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閉幕,會議分析了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對2013年經濟發展作出部署,提出了六大任務。會議要求,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立足全局,突出重點,扎扎實實開好局。
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為我國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既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也有諸多不利因素。從有利條件看,正如會議所指出的,我國仍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社會生產力基礎雄厚,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人力資源豐富,生產要素綜合優勢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尤其是今年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作用下,內需有所恢復,外需略有好轉,經濟已出現企穩回升態勢,經濟發展目標能夠較好完成,從而為明年經濟發展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從不利因素來看,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存,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另外,國際金融危機的走向還有許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仍然偏緊。
有鑒于此,2013年經濟工作要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鞏固經濟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的同時,著眼長遠,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力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在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的同時,要更加注重運用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以科技創新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核心競爭力。
改革是連接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的結合點,無論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解決好“三農”問題,還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以及加強民生保障,離開改革都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或者需要付出更多代價。
宏觀調控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恰當地運用政府看得見手的力量,調節經濟和社會的運行和發展。因此,宏觀調控必須尊重經濟和市場的內在規律,政府的作用是為更好地發揮市場自身調節力量創造條件和環境。需要通過改革明確政府、市場和企業的行為邊界。
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主動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實現這些目標,同樣離不開改革。因為在過去外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產能過剩問題可以通過外需予以消化和緩解,企業即使不去創新,也可獲得較高回報。但現在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外部需求無法消費我們多個產業的龐大產能,要消化它,就不得不進行產業升級改造。這種外部“倒逼”機制下的改革創新,雖然帶有一定的被動性,卻也意味著改革是共同利益所在,從而更有利于堅定改革共識。
要使城鎮化不走過去二元分割的老路,提升城鎮化的內涵和質量,更好地發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和改善民生中的主導作用,其核心指向也集中于改革。
正如會議指出的,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下一步改革。今天的改革,某種程度上,難度比30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社會對改革有著非常大的共識,難點在于開創新理念改變舊觀念,但在改革進行30年后,由于經濟發展積累了巨大的利益存量,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就必須打破利益藩籬,這不僅需要更大的勇氣,也需要更大的智慧。
會議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要堅持有效的改革路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鼓勵大膽探索、勇于開拓,允許摸著石頭過河。
改革需要同心同德,推進改革大業需要責任和風險共擔。大方向已明,改革行動的鼓聲響起,讓我們再一次揚起改革的時代之帆,共同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