對英國和美國——曾經的世界霸主和現在的“超級大國”——進行好感度比較時,170位受訪者中有73位選擇“都沒有好感”,71位選擇更喜歡美國,只有26人選擇對英國更有好感。
對此,洪郵生教授表示:“組織不力的事情倒是可以責備倫敦奧組委,但規則和裁判不公正,不應太多地責備英國,因為規則和裁判并不是英國人決定的。”郭方教授也認為,“不能因為這個事情將整個英國的形象完全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