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劃調整是一場大考。”在“開考”整整一年之后,作為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選擇在8月25日這天親自走訪了他治下的“新領地”:巢湖市、廬江縣。
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吳存榮考察了16個在建項目,并主持召開了一場紀念性的座談會。從此間輿論觀察,合肥很高興去紀念這一切。至少迄今為止,近1.5萬名機關干部、工作人員被合肥成功消化,而這被認為是此次區劃調整最大的難題。
去年9月24日,在合肥區劃調整整整一個月之后,做了6年合肥市長的吳存榮接替升任安徽省委副書記的孫金龍,成為新一屆合肥市委的書記。不難感覺到,區劃調整的成功實施,為新書記擘畫新合肥的未來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行政區劃調整是有一定風險的,但合肥敢于在全國第一個‘吃螃蟹’。”吳存榮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合肥已經為“大考”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考試仍沒有結束,將新合肥成功打造成區域性特大城市將是另一場“大考”。
安徽虧就虧在沒有中心城市帶動
《瞭望東方周刊》:區劃調整牽涉多方利益,合肥對此是如何認識的?
吳存榮:區劃調整是省委省政府整體的謀劃,從經濟、干部、相關的配套,以及國有企事業的發展、人員的安排、分流等等方面,都制定了精細的指導性政策,真正地貫徹落實了中央領導“積極穩妥、平穩有序”的批示精神,這是個前提條件。
第二,省里出臺了專門政策為此次區劃調整給予了極大的財政支持。比如,從財力上保證干部職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不變;原巢湖市的各個一把手等正處級以上干部分流到省直機關。
第三,真正從老百姓的利益出發。區劃調整后,巢湖市的低保補助標準從100元提高到360元、五保戶贍養標準從1000多元提高到2800元,基層教育經費投入、下崗職工再就業補貼、養老保險,包括國有企業改革、職工醫療保險等全部按照合肥標準提高了。巢湖市最近12年沒有建立一所中小學,區劃調整后我們一次性建立了四五所學校;為巢湖市一次性建造安置房300多萬平方米,投入近60多億元。有些人現在雖然沒得到好處,但他們想著子孫后代的前景好。老百姓看的是長遠利益,要讓老百姓覺得,我是合肥人,挺好。
《瞭望東方周刊》:為何要進行這一區劃調整?
吳存榮:行政區劃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以前我們講行政界限不能成為發展的鴻溝,但實際上就是鴻溝。從實現安徽崛起來說,我們需要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更大范圍內優化經濟生產力的布局、更高水平提高巢湖生態環境治理水平。
在以前,合肥人均地域面積和人口規模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在20位以后,行政區劃調整后現在排到12到14位水平。最近十年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城市經濟,安徽經濟發展虧就虧在沒有中心城市帶動。
為什么是現在提出行政規劃調整?早五年或十年想調整,但合肥沒有能力帶動。經過十一五期間的發展,合肥有相當的輻射力,財政收入等多個指標進入省會城市十強,但地域空間狹小,不能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也就無法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輻射能力受到限制。
目前,合肥經濟總量占全省的24%,對全省貢獻超三分之一。城市經濟是當今社會的主體,給合肥市提出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標,成為發展的主引擎、發揮更大的帶動輻射作用,這種要求是符合安徽發展規律的,合肥要勇于承擔這個責任。
環巢湖生態并不是絕對的原生態主義
《瞭望東方周刊》:區劃調整后,巢湖變身為合肥的內湖。未來巢湖治理是如何規劃的?
吳存榮:現在安徽提出“三個強省”,其中有一個就是“生態強省”。區劃調整后,我們提出了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這正是建設“生態強省”一個重要的支點。這次區劃調整后成立了副廳級的巢湖管理局,過去分割治理的巢湖如今實現了統一管理、統一規劃。這是先決條件,下一步我們將盡快啟動巢湖立法。
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將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第一批投資502億元,113個子項目已開始建設,嚴格按照可持續發展思路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治理。
《瞭望東方周刊》:具體的做法是?
吳存榮: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的規劃真正體現生態保護優先原則,統一規劃、建設、治理。生態保護原則和城市經濟建設能否相協調?合肥想通過巢湖治理在全國探索出一條治理大湖的新路子。
巢湖治理并不是絕對的原生態主義,不能動一土一木。污染是個過程,但不一定產生結果,只要做工程時控制好就沒有問題。比如,巢湖也曾面對藍藻問題,藍藻作為一個物種,存在了上千年,現在有人說要消滅藍藻,其實物種減少是很危險的,可以把它控制一定范圍內,決不走末端治理道路。
生態問題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資源環境問題,資源環境問題會上升到政治問題。最近,全國因為環境問題造成的群體性事件比例上升。其實,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政府應主動適應這個變化,真正轉變發展和生活的理念,把環保投入放在優先位置。
合肥因水得名,因水建成,一定要因水而興。巢湖是合肥最亮的名片,盡管治理難度很大,道路很長,但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往前走,短期的投入雖然看不到效果,但要相信持之以恒就一定會有改善。人口是包袱還是優勢
《瞭望東方周刊》:人們可能有一種印象,合肥似乎是一個長期有些被人遺忘的地方,那你心中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合肥應是怎么樣的?
吳存榮:作為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我認為要具備幾點:第一是空間資源;第二是所處的區位,比如合肥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第三就是發展的資源條件,包括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
就合肥來講,外部的區位、空間等外部條件都具備;關鍵是內在,要依托新興制造業來聚集人口,依托科技創新來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這是主戰略。同時,改善生態環境,讓人口聚集在這里。過去可能覺得人口多是包袱,但現在消費經濟時代來臨,城市的人口也就變成了優勢。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人口優勢外,壯大中心城市還需要做到什么?
吳存榮:打造泛長三角地區繼滬寧杭之后的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這是區劃調整后合肥新的發展定位。中心城市主要是以新興制造業來集聚人口,依托科技創新來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同時改善生態環境,讓城市成為宜居的地方。
中心城市靠什么集聚人氣?經濟發展只在當下,恒久流傳的是城市文化。文化對城市的影響,其中—個是歷史文化,比如西安,它擁有的獨特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是不可復制的。在中國,除了北京和西安等城市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外,剩下的99%城市可以說只能靠經濟文化、培育特色文化。比如徽文化,雖然很好但傳播范圍有限,與北京皇城文化是不可比的。
因此,我們提出創新性文化將是合肥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國家大科學工程合肥有三項,每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有兩項在合肥,合肥基礎研究實力全國第3,創新性企業數量全國排在第8位,上市公司數量排在全國第9。可以設想,將來合肥高科技上市公司可能有幾百家,是不是就會形成獨特的合肥影響力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