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一部名為《穆斯林的無知》的影片因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蘭世界引發廣泛反美浪潮。9月11日以來,埃及、利比亞等中東穆斯林國家率先出現反美示威游行,迅速席卷整個中東伊斯蘭世界,并擴散至全球30多個國家,美駐多個中東穆斯林國家使領館遭到沖擊,美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森等4名外交人員在班加西的反美沖突中身亡。
美國和有關穆斯林國家政府均對襲擊事件進行了譴責。美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第一時間撇清美政府與影片的關系,并強調襲擊事件是一小撮野蠻分子的行為,不代表利政府或人民,試圖將襲擊定性為偶發的孤立事件。希拉里還說:“我問自己,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么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在一個我們幫助拯救的城市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希拉里的困惑或許也是大部分美國人的困惑,整個美利堅的困惑。看似偶發的反伊斯蘭影片、襲擊事件和反美浪潮,其實都有其必然性,暴露了美國和以中東為代表的整個伊斯蘭世界之間深刻的矛盾和對立。
美對伊斯蘭戰略的文化缺陷
中東及廣泛的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浪潮,折射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與中東穆斯林國家宗教文化和社會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反映了美對伊斯蘭戰略在文化層面的缺陷。
第一,傲慢自大的文化心態刺激伊斯蘭世界神經。作為當前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西方文明的領導者,美國心懷強烈的西方文明優越感,自認為是“自由世界之領袖”和“不可或缺的國家”。面對其他文明和文化,美國不能展現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大國風度,認為其他文明都無法與西方文明媲美,更不能容忍其挑戰西方文明的主導地位。
在上述心態下,很多美國人很難發自內心地去真正尊重、理解和接受與其風格迥異的伊斯蘭文明。一些美國人甚至對伊斯蘭教懷有極深的偏見和敵視心理,在美國國內經濟、政治影響力巨大的猶太人利益集團,與伊斯蘭阿拉伯世界更是關系緊張。美國國內不斷出現一些宗教和文化極端主義者,以挑戰伊斯蘭教眾的信仰底線為樂,嘩眾取寵。2011和2012年,美國一基督教牧師兩次焚燒《古蘭經》,在伊斯蘭世界激起強烈抗議。其中的2011年焚燒事件在阿富汗引起嚴重沖突,造成十多人死亡,數十人受傷。2012年2月,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北部的美軍基地傳出把《古蘭經》當垃圾焚燒的消息,再度掀起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浪潮,相關沖突共計造成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引發此次反美浪潮的影片《穆斯林的無知》是由美國國內反伊斯蘭人士資助和導演,影片對伊斯蘭教極盡詆毀,該片導演曾在接受采訪時把伊斯蘭教稱作一種“癌癥”。甚至在美國外交人員遇襲身亡的慘劇發生之后,以2012年美國大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為代表的一些美國人,依然口口聲聲“捍衛美國憲法授予的言論、集會和宗教自由”,堅稱不能向伊斯蘭極端分子“道歉”。奧巴馬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也以保護言論自由為由,拒絕封殺該影片。這種態度深深地刺激著伊斯蘭世界的神經,反復引爆其反美情緒。
第二,熱衷擴張的文化理想和戰略引發伊斯蘭世界危機感。很多美國人堅信,作為“上帝的選民”,他們具有“天賦”的神圣使命,美國有義務領導世界,向全世界傳播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和社會正義,“解放”落后的國家和民族。這種“救世主精神”和使命感貫穿美國歷史,扎根于美國民眾文化意識的最深處,是大多數美國人和美國歷屆政府的一致理想。
在上述理想的驅動下,長期以來,對外文化擴張一直是美國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和優勢地位,不斷在對外政治交往中推廣西方民主自由制度和理念,在對外援助和經貿往來中附加民主、良政、勞工權益等額外條件,并通過好萊塢、迪士尼、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星巴克等大眾品牌推廣美式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有時甚至企圖通過戰爭徹底、一勞永逸地改變有關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民眾的生活、行為方式。當前迅猛發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無疑又給予美國相關戰略以極大助力,進一步加速了美式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美帝國主義”的擴張步伐。
美式文化正日益向包括伊斯蘭世界在內的全世界擴散,不斷滲透到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他們的傳統價值觀、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心懷強烈宗教自信和自尊的穆斯林民眾,對伊斯蘭文化被美式文化蠶食、同化甚至取代的危機感不斷增強,對美國強硬的文化擴張,特別是對部分美國人對其信仰不尊重的表現產生強烈反彈。
第三,對“9·11”的文化誤讀激化同伊斯蘭世界的矛盾。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便提出了“文明沖突論”,認為未來世界國際沖突的根源將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和經濟的。“9·11”事件似乎成為“文明沖突論”的注解和佐證,使其立刻成為一些西方學者和媒體熱捧的對象。一些驚魂未定的美國人在“恐怖主義”中隱約讀出了“伊斯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沖突便一夜之間成為壓倒一切的全球熱點。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出現了把“恐怖主義”形容為“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妖魔化”動向。
在上述背景下,小布什將反恐戰爭比作歷史上針對穆斯林國家的“十字軍東征”,并先后發動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幾乎將反恐同反伊斯蘭等同起來。布還高調出臺“大中東民主計劃”,揚言“解放”和“改造”中東穆斯林國家。奧巴馬上臺后,繼續強調價值觀外交的重要性,將推廣美式民主自由作為美中東政策的重要內容。2010年底西亞北非地區動蕩爆發后,奧巴馬立即表示對反政府勢力的支持,企圖推動地區國家加快民主轉型,將相關國家引向“民主的春天”。
美國對“9·11”的文化誤讀及其界線模糊、難以切割的反恐和中東政策使伊斯蘭世界認為,美國就是要用美式西方文明取代伊斯蘭文明,從而消滅恐怖主義的“根源”。此次反美浪潮發端于“9·11”敏感時間節點,在美駐埃及使館外游行的民眾高呼“我們都是本·拉登”,均深刻地揭示了反恐的間接傷害在兩者文明關系中留下的巨大創傷。
第四,失敗的民主改造反推伊斯蘭勢力快速崛起。中東穆斯林國家有其自身歷史悠久、根基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傳統,美國推行一廂情愿的民主改造計劃,忽略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民主制度與穆斯林土壤的適配度,在強行推進的過程中必然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
在西亞北非動蕩中,雖然“強人政治”紛紛倒臺,傳統的伊斯蘭主義卻仍占據主流,西方的民主、人權觀念遠未深入人心,西方民主政治難以建立,權力和制度的“真空”反而刺激了伊斯蘭國家本土宗教勢力的發展壯大。在中東多國,穆斯林兄弟會和薩拉菲派進一步贏得民心,趁勢上位,同美國的矛盾進一步上升。這也是利比亞、埃及、也門、突尼斯等美國在“阿拉伯之春”中的重點“幫扶”對象,成為此次反美抗議游行過程中最易失控國家的重要原因。
美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難以調和
此次反美浪潮已經引發美國各界對中東政策的反思。美國有關媒體舉辦“‘阿拉伯之春’怎么了”、“美國中東政策向何處去”等專題討論。美對外關系委員會、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哈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等各大智庫就反美浪潮進行解讀,并就美中東政策展開辯論。
未來一段時間,美或將對相關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美國可能適當加大對西亞北非地區的關注和投入,并采取一些措施緩和同伊斯蘭世界的關系。同時,加大對相關國家轉型過程的關注和引導,爭取助其盡早建立穩定的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以強化對地區局勢發展走向的控制,維護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和安全。
但是,美國對中東伊斯蘭政策的種種文化缺陷,尤其是傲慢自大與熱衷擴張的特性早已深入美國文化骨髓,在此前提下,美國對中東伊斯蘭政策的任何調整都容易流于表面,難以治本。因此,美國與伊斯蘭世界出自文化和性格的深層次對立及矛盾難以調和,美國在中東和伊斯蘭世界的困境將長期存在。
處理好文化間關系至關重要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各種文化之間有特點、風格之不同,卻沒有本質上的優劣之分,都是各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演進過程中適應各自客觀條件而產生、發展、積淀的精神產物,他們各有特色,各據一時。美西方文化或許在當前是最有影響力的“顯學”,卻依然掩蓋不了其他文明文化的光芒,更不能否認其他文明文化的存在和價值。
美國處理文化間關系的失誤再次提醒世人,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他文化的獨特性,是文化間和諧相處之道,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間友好相處的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 “求同存異”的文化境界遠比 “向我看齊”的文化追求更值得肯定。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七局)
(責任編輯: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