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敘利亞危機持續緊張,“外溢”跡象逐漸顯現
敘利亞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繼續在多地展開激戰,重點爭奪北部重鎮的重要軍事基地。9月29日,政府軍重新控制了阿勒頗市的阿米里亞區和塔勒扎拉濟爾區。10月8日,政府軍攻入霍姆斯市反對派控制區。10月18日,反政府武裝對敘北部伊德利卜省最大的瓦迪代夫基地發起攻擊,同一天,反對派控制的敘利亞西北部瑪瑞特阿爾紐曼鎮遭到戰機轟炸。在激戰繼續上演的同時,反對派各方繼續推進整合。10月14日,包括“敘利亞自由軍”在內的數十個敘利亞反對派團體舉行會議,就建立一個聯合領導層達成協議,以爭取更多外部軍事支援。
敘利亞緊張局勢向周邊國家“外溢”的跡象逐漸顯現,為中東局勢增添新變數。在土耳其,邊境小鎮阿克恰卡萊中心城區10月3日遭受數枚從敘利亞境內發射的迫擊炮彈襲擊,造成五名居民喪生。土耳其隨即發射炮彈,攻擊了敘利亞境內一些軍事目標。土敘關系緊張程度驟然上升。隨后數天,土敘接連發生多起相互炮擊事件。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表示,土耳其不想戰爭,但絕不允許自己的尊嚴受到挑戰,也絕不會對任何挑戰置之不理。土耳其議會于10月4日通過決議,授權政府在危機情況下可越境開展軍事行動。在之后的時間里,土耳其兩次攔截飛往敘利亞的飛機。10月13日,敘利亞下令禁止土耳其民航客機進入其領空,以示報復。
自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深受敘利亞影響的黎巴嫩以教派為界,出現支持巴沙爾和反對巴沙爾兩派,雙方曾多次發生武裝沖突,敘利亞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引發黎巴嫩教派矛盾的升級,并存在導致黎巴嫩全面卷入內戰的可能。黎巴嫩首都貝魯特10月19日發生汽車炸彈襲擊事件,造成黎巴嫩安全部隊情報局長哈桑等至少八人死亡,另有100多人受傷。這是自2005年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刺身亡以來遭遇的最致命襲擊。國際社會紛紛對這起暗殺事件予以強烈譴責。事發后,前總理薩阿德·哈里里(拉菲克·哈里里之子)、黎巴嫩社會進步黨主席瓊卜拉特均指責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為這起事件的元兇。黎巴嫩總理米卡提提出辭呈,但被總統蘇萊曼挽留。
目前為止,持續19個月的敘利亞國內沖突已造成35萬難民逃往土耳其、約旦、黎巴嫩及伊拉克等鄰國,其中土、約、黎三國接收敘利亞難民均超過十萬人。敘國內各派斗爭與地區政治博弈及大國戰略角力相互交織,致使敘局勢撲朔迷離,曙光難現。聯合國—阿盟敘利亞危機聯合特別代表卜拉西米繼續多方斡旋,建議宰牲節期間敘沖突各方實現停火。該倡議得到俄、美的支持,也得到巴沙爾政府的積極回應,但能否成為緩和敘利亞緊張局勢的契機還尚屬未知。
二、釣魚島問題仍處僵持,日本總體立場強硬
針對日本的所謂“購島”行為,中國采取了綜合性反制措施,給予了強力回應。但是,日本依然保持強硬立場,并加強在國際上的宣傳力度。野田及多位內閣政要表示在釣魚島問題上與中國不存在主權爭議,不會向中國退讓;安倍晉三直言“絕不會向中國退讓一厘米土地”;石原慎太郎宣稱要將“購島”捐款用于釣魚島基礎設施建設。外相玄葉光一郎出訪法、英、德三國,說明日本立場以博取支持,但未能得到積極回應,其“宣傳戰”企圖未能得逞。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針對釣魚島問題也出現了不同聲音,9月28日,對野田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不滿的近百名日本各界有識之士在東京發表了一份聲明,要求終止領土問題的惡性循環,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和前長崎市市長本島等著名人士在內的1270人在聲明上簽字。10月9日,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米倉弘昌在與安倍晉三會談時要求自民黨改善中日關系。
在中日關系緊張狀態下,中國赴日旅游人數大幅下降,日本各汽車廠商在華銷量暴跌,國內經濟面臨負增長的嚴峻壓力,加之野田內閣在國內支持率再創新低,日本政府尋求釣魚島問題妥協之道符合邏輯,但也要看到問題和解所存在的困難。首先,日本政治總體右傾必然導致外交上的強硬立場難以扭轉,靈活處理釣魚島爭端的國內政治基礎并不存在。其次,美國一方面宣稱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持立場”,另一方面又以日擁有所謂“行政權”為由堅持《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其模糊立場無疑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國內、國際因素相疊加,日本能做出實質性妥協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釣魚島問題或仍將處于僵持狀態。
三、美國大選舉行三輪競選辯論,奧巴馬總體占得上風
三場總統競選辯論吹響美國大選的決戰號角。10月3日,兩位候選人舉行了首場總統競選辯論,內容集中在國內政策方面。奧巴馬此輪表現不佳,不僅不如羅姆尼富有激情,而且未能表現出政策把握上的優勢。在之后的幾天里,羅姆尼支持率不斷上升,其支持率一度上升至47%,超過奧巴馬三個百分點。但奧巴馬在后兩場辯論中挽回了頹勢。在10月17日關于經濟、就業及社會政策的第二場辯論中,奧巴馬表現出在政策把握上的優勢。在之后的民調中,37%的受訪者認為奧巴馬贏得了此次辯論,30%認為羅姆尼獲勝,33%認為兩人平分秋色。在10月22日關于外交政策的第三場辯論中,奧巴馬乘勝追擊,羅姆尼則因對外交事務不夠熟練而略顯緊張。在之后的民調中,53%的受訪者認為奧巴馬獲勝,23%認為羅姆尼獲勝,24%認為兩人平分秋色。雖然在辯論中兩位候選人為爭取選民而極力向中間靠攏,但二者執政理念的差別還是得以清晰顯現。奧巴馬在財政、稅收、福利、能源問題上的立場體現出民主黨一貫的“小市場、大政府”理念,而羅姆尼的政策則體現出共和黨傳統的“小政府、大市場”理念。在外交問題上,二者的分歧不大,并都將中國既視為對手,也視為伙伴。但總體而言,奧巴馬偏向溫和理性,聲稱將致力于建設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將中國視為解決全球性挑戰的伙伴,而羅姆尼則對與中國合作的問題更為避諱。
四、韓美親密接觸及“傳單戰”引發半島局勢驟然升溫
在朝鮮近期陸續出現變革跡象的情況下,韓美的親密接觸和一系列動作引發朝方強烈反應,并因“傳單戰”而導致半島局勢驟然升溫。10月7日,韓國發表《新導彈政策宣言》,將彈道導彈射程從目前的300公里延長至800公里。另據韓國媒體報道,2004年撤離的駐韓美軍第23防化大隊將于2013年3月前重返朝鮮半島,部署到位于韓國京畿道的美軍基地。10月9日,朝鮮國防委員會發言人對美韓此舉發表聲明,宣布朝鮮戰略導彈部隊不僅將韓國,而且將駐韓美軍、日本、關島及美國本土都置于“命中打擊圈”,并稱朝鮮針對美國和韓國等各種勢力將“以核回應核,以導彈回應導彈”。10月17日,美、日、韓三國就朝鮮半島核問題舉行了局長級磋商。10月18日,韓國總統李明博在延坪島炮擊事件兩周年之際視察了延坪島,強調守住“北方界線”的重要性。針對美、日、韓三方局長級磋商,朝鮮《勞動新聞》在10月20日發表評論文章,稱此舉是策劃新的挑釁,欲將朝鮮半島局勢推向極端的危險動向。
在雙方頻繁放話的情況下,韓國民間反朝組織朝鮮民主化推進聯合會(朝民聯)宣稱要在10月22日上午臨津閣向朝鮮發散20萬張傳單。朝鮮隨即以“公開通告”的形式將傳單散播地臨津閣列為“打擊目標”。韓國在10月22日將警戒級別上調至最高,使朝民聯上午的行動計劃取消,朝鮮半島局勢已到了一觸即發的邊緣。此次半島局勢驟然緊張與美韓同盟近期的一系列動作不無關系,朝鮮的回應是近幾個月來對韓國最嚴厲的表態。這一事態再次表明,朝鮮半島局勢的脆弱性和危險性不容忽視,半島局勢的長期穩定依然任重道遠。
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增長預期,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3%。其中,發達經濟體2012年的增長率預計只有1.3%,低于2011年的1.6%和2010年的3.0%。美國平均增長率將為2.2%,歐元區將為-0.4%,日本受震后重建刺激增長率預計為2.2%,但隨著重建活動逐漸結束經濟增速將顯著放緩。受發達經濟體狀況不佳拖累,加之各國控制通脹政策的實施,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速度也普遍放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2012年平均增長率預期為5.3%,低于2011年的6.2%。與幾個月前相比,IMF對世界經濟的展望更為悲觀,認為不斷加劇的風險將進一步削弱本已放緩的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世界經濟可能進入一個持續多年的不平衡低速增長期。IMF同時指出,該預測結果是建立在歐洲能夠控制住歐元區危機和美國能夠采取行動解決“財政懸崖”問題的基礎上的,如果任何一項假設未能實現,世界經濟增長前景將會進一步惡化。
事實上,在10月12—14日IMF2012年會期間,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成為與會者重點關注的問題。如果美國國會不能在2013年1月前達成協議,將導致5000億美元的增稅和1000億美元的減支自動生效,美國財政將因此出現4%的緊縮。IMF、世行及各國財長均表示,如果美國不能避免“財政懸崖”,將會引發新一輪全球經濟衰退。目前,美國“財政懸崖”已經超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成為全球投資者擔憂的頭號問題。
(執筆:林永亮)
(責任編輯:魏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