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提高閱讀質量,是擺在每位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根據近幾年閱讀教學的嘗試,本人認為,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巧妙的引導藝術能大大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性。而引導的方式多種多樣,筆者僅從移情換位、咬文嚼字、品讀標點、知人論世、圖文并茂幾方面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閱讀教學;引導藝術;教學有效
在新課改理念下,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更是作為一個教師應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們學校緊緊圍繞這一熱門話題,進行了“‘38+7’,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38”即課堂38分鐘的常規教學,凸顯精講精練的教學理念;“7”即課堂7分鐘的學生綜合性練習,凸顯當堂訓練、當堂鞏固的教學策略。在學校大課題的教學背景下,作為語文教師如何踐行“‘38+7’,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特別是如何實現38分鐘常規教學的高效呢?本人認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意運用巧妙得當的引導藝術。一個教師對于課堂的作用,宛如行軍布戰,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如何讓學生將學習的內容透徹地領悟,關鍵就看教師的引導。然而,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扎扎實實地考驗著一名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在此,就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悟到的而且自覺有效的一些引導藝術,作一簡要介紹。
一、引導藝術之換位移情
換位移情就是以作品中的主人公自居,根據作品的內容展開合理想象,進入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在體驗中要引導學生努力用心靈去感應,使體驗主體與作品主人公的距離逐漸縮短乃至最后消失,達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溫庭筠《望江南》是一首表現思婦盼歸主題的作品,它與現代學生的生活差距甚遠,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內心的情感呢?我運用了換位移情的方法。首先是換位,讓學生穿越時空,把自己當做是詩中的那位女主人公,然后教師再加以引導。教師提問:又是新的一天到來了,你的親人仍舊出門在外,因為路途遙遠,信息不通,所以他雖無歸期,卻又有隨時隨地,突然回家的可能。今天他也可能回家!想到這里,你馬上開始精心準備,請問這時你是怎樣的心情?(學生討論明確:對新的一天充滿希望。)教師再問:精心準備好,你出門來到了望江樓,這是極目遠眺的好地方,這時你遠遠地看到天邊有一葉扁舟過來,你心中會怎么想?教師再問:船越來越近,終于來到離你很近的地方,然而船始終沒有要靠岸的動靜,而你怎么也看不到你要等的人。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討論明確:遺憾失落。)教師又問:遠遠地又過來了一只船,駛到近前又沒有你要等的人,從早上到中午再到黃昏,駛過的船兒千千萬,卻始終沒有等到他的到來。面對即將落下的夕陽和一片浮動的江水,你有什么感想?(學生討論明確:失望至極,沮喪萬分。)在這樣的教學中,我運用換位移情法,引導學生入境入情,想人之所想,念人之所念,達到了與詩人同悲同喜、融為一體的境界。
二、引導藝術之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本是個貶義詞,指過分斟酌字句,不注意精神實質。但在我們語文課堂上,它是一種引導藝術,指在語文教學中,以言語形式的教學為核心,對課文中的重要詞語、句子進行咀嚼、品味和感悟,在讀熟讀透的基礎上,體會課文言語的意圖感、意義感和意味感。這樣的咬文嚼字,既遠離于空洞的理性分析,也不同于僵化的知識教學。而我認為,咬文嚼字最簡潔的途徑就是刪除和替換。①刪除一些內容,然后與原文比較、揣摩、品味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便是刪除法。《秋天》一文,作者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了三幅農家生活的畫面,每小節的最后一句詩分別是“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呢?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設計的。提問:請大家看第一句,“秋天棲息在農家里”,能不能刪去其中的“棲息”二字,為什么?(請同學反復朗讀感受,前后討論。)然后請同學用同樣的方法理解另外兩句,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②用別的詞句替代原文詞句,再比較前后的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就是替換法。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加以引導:“‘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句中‘踱’字改為‘走’字,你認為好嗎?”學生討論交流,反復琢磨,最后他們一致認為“踱”的效果更好,因為“踱”的意思是步子慢,架子大,表現出長衫客有優于短衣幫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他們的內心有著強烈的優越感,而“走”則非常平淡,表現不出這樣的內涵。
三、引導藝術之品讀標點
語感的訓練,不僅要關注字詞句段,也要用敏銳的目光關注標點。作為書面語言有機組成部分的標點符號,它能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語言,最大限度地表現無形的、渾然的、無限的情感,起到傳達無窮之意的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加關注標點的表達作用,善于發現標點上的亮點與深意,以自身的細讀體驗引導學生的細讀體驗,使語文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以《故鄉》一文中的省略號為例,作者在刻畫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時各用了4處和9處的省略號,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這樣引導:“雖同是省略號,但前后的傳達出的信息是否一致呢?”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得出結論:①刻畫少年閏土的形象時所用的省略號是表示列舉的省略,說明少年閏土的心中真的有無窮無盡的新鮮事,他的生活是那樣的豐富多彩、無憂無慮。一個天真活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②刻畫中年閏土的形象時所用的省略號是表示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他命運悲慘、生活貧困但又痛苦難言。他的思想完全受到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他對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真的成為了一個遲疑麻木的木偶人。標點是有“意”的,它所表達的“意”,相對于語言文字往往是抽象模糊的。但只要引導學生去靜靜地思考、咀嚼,便能真正讀出它的魅力和神韻。
四、引導藝術之知人論世
許多文章,尤其是現實性較強的散文、小說、詩歌、戲劇等,其思想內容緊緊和時代相聯系,不交代背景就難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而如果在教學時有意識地予以提示,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寫景散文,寫的是作者重見紫藤蘿盛開,而引發的是對生命的感慨。作者宗璞一向重在對客觀景物作精細、真切的描摹,同時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在創作中也表現出情感表達特有的細膩與含蓄。如:“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再如:“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些句子,對于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理解上存在難度那是顯而易見的,于是在教學時本人想到利用宗璞創作背景來引導:作者當時是怎樣的處境?本文又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完成的?利用多媒體顯示:“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寫成此文。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的時期。宗璞一家受到迫害,‘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上。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神州大地重又勃發生機,欣欣向榮。聯系這樣的歷史背景,就會明白,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
學生在課文本身和教師提供的相關材料的印證下,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紛紛談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知人論世的引導藝術,啟發了學生的多向度思維,使學生對課文的解讀獨到而且精準。
五、引導藝術之圖文并茂
圖文并茂的教學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想的教學思想,它是指教師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用簡明扼要的圖形、文字、符號或圖像等體現、展示出來,突出重點難點,以便直觀形象、完整系統地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教材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圖文并茂直觀形象,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地采用這種引導藝術,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王灣《次北固山下》有一句詩很有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這句詩中的“生”字學生在默寫時很容易寫錯別字,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