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體育是學校體育的關鍵一站,對于學生來講是學校體育中時間最長的一站,作為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點,對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習慣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全民體質測試,對部分老年人的調查、走訪,對在校學生特別是中學生如何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學生;終身鍛煉;習慣
中學生是祖國的棟梁,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時代要求現代的中學生不但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堅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杰出的才能,同時還必須具備強健的體魄。但如何使中學生具有健康的身體,利用寶貴的時間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是體育工作者的重任。
一、研究內容與方法
對昆山市老人協會62名55歲以上的老同志進行問卷調查,為中學生培養終身體育鍛煉提供參考。我們把62位老人平均分成兩組(A、B組)進行問卷調查及統計,A組為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組,B組為不從事體育鍛煉組。
二、分析
調查表明,雖然兩組老同志都存在病痛,但A組明顯少于B組,從無病人數看,A組18人,B組只有9人,相差甚多,從我們調查中得知A組的有些老同志參加活動時動作輕松自如,反應較敏捷,毫無老態龍鐘之感。從生理上看,耳聰目明,說話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記憶力良好,思維健全敏捷,給人以健康之感。據調查,其中80%以上的老人在中青年時就喜歡體育運動,業余時間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大部分老同志在校期間參加過體育競賽或業余體育活動,工作期間一直沒有間斷過,退休后經常跑步、練氣功、打網球、乒乓球、跳健身舞蹈等體育活動,他們的身體和心理能承受一般老人所不能承受的壓力,他們的健康體魄給家庭與社會帶來一定的功效。由此可見,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能給老年生活帶來一定的利益與樂趣。
三、培養中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措施
1. 樹立終身體育為最高目標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
一個有強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青少年一代只有確立起遠大理想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才能擔負起新世紀的重任。我們要充分利用體育本身所特有的內容和手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以及堅強的革命意志,使他們明確意識到體育鍛煉不僅是個人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設祖國的需要,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需要,更是走向未來的需要。把實現遠大理想同今天以及終身的體育鍛煉統一起來。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無論客觀條件變化多大,都自覺地從事體育鍛煉,成為終身體育的實踐者。
2. 啟發興趣,引導思維,提高學生自我鍛煉的自覺性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說:“問題不在給他們講授科學,而是啟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喜愛科學。”愛因斯坦說:“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和愛好最能激起人的情緒,振奮人的精神、開發人的智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老師在傳授課時可以用較有感染力的語言去講述體育運動的自身價值以及與科學文化的關系和對身體健康的作用等。讓學生懂得上好體育課、掌握自我鍛煉的方法、手段,對身體健康以及搞好自身學習都有很大的益處,使學生能夠做到積極思考、努力鍛煉,逐步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
3. 加強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術的掌握,提高學生自我鍛煉意義的認識
教學中適時地講授運動的鍛煉價值和基本原理,使學生在思想上首先有一個理性認識,然后到實踐中去學習和體驗。例如,在身體素質練習課上,學生不知其作用,感到很枯燥無趣,教師可以講解該練習的作用、經常練習對身體的益處,使學生對此練習產生興趣。又如,在短跑教學中,教師有重點地描述短跑的技術特點和要求,從力學角度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自覺地重視腿部后蹬力量的鍛煉,同時讓學生懂得速度的提高和技術的熟練掌握不只是在課上,主要是在平時的自我鍛煉中去獲得。再如,在球類項目教學中,使學生了解球類項目的特點,知道它是一種集體對抗性活動,講究配合,在比賽中情況千變萬化,只有基本功扎實,才能在比賽中運用自如,配合才能默契,才能取得好成績。因此,掌握基本技術動作至關重要。
學生懂得了基本功的重要性,練習時才能做到認真、刻苦,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術,提高學習效率,從中也會體會到體育成功的樂趣,愉悅身心,使之終身受益。
4. 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獨立能力以及自我鍛煉的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采用學生自己完成準備活動的形式,代替過去由教師“承包”的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講解與示范的能力,效果很好。教師根據課的內容,在課前向學生講明本課的任務、活動內容及要求、練習形式、時間規定等,要求學生提前寫一個準備活動的簡案,還必須安排一個有意義的游戲,并讓學生本人在課上操作,讓學生來組織完成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結束后,由教師簡單進行評議,肯定學生成績,指出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使學生既動腦又動體,從而既促進了智育的提高,又獲得多方面鍛煉的機會。
5. 創造良好的校園體育環境,強化學生的鍛煉意識及強身健體的欲望
所謂體育環境,包括運動場地與器材、體育宣傳欄、教師及學生的運動著裝、訂閱的體育報刊、成立各種體育組織如各單項體協、經常開展小型多樣的比賽等。積極為學生造就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可達到如下目的:①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②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④促進課內外鍛煉的結合。⑤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鍛煉習慣。
6. 加強體育鍛煉的自我身體監督
教師應重視指導學生加強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的自我監督。學生定期采用一些簡易的方法,如稱體重、測脈搏和自我感覺等,對身體進行自我檢查,了解自己身體的機能狀況,適時調整運動量,為今后獨自鍛煉作好準備。
四、結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體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中學生是祖國的棟梁,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時代要求現代的中學生不但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堅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杰出的才能,同時還必須具備強健的體魄。中學體育是學校體育的關鍵一環,作為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點,對培養學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習慣具有特殊的意義。
中學體育教學是一個多層次、多因素的動態過程。因此,體育教學應是教學觀點科學、教學態度嚴謹、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得當、教學手段靈活、教學技術先進、教學形式開放、教學管理體制健全的多元化過程,課外體育活動向著體系網絡的趨勢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講授運動的鍛煉價值和基本原理,使學生在思想上首先有一個理性認識,然后到實踐中去學習和體驗。
五、建議
(1)體育工作者要刻苦鉆研教材,制訂適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點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更快地適應體育教學,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術技能,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充分利用課外體育活動課,課內外相結合,開展小型多樣的競賽活動。比如,年級籃球賽、跳繩比賽、踢毽子比賽、元旦長跑賽等,讓學生平時能抽出一點時間來進行適當的訓練,以保證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全面系統地鍛煉學生的身心,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
(3)各級領導給予高度重視。適當加大體育經費,以購買足夠的體育器材和修建一定質量的體育場所,以滿足廣大學生鍛煉身體的需要,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昆山市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