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十八大科學判斷內外形勢,重申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1月8—14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批準了胡錦濤同志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批準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選舉產生了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1月15日舉行的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十八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擴展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倡導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國際形勢做出科學判斷,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和平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會議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會議鄭重承諾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此次大會吸引了世界各國1700多名記者前來采訪,僅這個數字就顯示出世界對中國的高度關注,顯示出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十八大報告在肯定成就、顯現自信的同時,正視問題,強調改革,整篇文獻透露著對人、社會、國家和世界的統籌思考和全盤關懷,蘊含著深厚的理論根基和豐富的實踐基礎。一個充滿自信而又銳意進取、不斷強大而又謙虛溫和的中國,必然會擁有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也必然會為世界的和平安寧、共同繁榮做出巨大貢獻。
二、東亞系列峰會助力地區發展
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11月18—20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會議包括第21屆東盟峰會、第15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15周年紀念峰會、第七屆東亞峰會等。會議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東盟峰會決定將2015年12月31日設定為建立東盟共同體的最后期限;中日韓三國經貿部長宣布啟動三國自貿區談判,決定在2013年年初舉行第一輪談判;中國關于加強經貿、互聯互通、科技、社會人文等領域合作的倡議在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得到東盟積極回應;東盟與中日韓三國通過了“紀念10+3合作15周年領導人聯合聲明”,呼吁進一步加強在10+3框架內的合作;東盟與中、日、韓、印、澳、新(西蘭)六國領導人同意在2013年年初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RCEP)談判;東亞峰會通過在中國“金邊發展倡議”基礎上形成的《金邊發展宣言》,倡導在金融、能源、教育、災害管理、公共衛生、互聯互通等六大領域擴大合作。
2012年是東盟成立45周年、是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15周年,也是《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十周年。在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新生問題不斷出現的背景下,此次會議達成的成果和共識備受矚目。會議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合作倡議,體現了各國攜手合作、共謀發展的意愿,顯示以東盟為主導,各種機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地區合作架構日臻成熟。雖然會議期間也出現一些借機炒作、渲染南海問題的雜音,但這顯然與大多數國家謀合作、促發展的意愿不合拍。正如東盟秘書長素林所言,東盟國家不希望領土爭端影響各方經濟合作上的進步。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會議期間聯合發表了“紀念《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十周年聯合聲明”,重申了促進南海和平穩定的共同承諾。總體而言,雖然受到美國“重返亞洲”和域內一些國家挾“洋”自重的影響,但東亞各國業已形成緊密的經濟和社會聯系,加之地緣接近的天然條件,東亞合作前進的步伐堅定而沉穩。
三、敘利亞反對派建立新聯盟,巴以局勢驟然緊張
卜拉希米宰牲節停火協議沒有達成,敘利亞局勢仍處僵持,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在大馬士革、阿勒頗省和伊德利卜省等地展開激戰。美國和西方敦促反對派整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批評敘利亞全國委員會不具有廣泛代表性,公開呼吁徹底重組敘利亞反對派領導層,將敘境內外的“一線戰斗人員”整合到一起。敘利亞反對派11月4日起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會議,商討組建更具代表性、更統一的聯盟,成立過渡政府。受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前議員里亞德·賽義夫提出一個組建由60個席位組成過渡領導機構的方案。為“狙擊”美國等西方國家主導的敘利亞反對派整合進程,敘利亞全國委員會11月8日一早宣布改組,并于11月10日選舉基督教信徒喬治·薩卜拉擔任新一任主席。11月11日,敘利亞各派同意組建議會式反對派領導機構“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選舉曾在大馬士革伍麥葉清真寺擔任伊瑪目的穆瓦茲·哈提卜為聯盟主席,“敘利亞全國委員會”將在60個席位中占22席。之后,阿盟、海灣六國、歐盟、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和組織宣布承認“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不過,盡管各反對派同意組建統一領導機構,但反對派成分復雜如一盤散沙的現狀短時期內難以改變。
在敘利亞局勢僵持的同時,巴以局勢驟然緊張。11月10日以來,以哈馬斯為首的加沙地帶武裝向以色列南部密集發射了多枚火箭彈。11月14日,以色列“定點清除”了“哈馬斯”二號人物、“卡桑旅”首領艾哈邁德·賈巴里,并宣布對加沙地帶武裝發起代號為“防務之柱”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之后以色列連續數天對加沙地帶進行空襲,炸毀“哈馬斯”政府大樓,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巴以沖突在沉寂四年后又突然升級。11月16日,以色列安全內閣決定征召7.5萬名預備役軍人入伍,為擴大對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做準備。巴以局勢的緊張再度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以色列得到美國等國家的支持,而“哈馬斯”則得到埃及、伊朗、突尼斯等國不同程度的聲援。以色列歷史上七次大選中有五次導致了巴以局勢緊張,此輪巴以局勢驟然緊張發生在以大選前夕,因此有分析認為,以色列此時加大對加沙軍事打擊力度的重要原因是出于“大選考慮”。雖然以色列宣稱做好擴大對加沙軍事行動的準備,但受國際社會壓力的影響,其輕易發動地面攻勢的可能性不大。11月21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各武裝派別(包括哈馬斯)達成的停火協定生效,得到聯合國、歐盟及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盡管如此,巴以之間的核心問題和分歧無法解決,今后巴以局勢依然存在循環性緊張可能。
四、奧巴馬贏得美國大選,野田佳彥解散日本眾議院
奧巴馬在11月6日的美國大選中獲得538張選舉人票中的332張,戰勝共和黨挑戰者羅姆尼,成功連任。在總統大選的同時,美國還改選了眾議院全部435個議席和參議院三分之一(33個)的議席,最終民主黨擴大了在參議院的優勢而共和黨保住眾議院控制權,奧巴馬需繼續面對議會“分裂”的局面。連任后的奧巴馬面臨內政外交上的諸多挑戰。在內政方面,如何與共和黨達成妥協、解決“財政懸崖”問題是奧巴馬連任后需立即應對的一大挑戰;在外交方面,如何解決伊朗核問題、如何斡旋巴以新一輪沖突、如何實現從阿富汗撤軍以及如何妥善處理與新興大國關系等問題上,奧巴馬也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奧巴馬成功連任后首次出訪泰國、緬甸、柬埔寨三國,并出席東亞峰會,成為首位出訪緬甸和柬埔寨,首次出席東亞峰會的美國總統。有輿論認為,這意味著奧巴馬第二任期將繼續加大對亞洲的關注,繼續加強對中國的“防范”。
11月1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突然宣布將于11月16日解散眾議院,并將在12月16日進行眾議院選舉,日本政壇的各派勢力面臨一場重新洗牌。民jD1r3bG/a1Q/n25bVo17ux3FBHhHdH8nlPrcnLohvog=主黨因野田解散眾議院而引發新一輪退黨潮,黨內分裂進一步加劇,頹勢盡顯。有調查顯示,民主黨目前支持率為僅為6.6%,其大選失敗的可能性極大。在民主黨執政三年乏善可陳的背景下,很多日本國民又將目光轉向自民黨。目前自民黨占據優勢,試圖奪回執政權,但其眾議院議席數能否單獨過半還不確定。此外,“第三極勢力”迅速崛起,并為爭取更多席位而加速聯合。目前,“第三極勢力”大致朝兩個方向集結,一個是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日本維新會,一個是以小澤一郎為代表的國民生活第一黨。由于“第三極勢力”分散,如果無法實現聯合,此次日本大選將呈現混戰的局面。事實上,無論選舉結果如何,今后一段時期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的趨勢都難以扭轉,并將繼續對其內外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五、金融危機深層影響依然發酵,歐洲多國現反緊縮罷工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滲透效應”依然不時顯現。為解決歐債危機,相關國家持續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導致各國反緊縮游行接連不斷。歐元區內的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國、比利時等23個國家的40個工人團體舉行一系列抗議活動,要求各國領導人放棄財政緊縮政策。作為中下層民眾,游行者反對為中上階層造成的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買單。歐洲工會聯合會在聲明中表示“財政緊縮完全是一條死胡同,必須放棄”。在各國緊縮政策面對國內反對聲音的同時,歐盟層面的政策協調依然步履艱難。11月13日,歐盟財長未能在調解程序的最后期限前就2013年預算達成協議。11月20日,歐元區財長特別會議經過近12個小時的拉鋸式談判,最終仍未能就是否向希臘發放下一批歐元救助貸款達成協議,歐元集團將在11月26日繼續舉行會議商討這一問題。
一方面是國內民眾對財政緊縮政策的不滿,一方面是地區協調的艱難和成員國的“各有算盤”,歐元區相關成員國政府在解決債務危機的問題上繼續面臨經濟政策的兩難困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計,歐元區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只能達到0.3%,投資者對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心存疑慮,歐元區經濟前景依然暗淡。
(執筆:林永亮)
(責任編輯:魏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