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執意推行“釣魚島國有化”,挑起中日爭端之后,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檢閱日本海上自衛隊時竟然使用了二戰時軍國主義分子的語言來鼓動自衛隊的士兵。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為了爭取再次成為首相,于2012年10月17日參拜了供奉著14名二戰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贏取新軍國主義勢力支持之心昭然若揭。日本這種不惜攪起東亞地區安全動蕩的做法讓亞太乃至世界上許多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百思不得其解。人們在問,是什么力量在推動日本破壞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其實,在諸多動因中,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的興起是其背后的主要動因,“購島”行徑只是這種勢力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
復興的渴求促新軍國主義發酵
所謂軍國主義是崇尚武力,推行軍事擴張,將窮兵黷武和侵略擴張作為立國之本,把國家安全置于軍事的控制之下,使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服務于擴軍備戰和對外戰爭的思想和政治制度。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家振興過程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目前,日本的新軍國主義大有重新抬頭之勢,其帶來的危險需要愛好和平的人們給予高度警惕。
從發展歷史看,軍國主義使日本步西方列強的后塵,嘗到了掠奪別國財富,實現快速強國的甜頭。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日本自古代就有使用武力獲利的傳統。日本是一個位于亞洲大陸東北部、太平洋西北部的群島國家,陸地面積僅為37.7萬平方公里。由于日本列島周邊有海峽及海洋與大陸和其他大國相隔,從古代至近代,日本幾乎沒有受到外敵的入侵,但也從來沒有成為東亞地區的強國。作為一個島國,為了從大陸上獲得利益,日本古代時就有某些武士、浪人等武裝分子對大陸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情來獲利的勾當。這就是日本偏愛使用武力的根源。武士道也便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淵源,這是導致日本近代以來在安全理念上逐漸產生軍國主義立國思想的主要土壤。
其次,日本在近代使用武力取得了強國的地位,嘗到了軍國主義的甜頭兒。近代以來,西方殖民主義者開始侵入東亞地區,日本也未能幸免。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東進,日本也不斷遭受這些殖民主義者的侵略。由于實力所限,日本無力與這些殖民主義者抗衡,只好不斷接受殖民國家提出的屈辱的殖民條件。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之路,對外推行殖民擴張和侵略政策,開始與其他資本主義列強爭奪勢力范圍。與此同時,日本軍國主義不斷發展。日本組建近代常備軍,這支軍隊卻不稱為國防軍而稱為“皇軍”,強調效忠天皇。明治維新后短短幾年內,日本的軍隊規模不斷擴大。至1873年,日本作戰部隊就可動員40萬人。日本有了軍事實力后開始對外侵略擴張。1874年,日本武力侵犯臺灣。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1894—1895年,日本又發動甲午戰爭,從腐敗的清政府手中割取了臺灣、澎湖列島等島嶼,并勒索了巨額賠款。日俄戰爭后,日本從沙俄手中接管了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一切政治經濟權益,并割取了庫頁島南部。1910年日本對朝鮮發動殖民戰爭后,吞并了朝鮮。從此,日本建立了包括中國臺灣、朝鮮在內的龐大的殖民帝國,成為事實上的亞洲最強大的軍事帝國主義國家。一戰前,日本的軍事預算已經占政府預算的30—45%。此后,日本不斷使用軍事手段在海外攫取利益。二戰期間,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初步形成了“大東亞共榮圈”,殖民范圍達到了頂峰。軍國主義給日本帶來的這種“榮耀”是日本永遠不會忘記的。至今,日本東京靖國神社供奉的就是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軍國主義戰死的人員及其家屬。實際上,這種神社就是對軍國主義的一種懷念和寄托。
再次,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后沒有被徹底清除,仍然不斷滋生。軍國主義給亞太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日本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侵略行動也嚴重侵犯了美國的利益,尤其是“珍珠港事件”更是讓美國蒙受了極大的民族恥辱。二戰后,美國控制了日本,由其主導制定了“和平憲法”以約束日本,并大刀闊斧地展開清除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勢力和軍國主義思潮的行動。美軍占領日本初期,首先迅速鏟除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武裝力量,撤消了各級軍事機構,廢除了《兵役法》《國防保安法》及《國家總動員法》等有關軍事法令,并禁止軍工科技研究和軍需生產,設置遠東國際法庭來審判戰犯,取締一切支持日本軍國主義的政黨和社團組織。由于朝鮮戰爭的爆發,因出于爭霸的需要,美國中止了在日本國內清除軍國主義思潮和打擊軍國主義勢力的活動,轉而扶植日本支持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爭行動。美國在日本采取的一系列戰時舉措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讓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之效。
最后,日本政府正被新軍國主義勢力“綁架”,滑向重振軍國主義的邊緣。朝鮮戰爭停戰后,美國將日本拉上了支持其爭霸的戰車,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和軍國主義思潮得以繼續生存和滋長。近年來,由于受到經濟危機、海嘯和福島核泄露等困擾,日本國內一部分人感到生存和發展處于一定程度的危機之中。這使日本國內的新軍國主義有了大市場,新軍國主義思潮加速泛濫,新軍國主義勢力開始抬頭,影響越來越大,已形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為了在各派政治勢力的博弈取得優勢地位,某些政治勢力采取了向右翼勢力靠攏的做法,這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勢力的發展。這就是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右翼勢力不斷興風作浪的原因。石原慎太郎是一個右翼保守政客,其主張表現為不承認日本在軍國主義時代所犯下的各種罪行。在釣魚島問題上,石原慎太郎主張日本東京政府從私人手中購買該島,從而引發日本政府的“購島”鬧劇。接著,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聲音不斷加大。日本前防衛大臣石破茂叫囂把自衛隊改名,升格為國防軍。正是在這種極右勢力推動之下,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發表了針對這件事應該做好“完全準備”的工作指示。同時,針對釣魚島問題,野田還表示,如果有外國船只非法進入日本領海,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自衛隊。不難看出,為了擺脫困境,日本政府一方面被右翼“綁架”,一方面又順水推舟,使日本國內的新軍國主義勢力不斷膨脹。
從目前形勢看,日本力圖通過軍事手段擺脫發展困境,維護其國際地位。在亞太地區國家中,日本是最為失落的國家。如何重振日本的地位,是日本面臨的艱難選擇。新軍國主義便成為日本求助的一根救命稻草。
首先,日本企圖通過在軍事上的“活躍”來充當美國戰略東移的馬前卒。隨著美國全球稱霸戰略重心的東移,美國開始將亞太地區作為其全球軍事重點。這一重點表現為:一是美國將近三分之二的海外戰略性武器部署到亞太地區;二是亞太軍事部署重心從東北亞向東南亞方向移動;三是關島戰略部署向西延伸等。日本近年來在軍事上不斷活躍,大力顯示其軍事的價值,企圖在美國的亞太戰略中尋求一個重要的位置。
其次,日本經濟不景氣,欲通過軍事企業拉動經濟發展。日本軍事上活躍的另一個企圖是通過加大軍事需求,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絕大多數高技術企業都擔負著軍工生產的任務。由于軍需產品需求有限,日本的這些企業生產能力不能夠完全發揮出來,極大地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高技術企業也十分不景氣,為了擺脫發展困境,日本通過加大軍事需求來刺激高技術企業的發展便成為拉動經濟的一劑藥方。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的發酵與其經濟的萎靡不無關系。
第三,“島爭”引起的危機是發展軍事、復興企業的最佳借口。日本與周邊的三個鄰國都存在“島爭”問題。因為與韓國和俄羅斯的島爭不占據優勢,日本便選擇了釣魚島問題作為突破口,使自衛隊的實力加速發展。隨著釣魚島形勢日益嚴峻,日本大力提高自衛隊實力已漸成其國家上上下下的共識。這使復興日本企業尋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而冠冕堂皇的借口。
從未來發展看,日本力圖從軍事上做出突破,實現“正常國家”的宿愿,真正成為一個強國。
二戰后,日本在軍事發展上受到了約束。首先,日本不是一個正常的軍事國家?!度毡緡鴳椃ā罚追Q“和平憲法”是自1947年5月3日起實施的憲法。自此后,該部憲法便成為日本所有立法的依據。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戰爭權,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日本在軍事上的“不正?!?,導致日本也就成為一個“不正?!钡膰摇榱藸幦〕蔀槁摵蠂踩硎聲某H卫硎聡?,日本大力開展轉變為“正常國家”的努力,軍事上做出突破是其重點努力方向。在這方面,日本主要做了以下幾個動作:
一是參與海外軍事活動,擴大自衛隊的國際影響,使其與正常國家軍隊發揮同樣的作用。1991年4月,日本向海灣派遣了六艘掃雷艦艇,邁出了二戰后向海外派兵的第一步。此后,日本不斷向海外派出自衛隊。
二是讓自衛隊采取軍事行動,推動自衛隊活動范圍擴大。1999年3月24日,日本首次采取海上軍事行動,拘捕了兩艘朝鮮的“特工船”。隨后的5月,日本正式通過《周邊事態法》等“新指針”相關法,目的是為了在日本沒有受到侵略的情況下主動參與和協助美國進行戰爭。
三是通過一系列法律保障自衛隊走出國門,出兵海外參與軍事行動。2003年上半年,日本相繼通過了《應對武力攻擊事態法案》《自衛隊法修正案》和《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修改案》等“有事法制”相關三法,完成了向海外出兵的相關法律,為自衛隊出兵海外鋪平了道路。2003年12月26日,日本空中自衛隊先遣隊從成田機場乘飛機開赴伊拉克,正式“名正言順”地實現了對外派兵的宿愿。與此同時,日本在國內也采取了多種措施提升自衛隊的地位。2006年11月30日,日本《防衛廳設置法》修正案和《自衛隊法》修正案獲眾議院通過,12月15日又獲得參議院通過。日本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這使防衛領域的相關文件不再經過首相批準即可直接提交內閣會議審議,日本的防衛首腦機關地位上升,獲得了與其他國家的防務部門在國家行政領域的相同地位。這就大大地將日本向“正常國家”的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次日本導演的“購島”鬧劇的背后動因,其實是想通過這一事件使自衛隊實力再次提升,同時使自衛隊在“主權模糊”的釣魚島地區發揮出作用,使自衛隊的活動得到國際認可,從而再次向“正常國家”邁近一步。
美國稱霸需求推助
日本新軍國主義抬頭
日本新軍國主義之所以抬頭與美國以其本國國家利益為中心大搞霸權主義有著很大的關系??梢哉f,美國稱霸需要是日本新軍國主義抬頭的外部推動力。
首先,美國大搞霸權主義使日本新軍國主義得以發展。日本投降后,美軍于1945年8月28日占領日本,日本軍隊被迅速解散。1947年后,美國與蘇聯進入“冷戰”,采取包圍遏制社會主義國家政策。美國對日本政策開始變化,停止了對日本軍國主義殘渣余孽的清除工作。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大幅轉變對日本的態度,開始積極武裝日本。戰爭期間,盟國駐日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指示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內閣組成一支7.5萬人的警察預備隊。這支警察預備隊具有準軍隊性質。它的成立,為日本軍隊重建奠定了基礎。這是美國出于稱霸需要武裝日本的開始。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失敗,使其加速了重建日本軍隊的步伐。1952年4月,日本成立了海上警備隊;10月,日本將警察預備隊改為保安隊。1954年7月,日本將保安隊改編為陸上自衛隊,海上警備隊改編為海上自衛隊,并新成立空中自衛隊。這表明,在美國稱霸的需求推動下,明治維新后初建、第二次世界大戰崩潰的日本軍隊開始走上了重建之路。為了稱霸需要,美國無視在其主導下制定的日本“和平憲法”,放任日本在重建軍隊的路上越走越遠。如今,日本公開放出要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的信號,美國對此無動于衷,這種態度讓日本離再一次真正擁有軍隊的日子恐怕不遠了。
其次,美國維護其亞太地區的霸權需要助長日本新軍國主義發酵。這主要因為:
一是美國需要日本攪動東北亞乃至東亞地區局勢以便漁利。美國在多方面需要利用日本的軍事。如在導彈防御體系上,美國與日本聯合研發了一系列的技術問題,初步形成了導彈防御一體化體系。美國的導彈防御體系主要由海陸空的雷達和攔截導彈系統組成。為了進一步完善這一體系,美國在日本的青森地區部署了第一部X波段雷達。美國還需要部署第二部和第三部雷達,以形成一個弧形雷達網。2012年9月,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訪問日本時宣布,美國將在日本部署第二個陸基X波段預警雷達,以用于防御彈道導彈。實際上,如果不是鼓動日本新軍國主義抬頭,美國是不可能如此順利地部署這種預警雷達的,因為日本在提高進攻性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提高本國的導彈防御能力。美國實現部署第二部X波段雷達這一目標,是美國助推日本新軍國主義發展的一大收獲。
二是美國需要日本為其霸權發揮幫兇的作用。自1951年美日形成聯盟后,日本一直在美國的稱霸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952年,駐日美軍總兵力高達26萬人,使用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多達2824處。美國使用這些兵力和基地侵略過朝鮮、越南,以及完成其他軍事任務,為其控制遠東和爭霸全球服務。冷戰后,美國開始大力利用日本的軍事力量為其霸權服務。1996年4月,美國與日本簽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使日本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其全球戰略。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又推動日本通過了《反恐怖特別措施法》,這使日本自衛隊的軍艦于同年11月就開赴到印度洋來配合美軍的行動。所以,日本做美國稱霸的幫兇,從開始時的配合行動,提供后勤保障發展到參與行動。雖然日本還是一個配角,但這個配角卻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借助日本的軍事壯大美國的稱霸實力。美國與日本構建軍事聯盟,其實是利用日本的軍事來為其霸權服務。朝鮮戰爭時,美國就開始利用日本的軍工企業為其服務了。此后,美國一直將日本的軍事作為其稱霸所依賴的軍事力量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為露骨的就是,美國在尼克松執政時期提出的總體實力中明確將日本的軍事實力包括進去?!?·11”事件后,日本迅速出臺了“周邊事態法”。該法從表面上看是日本自衛隊在應對外來威脅時的法律,其實是為美國如何利用日本自衛隊服務的。該法將日美兩國聯合軍事行動的區域擴大到了亞洲太平洋地區,日美兩國將聯合干預亞太地區發生的沖突。
第三,美國正利用日本的軍力構建亞太新格局。自奧巴馬上臺后,美國開始加速調整其全球戰略,亞太地區正成為其全球戰略的重心。為此,美國積極利用日本加速這種調整。一是積極推動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形成緊密的戰略關系,形成一個包圍中國的“第二層級”,淡化美國對中國的遏制與包圍這種第一層級的色彩;二是慫恿日本提高與南海某些國家的關系,使日本在南海島嶼爭端和海洋權益糾紛中發揮作用,作為美國的代理人來擴大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影響;三是在安全問題上充分發揮日本的作用,減少美國在新亞太格局構建中遇到的阻力等。
“四大動作”助新軍國主義興起
日本新軍國主義興起既有其國內右翼勢力的鼓吹,也有民族情緒的推動,還有政府投機的需要,同時受到美國因素的影響也很大。在國內國外、官民互動這種多重因素作用下,日本的“四大動作”將對新軍國主義興起發揮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是砸開國內法的約束。日本戰敗后,其軍國主義發展極大地受到了國內法的約束,其中對武器出口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就制約了軍國主義的發展?!拔淦鞒隹谌瓌t”始于1967年,是指日本不得向社會主義國家、聯合國決議禁止的國家和沖突當事國出口武器。1976年,該原則適用范圍擴大,事實上全面禁止了日本武器出口與研發合作。多年來,日本有關方面多次試圖突破這種限制,日本政府均沒有給予支持,野田佳彥政府卻最終給予了該項限制政策松綁。2011年12月27日,日本政府同意大幅放寬基于“武器出口三原則”形成的禁運政策。政策放寬后,日本允許參與武器的國際聯合研發生產,以及以人道主義為目的提供武器裝備??墒?,人們發現,日本探討向菲律賓、印度等國出口武器的可能性,并不是放寬政策所允許的。這就不能不讓人們有理由認為,一旦日本實現了向其他國家出口武器,日本國內約束軍國主義發展的法規、政策等或將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被沖破。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二是撕開國際公約的束縛。國際公約對限制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眾所周知,“雅爾塔協議”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公認的文獻中都明確指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戰后應該歸還中國。日本從該島侵占者美國的手中竊得之后,如今卻以“從左手到右手”的方式想改變釣魚島主權的所
有者屬性。這種行為,既是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勢力的一種異想天開想法,也是公然對國際公約的踐踏。實際上,這是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勢力在向國際正義力量的挑釁與試探。如果日本的這種行為不能得到遏制,日本極可能采取更多的花樣來沖破國際公約乃至國際法的約束,砸碎軍國主義發展的外部束縛。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或無從得到維護與保障。即便和平與穩定得以存在,那也是非常脆弱的,日本隨時都可能將其顛覆。
三是自衛隊升格國防軍。日本憲法規定,其不能擁有軍隊,“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只允許擁有自衛的力量,即自衛隊。由于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思潮和軍國主義勢力沒有徹底清除,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國的扶植,日本至今也沒有對二戰的侵略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日本政界的政客大佬們每年都去參拜放有二戰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正是在這種國內政治氛圍中,日本一步步地改變著自衛隊的性質。2003年底,日本通過《支持伊拉克重建基本計劃》,使自衛隊實現了二戰后首次走出國門。接著,日本通過《防衛計劃大綱》《應對海盜法》等文件又給自衛隊松了綁。日本自衛隊在國際軍事舞臺上也日趨活躍,影響越來越大。2007年1月,日本防衛廳又升格為防衛省,自衛隊在日本國內政治生活的地位得到提高。這是日本向“正常國家”、自衛隊向軍隊轉變邁出的重要一步。2011年11月,日本右翼媒體《產經新聞》拋出社論,呼吁修改憲法,將自衛隊變成“國家軍隊”。2012年8月15日,日本東京靖國神社前表演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活動更是有恃無恐。種種跡象表明,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勢力正在崛起。如果這次日本“購島”事件得不到有效遏制,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會更加猖獗。日本挑戰東亞國際秩序的日子可能也就不會太遠了,東亞的和平與穩定將無從談起。
四是政客博弈的“借力”促新軍國主義猖獗。1993年以來,日本政壇全盤向保守化方向發展,并且這種趨勢日益嚴重。隨著新日本軍國主義的不斷泛濫,日本的政客們在博弈時都不約而同地向新軍國主義借力,以實現各自的政治野心。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日本政客借力于軍國主義還有些遮掩的話,那么進入21世紀后,日本政客們借力于軍國主義基本表現為公開的或大張旗鼓地進行。特別是近年來,日本新軍國主義與日本政客之間的關系大有一種火借風勢,風借火威,兩者形成了互為利用,互為借勢的關系。近日,野田使用軍國主義語言鼓動自衛隊士兵和安倍晉三高調參拜靖國神社,即是日本政客為取悅國內新軍國主義勢力,為選舉拉票的舉動。雖然這些日本政客們與新軍國主義勢力之間相互借力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它們之間的這種“互動”導致的日本國內新軍國主義的泛濫和這種勢力增強所產生的后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如果這種發展得不到遏制,日本新軍國主義極可能成為造成東亞地區動蕩的導火索。
?。ㄗ髡呔祰来髮W戰略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