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學中創設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探究活動。良好的教學情境對于探究性學習來說,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他們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思考,認真發掘教學內容中能夠創設情境的因素,積極地調動起全體學生的興趣。下面,就我在教學中的解決策略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精彩導入,創設良好情境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否精彩是能否引導學生進入良好教學情境的前提。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方法。
(1)啟發式導入,設計懸念。懸念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學習激情的有效情境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定的懸念,既能使學生的注意力較快集中,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例如,在進行“細胞吸水原理”教學之前,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把事先切好的兩塊形狀和大小都相同的馬鈴薯塊放在天平的左右盤上,讓天平保持平衡。然后教師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這兩塊馬鈴薯分別放入等量的濃鹽水和清水中浸泡15min,再取出來并放在天平的左右盤上,天平能否繼續保持平衡?如果不能保持平衡的話,是左盤下沉還是右盤下沉?你能否對所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呢?
(2)從生活實際中的例子導入。教學情境應是知識產生和使用的具體環境。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熟悉的、生動的典型素材作為學習的情境。例如,在處理“排泄”一節的教學內容時從近處著眼:每位學生每天都進行著排尿的生理活動,排尿之重要是顯而易見的,排尿在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中承擔著怎樣的作用,學生卻知之甚少。尿是什么?人所排出的尿中的水是否直接源于喝進去的水?尿從何而來?排尿有何生理意義?這些問題更現實,更貼近學生實際,學生也急于想了解這些問題。從這一角度創設教學的情境,則能夠引導學生探究現實生活中的生命現象。教學情境與學生生活貼得越近,教學內容就越鮮活。
(3)采用多媒體手段導入。在生物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一些生命現象、呈現問題背景資料、引發學生問題意識等,效果頗為顯著。如在講“環境保護”一節時,從網上下載一些有關環境保護的資料,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環境激素污染的現象和危害”“過度排放與污染”等的文字材料及圖片資料,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讓學生看到他們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巧設問題,激發探究興趣
教學過程中,適當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當講到“禁止近親結婚”時,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中國有句古話:近親結婚親上加親。可是國家婚姻法卻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等學生討論后,再給學生講述,近親結婚到底有多大危害。再如,講四種血型時,提出問題“能不能用父母和子女的血型作為親子鑒定的依據呢?如果不能,為什么?”通過設置上述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可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動力。
三、通過實物、標本、模型、掛圖和影像資料等直觀教具,創設學習情境
生物學科自身特點決定了在授課過程中有著大量的直觀教具,這些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創設良好探究情境的有效工具。
實物——是真實、具體、有生命的生物活體,其能反映生物的形態、習性、活動過程和一些可見功能等,是進行實驗的首選材料。如:一上課,教師就拿出一個小魚缸,清澈見底的水中幾尾紅色的小魚在翠綠的水草叢中歡快的游動,它立刻吸引了全班學生的目光,教師可由此引出“生態系統”這個概念。
模型——是模擬生物體的結構特點人工制成的實物仿制品、實物放大或縮小制品和簡約表達生命過程的示意制品。其能立體地顯示結構特征和各組成部分相互間的聯系,能顯示生命活動過程的關鍵環節及特征,容易說明物體的三維空間結構,可以拆卸、重組。如:在講解人體的各個器官時,出示人體模型,從而立體地展示出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給予學生具體、真實的印象。
掛圖——是繪有生物圖像的紙制品,能準確、規范、全面地表現出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特征。它可將復雜結構簡約化、模式化,可將抽象過程具體化,可演示生命活動階段性流程,可呈現生物體內外部各種聯系,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以上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生物教學中情境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然,生物教學中的情境設計遠不止這幾個方面。總之,我們不能把“創設情境”理解為新課改的“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們要重視正確理論的指導,重視對實踐的反思,重視對自身教學基本功的錘煉。只有這樣,我們創設的情境才更有價值,我們的生物學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
(玉門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