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依然看漲的食用油價格,身負國家宏觀調控重責的發改委,首先想到的依然只有“約談”。
據記者從油脂行業內部知情人士了解到的消息,7月下旬國家發改委約談了金龍魚、福臨門等知名食用油巨頭,傳遞的主要信息就是“不要漲價”。
公開資料顯示,自7月初開始,占據我國食用油終端消費市場最大份額的油脂企業益海嘉里旗下金龍魚花生油提價8%,另一食用油巨頭中糧旗下福臨門也迅速跟進,長期主打花生油的另一油企魯花更是提價高達15%。
作為我國食用油市場新兵,中儲糧旗下金鼎品牌高層也向記者證實,金鼎也曾“得到有關部門關心”,詢問過企業關于食用油價格波動的態度,并表示中儲糧金鼎近期沒有調價計劃,并將于近期推出調和油以促進多品類協調發展。
約談效果有限,下半年大豆油價格仍將看漲
事實上,這已不是國家發改委的首次“約談”。據此前媒體公開報道,出于穩定居民消費價格,避免誘導CPI大幅波動的考慮,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就曾約談幾家主要的食用油企業。資料顯示,當初金龍魚、福臨門等兩家國內主流食用油企業相應提高小包裝花生油、菜籽油價格,漲幅約在8%左右。
“約談或許在短期內有用。”中華糧網信息部副部長、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郭清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美國干旱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今年下半年大豆價格仍將看漲,目前尚僅限于花生油的漲價幅度極有可能波及到大豆油身上。多位從業人員、食品行業投資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給出了類似預期。
據了解,目前在我國食用油行業,花生油屬較為高端的小油種,占據食用油終端消費市場約10%份額。相比之下,大豆油屬于大眾油品,約占國內食用油消費量的一半,其價格的上漲預期將有可能傳導到整個食用油行業。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高層也對此坦承,對于此輪大豆油原料價格上漲預期,“已經感受到了明顯的成本壓力”。考慮到食用油價格上升會給大眾消費者帶來一定的生活成本增加的壓力,會利用上游的資源和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費用,延緩價格上調。
位于深圳的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達對今年下半年我國食用油行業仍然存在漲價壓力的擔憂。據周思然分析,一方面,我國加工食用油所需要的農產品大都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在各地發生自然災害致作物減產的情況下,農產品價格上漲將直接傳導到食用油價格上來;另外,在勞工等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加工企業經常出現虧損的情況,因此存在很大的漲價壓力。
調和油市場呼喚國標出臺
針對中儲糧金鼎打算進軍調和油市場以搶占更大市場份額的打算,業內多位研究人士也表達了對我國當前調和油市場亂象的擔心。
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2011年我國調和油市場消費量已經占小包裝油消費總量的30%以上,終端市場上存在的調和油品種不下二十余種。郭清保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出極大的擔憂,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這些調和油盡管都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和最看重的油品,也會標注產品配料,但卻看不到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含量和配比。
據此前媒體披露,當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元,即盈利6%,是純大豆油盈利的兩倍。
郭清保認為,這釋放給食用油行業的信號是,調和油生產企業往往僅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油品作主要成分,卻將調和油以前者來命名。
不僅于此,由于消費者缺乏對調和油各種油品構成比例的了解,導致長期誤食,給身體營養均衡帶來嚴重影響。
今年7月9日,在衛生部召開的我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發布會就曾透露,我國80%家庭人均食鹽和食用油攝入量超標;WHO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三高癥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其中食用油各成分的不恰當攝入,是促成此類健康問題的重要幕后黑手之一。
資料顯示,在人體必需脂肪酸中,我國居民亞油酸食用過量,呈現亞油酸過食綜合征;同時,我國居民亞麻酸攝入不足,比例失衡,影響嬰兒智力發育,導致肥胖、免疫力低下、亞健康等。
目前,大豆油、花生油等8種食用油品類的“新國標”早已實施了數年,有效規范了市場競爭,促進了行業的健康、透明發展。而我國卻始終沒有一種調和油標準來規范市場行為,僅僅依靠企業自行去監管機構進行備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據了解,《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早在2005年就開始了制定工作,并形成過征求意見稿。2007年,在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形成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送審稿》,2008年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但四年過去迄今未見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的廬山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