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地區形勢是當今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研究歐亞地區,需要把它放在全球大環境中來認識。2012年世界局勢的特點,可以說是在世界多極化以多種形式深化發展、經濟全球化越發勢不可擋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更加迫切的大背景下,表現為八個主要方面:
這是全球經濟危機“尾大不掉”仍發淫威,世界經濟形勢被謹慎地看作趨于緩解,卻導致政治領域(尤其是政治體制)爭議和摩擦異常激烈的一年。
這是發達資本主義大國社會制度弊端、內部矛盾凸顯,或尋找出路(如歐盟)、或轉移視線(如日本)、或轉嫁危機(如美國)氣急敗壞不擇手段以求盡速擺脫自身困境的一年。
這是發達國家與新興發展中國家經濟狀況反差更加明顯、后者地位進一步攀升而相互依存性卻不斷加深的一年。
這是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仍懷全球霸主之念卻又力不隨愿,其戰略重心不得不相對東移,從而誘發一些國家領土領水爭端加劇,耀武揚威與狐假虎威“雙威”并舉的一年。
這是俄羅斯等轉型國家在轉型關鍵時期遇到新難題,尤其是俄羅斯在普京主導下力排外部干擾,堅持強國宗旨繼續探求本國特點道路的一年。
這是內外因素交織形成的地區熱點此未消彼又長(如西亞北非)、糾葛頻仍(如朝鮮半島)警報頻傳(如以色列與伊朗關系)的一年。
這是許多國家(包括一些大國)和地區忙于領導人換屆,或繼往開來、或另起爐灶、或維持僵局的一年。
這是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外交智慧經受嚴峻考驗但無礙和平發展大局且展示新的亮點、黨的十八大舉世矚目并備受期待將帶來新發展前景的一年。
基于上述全球大背景,我們可以看到歐亞地區戰略形勢的某些特點和發展趨向。
第一點:2012年歐亞地區的形勢較之以往有所不同。其一,隨著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國內政治形勢朝向相對有利于俄羅斯的方向變化,北約東擴的步伐繼續放緩,身陷困境的美國在這里的影響力進一步減弱。其二,極不受西方歡迎的普京再度擔任俄羅斯總統,提出建立主要是針對美歐的“歐亞聯盟”構想且逐漸有所進展,顯示他成為維護歐亞地區穩定的一大要素。其三,鑒于全球經濟危機對歐亞各國的影響延續加深,中國通過上合組織表現出來的經濟作用增強,因而與俄羅斯及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協調任務加重。其四,美國逐漸從阿富汗撤軍,勢必要在其戰略重心東移過程中維系、鞏固乃至擴大它這些年在歐亞地區苦心經營所取得的某些成果,盡管存在一定的未知數。
第二點:美國介入是歐亞地緣政治格局復雜化的首要因素。歐亞地區素來備受世人重視。其中的中亞,既是貫通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又是世界石油供應線的咽喉地帶,而民族文化接近西亞的阿富汗則位于歐亞大陸的腹部,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英國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曾在1919年發表高論:“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歐亞大陸);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覬覦中亞戰略地位和豐富資源的美國,對此心領神會,在蘇聯時期可望而不可及,蘇聯解體之后便摸清中亞國家的需求和它們與俄羅斯之間的隔膜,窺測方向,不失時機,從變換手法策動“顏色革命”到巧立名目謀求軍事基地,處心積慮地向中亞地區滲透。盡管直至2012年仍然說不上如愿以償,但美國因素畢竟對歐亞地緣政治格局復雜化已經起了并將繼續起著非常特殊的作用。
第三點:2012年是俄美在歐亞地區影響優勢更明顯向俄羅斯傾斜的一年。俄羅斯對中亞國家施加影響的手段要多于美國。俄羅斯利用地緣優勢加大對中亞的經濟投入,擴大自己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且中亞國家具有區別于獨聯體其他國家的特殊性,例如伊斯蘭與西方文明的差異,與俄羅斯的情結深厚等等。2004年12月24日,一位俄羅斯學者曾在俄羅斯《晨報》上說,被美國演變的第一梯隊是波羅的海三國;第二梯隊是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隨后的第三梯隊將是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第四梯隊則是中亞各國。美國中亞政策的基礎是宣揚“西方民主對中亞是更具吸引力的模式”,其實這是一廂情愿。伊斯蘭教在中亞國家是一種深厚的傳統力量,美國對中亞國家也許可以做到“分化”,但很難使之“西化”。如今連歐洲皈依伊斯蘭教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人甚至提出“歐洲正在伊斯蘭化”的問題。
第四點:要厘清美國戰略重心東移與歐亞戰略的關系。美國非常重視歐亞大陸,曾將其中亞戰略置于全球戰略的高度加以宣示。這說明在21世紀前20年被公認的戰略機遇期中,美國全球戰略的布局并非局限于某一個重點,只不過時有側重罷了。這也反證了把美國著力于協調歐洲、中東、歐亞和亞太戰略的做法,籠統地歸結為“全球戰略東移”,是值得商榷的。美國的中亞戰略引起我們特別關注,原因是:其一,“9·11”事件后插足中亞,是冷戰后美國戰略上的一種突破。美國演變中亞國家,是演變蘇聯的延續,包含針對俄羅斯的意圖,但我更要注意包圍、演變中國的居心。其二,中亞國家對我之重要性,絕不亞于東北亞和東南亞,因為與暗藏分裂主義勢力的新疆有著密切的地緣關系。其三,要珍惜與俄羅斯形成的上升到安全戰略高度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擴大和增強與俄羅斯的精誠合作,這是大局,我們要妥善地對待和處理在與俄羅斯交往與合作中某些不能令彼此滿意之處。
第五點:歐亞格局發生漸變但不宜統稱“大國博弈”。中亞各國的“一號盟友”俄羅斯在中亞的利益有其內在傳統性。美國則是另一種狀況。中亞歷來是美國影響力最薄弱、渴望滲入而苦于不能入門的地區。如今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它在中亞地緣方面的缺陷。中國又是一種情況。中國是在睦鄰友好、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中亞各國全面發展關系,中亞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感興趣,并表示對自己有借鑒作用。以上狀況卻被西方媒體不分青紅皂白地稱作“大國博弈”,說什么“美俄中爭奪中亞控制權”、“美中俄在中亞再度展開大角逐”,等等。這顯然不當,我們不能鸚鵡學舌。
第六點:中亞國家屬于誰的勢力范圍對我都不是好事。我們希望看到中亞各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當然,外部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比較而言,俄羅斯影響大,對于我國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從各自國家利益出發合作與競爭的問題;而美國影響大,則不僅如此,它還要借助中亞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因素設法演變中國。至于中亞國家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其實不足為怪,平衡外交符合國家利益。早在2005年7月26日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志刊登一篇英國人的文章,說得很幽默:“如果中亞各國能巧妙地讓大國相互制衡、自己坐收漁人之利,那么它們將成為最大贏家。”
第七點:要注視和把握歐亞地區的走勢。在這個地區美國為相對弱者但呈攻勢,俄羅斯是相對強者卻呈守勢。它們兩家的較量將是曠日持久的。從該地區俄中美三角關系來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作用顯著,中國更多是俄羅斯的借重力量,而中國和俄羅斯分別對美國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美國自身的政策。
第八點: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顯著但也有一定局限。上合組織基于歐亞地緣政治因素,11年來成績斐然 ,堪稱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和吸引力的一個地區國際組織。以“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標志的精神成果,其價值不亞于某些物質成果。任何一個國際組織都不是萬能的,最具權威性的聯合國尚且如此。上合組織的前景,取決于各成員國能否把共識化為行動、把藍圖變成現實。關于上合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它的期待,筆者想用以下一段來概括:上合組織的意義首先在于它的存在。上合組織融合各成員國的意愿,在有利于促進和保持該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維護并弘揚上海精神,適當地或者說盡可能地乃至爭取最大限度地在安全、經濟、人文、環保等方面加以物質化,就很不錯了。
(作者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際自然和社會科學院院士)
(責任編輯:魏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