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產品數量,還是在資產規模上,易方達在指數基金領域均已大幅超過華夏,
不過,易方達給投資者造成的虧損也遠遠高于華夏
2012年8月9日,華夏恒生ETF(注:ETF為交易所交易基金)與易方達恒生國企ETF在同一天成立,首募規模分別為35.85億份和16.16億份。華夏恒生EIF以兩倍于易方達恒生國企ETF首募規模,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這是國內第一大和第三大基金公司間一次短兵相接的激烈較量:華夏恒生ETF與易方達恒生國企ETF都是投資港股市場的QDⅡ基金,且發行時間都是7月9日至8月3日,完全重合。它們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的標的指數為恒生指數,后者的標的指數為H股指數。
作為國內最大的基金公司,華夏基金在范勇宏與王亞偉時代,曾經為投資者和公司股東帶來了豐厚回報,公司規模與品牌一度遙遙領先,創造了中國基金史上的奇跡。2012年5月,因經理層與大股東中信證券間的矛盾升級,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辭職,原總經理范勇宏轉任副董事長,引發整個基金業震動,令市場對該公司的未來一度充滿憂慮。
近兩三個月來,華夏基金內部漸趨穩定,而恒生ETF的發行則是對該公司大震蕩后實力的一次考驗。
與華夏基金此前失落的兩年相比,易方達基金的經理層則相當志得意滿。易方達分散的股權結構,為該公司的經理層持續加強內部人控制提供了條件。2011年10月,原公司總經理葉俊英轉任董事長,原副總經理劉曉艷升任總經理,標志著該公司經理層已完全實現了對公司的控制。
在基金業“強人”葉俊英的控制下,易方達基金通過密集的新基金發行跑馬圈地,近三年來公司的資產規模排名保持在行業前三。
差距依然明顯
雖然同為行業前三甲,但是易方達與華夏基金間的差距依然比較明顯。
仍以華夏恒生ETF與易方達恒生國企ETF為例,除首發規模外,兩者在有效認購戶數方面的差距更加懸殊:經過近一個月的發行,它們的有效認購戶數分別為2.15萬戶和0.31萬戶,認購華夏恒生ElF的投資者戶數超過易方達恒生國企ETF近六倍。
在上述兩只港股ETF的發行過程,華夏與易方達都不遺余力地進行銷售推廣。通過認購港股EIF,投資者可以間接投資港股,這是他們所著力的共同營銷賣點。港股ETF在滬深交易所買賣,大大降低了個人投資者以及部分機構投資者投資港股市場的難度。
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俞思佳研究,華夏恒生ETF與易方達恒生國企EIF的最本質區別在于所跟蹤的標的指數。華夏恒生ETF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投資標的是恒生指數;而易方達恒生中國企業ETF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投資標的是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份股由市值最大、成交最活躍的40只H股組成。
在與A股的相關性方面,恒生指數與A股的相關系數較低,而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與滬深300間的相關系數相對要高得多。因此,華夏恒生ETF在幫助投資者分散A股市場風險方面作用更強,而易方達恒生國企ETF的主要特點是相對于A股而言整體上更便宜。
繼華夏恒生EIF與易方達恒生國企EIF之后,它們的聯接基金則分別通過中國銀行、恒生銀行等渠道,于7月18日至8月17日在全國發行。
比拼指數基金
隨著華夏恒生ETF與易方達恒生國企ETF的成立,華夏與易方達兩大基金公司在指數基金領域的比拼揭開了序幕。
在華夏恒生ETF發行期間,華夏基金公司于7月12日向證監會遞交了五只發起式指數基金的募集申請材料,并于7月24日獲得了證監會受理,7月26日接收第一次反饋材料。華夏基金的這五只發起式指數基金涵蓋了消費、原材料、能源、金融地產、醫藥衛生等五大行業指數。基金公司一次性向證監會遞交五只指數基金募集申請,這在國內基金史上前所未有,凸顯了華夏基金要做大指數基金的策略。
與華夏基金針鋒相對,8月6日,易方達基金推出國內首家指數基金網,為公司發展指數基金產品營造聲勢。在公開的宣傳資料中,易方達表示,易方達指數網站將規劃建成一個專門針對指數基金的“資訊中心和數據中心”,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指數基金信息資訊服務”,具體涵蓋中國指數基金數據中心、指數類新聞資訊、專業研究與統計數據、基礎知識與交易所規則解讀、深度指數分析比較工具等領域。
在發行港股EIF及其聯接基金前,華夏旗下有上證50ETF、中小板ETF、滬深300共3只指數基金,合計資產規模逾428億元;易方達旗下有上證50、深證100EW及其聯接基金、滬深300、上證中盤ETF及聯接基金、創業板ETF及其聯接基金、標普消費品等9只指數基金,合計資產規模逾579億元。
無論在產品數量,還是在資產規模上,易方達在指數基金領域均已大幅超過華夏。不過,易方達給投資者造成的虧損也遠遠高于華夏。易方達旗下指數基金的發行時機大多處于市場的階段性高點,截至8月10日,9只指數基金中有6只自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負,累計給投資者造成的虧損高達164.77億元。
公司治理懸疑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與易方達在指數基金產品數量上的差距主要出現在2009年之后。從2010年起,華夏基金因大股東中信證券的股權轉讓久拖不決,被證監會暫停新產品發行達兩年半之久。其間,易方達發行成立了5只指數基金。
股權轉讓事件對華夏基金經營的負面影響,是一些基金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一個縮影。目前,基金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兩種極端情況,其一是在股權比較集中的情況下,大股東憑借一股獨大,干擾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其二是在股權比較分散的情況下,公司經理層通過非正常手段,實施內部人控制。這兩種極端情況往往都會對投資者利益構成嚴重威脅和損害。
在華夏基金的股權結構中,中信證券以49%的股權成為控股大股東,而其余51%股權由五家小股東持有。今年上半年,在王亞偉辭職、范勇宏由總經理轉任副董事長前后,市場十分擔心華夏基金大股東的股權代理人會否為了自身的權力擴張,而給華夏基金的經理層團隊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針對投資者的擔心,今年5月7日,中信證券發布《關于王亞偉先生離職華夏基金的聲明》,表示“中信證券作為股東單位之一,將繼續支持華夏基金完善治理結構,建立更加市場化的經營機制,通過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保持市場競爭力”。
與華夏基金相反,易方達基金則具有典型的內部人控制特征。易方達基金的股東共有粵財信托、廣發證券、盈峰投資、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公司、廣州廣永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等五家,其中,持有股權比例最多的也只有25%,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為公司經理層實現內部人控制提供了土壤。葉俊英在轉任董事長前,一直擔任公司總經理,對公司的重大利益分配具有主導權。近五六年來,雖然公司高管的年薪早已超過千萬,但是,這遠未達到他們的要求,通過經理層持股逐步把公司私有化才是其主要目標。
在已實現內部人控制的公司,公司經理層會呈現超級“穩定”。不過,這種超常規的“穩定”同樣隱藏著巨大風險。
六年前,華安基金的原總經理韓方河對公司的控制力不在葉俊英之下,但上海社保案爆發后,韓方河因受賄和操縱股價而身陷囹圄,他所信任和重用的副手們各奔東西,華安基金則至今未能恢復元氣。這主要是因為經理層在實現對公司的控制過程中,往往會采取圈內人分肥和利益輸送等手段來達到其個人目的,從而給公司發展埋下重大風險隱患。
從中長期來看,華夏與易方達間的競爭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自公司治理的完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