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伴隨人的終生,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真實的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主要途徑,閱讀教學應把重點放在“讀”字上面。教師要靠學生自己去讀懂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求知、讀中求智、讀中悟道。《語文新課程》中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利用朗讀這一重要手段,引導學生鑒賞美、享受美,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一、閱讀中感受語言美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棄去那些煩瑣的分析,注意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朗讀,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能力,感受作者遣詞造句之美妙。比如《桂花雨》,就是這樣貯滿詩意的一個名篇。這篇散文以清雅淡爽的筆調,描繪了桂花香氣迷人的圖畫,贊美桂花的樸實和帶給人們的無限希望,從而鼓勵人們喜歡桂花。這篇作品可以說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幅風景畫,是一首桂花的贊歌。因此,我指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其美。誦讀分以下幾個步驟:一是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二是感知性朗讀,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三是體會閱讀,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細細地體會品味,采用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閱讀。四是聲情并茂地朗讀,力求傳達出作品的意境、風格與美感。這樣,學生在閱讀中體悟到文字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激發了學習興趣、審美情趣,也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使學生感受到了閱讀之美。
二、閱讀中再現意境美
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晶。”外在自然風景與內在心靈相互疊印,相融為一,這即是意境。在朗讀訓練中,我依據語言文字,引導學生以讀入境,充分調動學生審美想象,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在教《小小的船》一XhRSftyTDgD9fxtQ7KkxNQ==課時,我先讓學生看著課件上彎彎的月兒,閃閃的星星,一個小女孩坐在月亮上的情景。同時伴著《小小的船》的音樂,使學生從視覺與聽覺兩方面去感受兒歌的意境美。這樣,學生很快就入了情景,并感受到課文所寫的意境美。于是,孩子們帶著初步感知的意境美,開始了對課文的學習。
在教《夕照》這一課時,學完“細致描寫迷人的夕照”這一部分,我采用語言描述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夕陽在天空中快速神奇地變化著,先是橘黃色,接著變成了金黃的,再后來像紗像云、像大石榴、形成工筆畫、宛如烈火,這是一幅多么神奇的畫面啊!大自然是多么偉大啊!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讀一讀。”于是學生的讀書興趣被激活,教室里頓時瑯瑯書聲四起,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入情入境,夕陽如詩如畫之美已在他們的腦海中再現。
三、閱讀中體驗情感美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既包含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更包含美學藝術的熏陶。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語文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激勵下去發現、感悟、體會這些美。在進行朗讀訓練中,我深入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把握課文的感情內涵,讓學生在讀中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
如《中彩那天》最后一段的教學中,在學生讀前,我進行點撥:“成年以后,回憶往事,我對母親的教誨有了深刻的體會。”再以音樂創設情境,指導學生以回味深刻的語調讀文,細細體會,使同學們感受到一個人能真誠地為人處事,總會得到大家的贊許和尊重。在細讀課文中,學生都能身臨其境,讀得一次比一次感情強烈,情感得到升華。
四、閱讀中領會思想美
在語文學習中,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用美麗的畫面代替抽象的文字,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礎,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礎上生發想象,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他們能想象文字敘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思想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內容,在朗讀訓練中滲透思想美的養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再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讀到“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腦海中會浮出父親堅信兒子沒有死,奮力拯救兒子,顧不得休息,父親對兒子愛的偉大。有些父母看到廢墟后,痛苦地絕望地走了。而這位父親不理他人的勸阻,只有一個信念——兒子在等他。可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他堅信兒子仍然活著。這樣反復訓練,教材中一個父愛的光輝形象將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靈上,使他們的思想人格得到完美塑造。
閱讀是充滿靈性、充滿快樂的。語文教材是一個美的世界,它不僅擴大了孩子們的視野,讓孩子們可以從中鳥瞰各種美景,還可以讓孩子在充分朗讀中,盡情地享受語文,讓美豐富孩子的情感,讓美滋潤孩子的心靈。在學習中,去逐步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阜新市中華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