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非洲國家能力缺失與政府行政績效低下,一直是一個制約非洲發展的結構性因素。今日的非洲,普遍需要一個致力于發展并且有能力推行這種發展政策的有效能的政府和政黨,這是中國與非洲國家交流治國理政經驗和分享發展知識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國的發展經歷對于非洲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一、非洲發展路徑的爭議
非洲大陸數十個年輕國家的國家成長與政治發展問題,一直是國際非洲研究界廣為關注的核心問題。無論是從理論的層面還是從實踐的層面上看,在過去數十年間,非洲國家在政治發展領域所經歷的曲折過程,各國之政體模式與政治形態所呈現的種種混雜與矛盾的現象,以及迄今為止許多國家依然并不穩定也不明朗的政治發展前景,使得當代非洲國家的政治發展問題一直是一個具有巨大學術挑戰性與現實關切性的研究命題。
關于非洲國家的當代政治發展問題,迄今為止世界各國觀察者與研究者的看法依然十分不一樣。相關的分歧與爭論,集中在如下一些復雜的問題上。
第一,當代非洲國家政治發展的首要任務或核心問題是什么,在非洲國家發展的這個特定階段上,什么樣的國家制度與政府體制才是可行的、有效的、能穩定存在的?
第二,對于非洲年輕國家來說,衡量其國家政治制度是否合理、判定其國家政權體制是否正義的標準應該如何確立,如何選擇,是由實踐需要和有效性來判定還是由某種先定的理念或意識形態來判定?
第三,獨立后的非洲國家是建立一種適應非洲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內生型的、本土化政治體制與政治結構,形成一種有助于推進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的有統一行動能力的集權化強勢政府,還是按照西方的政治理念移植一種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看似更具有所謂道德合法性的議會政體與選舉制度?
第四,什么樣的政黨制度選擇與國家制度安排是有助于促成非洲國家在包容、并存的基礎上推進本國的一體化進程與民族認同,凝聚國家的統一意志與共同目標,而不是簡單地移植某種排他性或沖突性的競選制度而強化各族群間的矛盾并最終導致國家的分裂瓦解?
第五,是建立一種可以集中國家資源以便舉國一致地努力去為國家的長遠發展目標奮斗的強勢政府,還是建立一種僅追求本族群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并導致持續的相互排斥惡性競爭的弱勢政府?
所有的這些問題,在過去數十年非洲國家的政治發展進程中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理解與解決。而在這種理論與觀念混亂的背后,現實的非洲政治更呈現出長期的動蕩與混亂局面。
二、非洲治理困局
在于國家無治理能力
當代非洲治理與發展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國家主權日趨弱化甚至消解,一些國家的統一管轄能力嚴重不足,國家體系與政府功能日益陷入瓦解與退化的狀態中。
如何克服部族部落社會的分裂性與離散性,推進現代主權國家的統一建構與民族一體化融合,是20世紀中期獨立后的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面臨的最大政治發展挑戰,也是實現國家穩定、經濟增長、社會安全的基本前提。但是,在一些國家,這一進程從一開始就受到內外因素的干擾而進展緩慢。今天,一些非洲國家甚至日益處于國家體系消解與政府功能瓦解的無政府狀態中。今天,對非洲國家統一建構進程形成阻遏障礙、消解國家存在基礎的內外因素更變得十分復雜而多樣,大體上看,如下幾個方面的挑戰是最明顯的。
第一個消解力量,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的全球性的經濟全球化和政治自由化進程。對于貧困落后的弱小非洲國家來說,這一外部主導的進程,作為一種巨大的強制性政治經濟與文化力量,明顯地從外部消解著非洲國家的主權,侵蝕非洲國家的政治權威與行動能力。總體上看,非洲國家是在國內一體化進程遠沒有完成、統一國家的主權建構與民族認同問題遠未解決的背景下,被動地卷進全球化洪流中來的。作為小國寡民的弱勢國家,一些非洲國家常常面臨著國家主權喪失與被肢解的壓力。
第二個消解力量,是在國家一體化建構與民族融合遠未完成的情況下,一些非洲國家在內外壓力下被迫移植和照搬西方競爭性的多黨制與選舉政治,結果往往引發持續的群族沖突、宗教沖突、文化沖突,這又從內部侵蝕著非洲國家主權的統一性與政府執政能力。
第三個消解力量,是近二十多年來急速涌現的大量非政府組織及這些組織間廣泛發生的對抗性政治訴求,這些非政府組織往往具有境外力量支持與操控的復雜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從內部消解了非洲國家的內在包容性、凝聚力、國家權威與行動能力。
事實上,在今日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無國家主權保護與缺失政府管理的情況下還能獲得發展所必需的社會穩定、國家安全與經濟增長。今天,在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府能力嚴重缺失,基層政權形同虛設,看不到條塊分明、上下聯通的功能化的政權網絡與管理系統,在政府機構和行政體制瓦解、“有社會而無國家”的狀態下,千千萬萬的百姓蒼生在廣闊無邊的大草原和大荒漠中陷入一種無助的、自生自滅般的艱難處境。國家統一體制的消解和政府管理能力的喪失導致了巨大的災難。雖然今日非洲國家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本,有大量的年輕人口,卻因缺乏組織者和動員機制將他們組織成國家的建設大軍,龐大的人口資源無法轉化為服務國家建設的人力資源與生產要素,人們只能無所事事,四處游蕩生存,巨大的人口紅利遠沒有利用起來。
三、非洲需要以
發展為目標來治理
當代非洲國家成長進程中面臨的第二個大的問題,是許多國家在過去數十年中始終不能從經濟的角度來理解政治的本質,始終沒能將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長期忽略經濟發展這一根本目標而深陷無謂的空頭政治紛爭之中。
貧困與落后是一切動蕩、沖突甚至恐怖主義的源頭。不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不努力改善民生,不保持一個穩定有效的國家體制,一切都無從談起,政府也遲早要垮臺。過去幾十年,無論是威權主義的強勢政府還是議會政體的民主政府,許多非洲國家的執政者都沒有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放置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上,而是就政治談政治,缺乏推進經濟增長的意愿與能力。多年來西方在非洲推進的政治變革,往往過度迷信選舉政治和投票功能,以為只要有了選舉,有了多黨制,一切問題就會獲得解決。但劣質選舉政治與無序政黨競爭使國家的任何長期規劃與發展都無從落實,政治許諾盛行,短期行為泛濫。多年來,非洲大陸空頭政治充斥,政治掛帥盛行,選舉迷信左右一切,這是非洲國家面臨的一個根本性困境。 對于今日的非洲國家來說,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才是最大的政治,非洲國家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但政治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應該是如何促進非洲的經濟發展與民生改進,應該是圍繞著經濟建設能力的提升來進行政治變革,而不是如何將自己的政治變得與西方一樣。同樣,今日的非洲國家需要保持穩定,但穩定不是為了穩定而穩定,穩定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過去十多年,一些西方國家為了反恐而支持一些非洲國家的強勢政府,只求其保持政權穩定以配合西方的反恐戰略,但卻忽視了支持和敦促這些國家的強權人物或威權政府致力于本國的經濟發展與民生改進。事實上,如果反恐與穩定犧牲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或無助于發展的推進,穩定最終難以維系,反恐也最終難獲成效。
四、國家目標與
長遠奮斗更為重要
當代非洲面臨的另一個大的問題,是如何確立長期而穩定的發展戰略與目標,讓全體人民樹立通過長期努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長期努力的決心與意志,而不能指望通過外部援助迅速解決非洲的所有問題。
目前,許多非洲國家還十分落后,與西方國家甚至新興國家的差距很大,不能指望在短期內解決所有的問題。為此,國際社會應該從積極的方面鼓勵非洲國家的政府和人民樹立長期艱苦奮斗的信念與決心,并對非洲國家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非洲國家需要努力保持政局和政策的穩定與連續,只有政策的連續性與長期性才能使一些非洲面臨的一些根本性難題逐漸獲得解決。研究非洲發展障礙問題的美國學者約翰·伽思維尼恩也認為,中國發展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有采取長期策略的能力和埋頭苦干、堅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中國在援助非洲的過程中,往往更注重非洲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更重視維護非洲國家的政治穩定與國家主權。
國家觀念與國家認同是支撐一個國家生存、發展和穩定的基礎,也是一種持久發揮作用的國家文化體系。國家意味著在此版圖內生活的人們,對于自己的國家有基本的歸屬感,對于本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國家利益有源自內心的體認、尊重和維護意識,對國家興亡有所擔當。但長期的政治動蕩與族群分裂,往往造成非洲國家缺乏堅實有力的國家核心理念與核心價值體系,維系和動員全體國人的國家整體利益觀念也往往難以建構起來。在國家認同感薄弱的情況下,國內各競爭性的政治團體與對抗性的族群政黨往往不能共同來制定和持續地追求國家的長期戰略與發展目標,這也是非洲國家必須努力克服的一個結構性與觀念性障礙。
五、為了發展的
治理與中非合作
多年來,中國一直恪守“不干涉原則”及不主動輸出中國政治思想的原則,這一原則今后仍需堅持,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可以不參與國際間的思想競爭與合作,因為國際思想高地是一個不同思想觀念激烈競爭的領域。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中非合作發展的快速拓展與中國影響力在非洲的提升,來自中國的發展經驗和理念促進了非洲社會發展思想和政治發展理念的積極變化,而非洲的穩定發展與中國國家利益之間的聯系也日益緊密。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更積極主動的合作姿態和創新政策,幫助非洲國家實現政治穩定,推動改革,促進開放,加快發展,提升能力,越來越成為中國對非戰略中應予以關注的基本命題。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后逐漸建立起來的中國與非洲國家的新型戰略合作關系,是一種以追求各自經濟與社會發展為核心內容的新型南南合作關系。今天,這一以“合作發展”為核心內容的新型國際合作關系的快速拓展與提升,不僅深刻地改變著中非雙方在國際體系中的身份與地位,也對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世界、西方發達國家治人而南方發展中國家治于人的傳統“北南治理關系”造成越來越大的沖擊,并因此而形塑著一種新的趨向平等、合作、共贏、共治的國際關系新理念、新模式。
在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領域,中國不僅需要重視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權”,也需要重視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思想發展權”、“話語發展權”,需要加強與非洲國家思想智庫之間的合作,提供創造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的思想智慧與知識產品。從今后之發展趨勢上看,中國應該以積極而穩妥的方式,在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前提下,更多地關注和介入非洲內部事務的發展,在把握雙方共同的利益與合作空間的基礎上,通過思想對話與經驗交流,幫助非洲盡力消除那些出于各種原因,至今仍明顯妨礙其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深層障礙,支持非洲國家的改革進程。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
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魏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