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勢在必行。《電工與電子技術及應用》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機電類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電工與電子技術是電學的基礎學科,它使受教育者獲得了電學的基礎知識,掌握了電學基本操作的科學方法。它就像一座高樓的根基,能否學好關系到了整個電學的成敗。然而,職專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一些底子較薄的初中生組成,他們往往對這門學科沒多大興趣,想學的也不知道從哪兒入手。怎樣讓學生樂于學且學好這門學科呢?“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途徑。
一、重視第一節課的教學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對于初學者更是如此。電工與電子基礎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對本學科有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開學第一課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授課時可安排一兩個簡單的實驗,如手電筒、五路燈光控制器電路等。還可以帶一些實物,如拆開的電動機、變壓器模型等。也可以帶一些上幾屆學生制作的有趣而實用的實驗作品向他們展示和介紹。這樣可以使學生形成先入為主的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不再有恐懼感
電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比如電燈、電話、電視、手機。那么,這些電器是由什么組成的?可打開一兩樣電器,讓學生看到它的結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些電器又是怎樣工作的?拿出電路圖,引入電路與電流的概念,順理成章,學生很容易接受。這樣的教學方法,我屢試不爽。電學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小實驗、小制作,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好形式。這樣做,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很好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三、提出問題,制造學習上的懸念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自制力不強,往往只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地制造懸念,才能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一種急于探求的心情,從而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例如,555定時器可以說是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結合的典范,它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定時器、分頻器、頻率變換電路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555定時器?再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先去自己探究,探究的結果下一次上課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稍加分析會收到明顯效果,起到化冗長的講授為積極的探索的作用,老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四、提高動手能力,強化學習興趣
電工與電子技術是一門動手能力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把書本知識與動手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上課時,老師應加強直觀教學,重視實驗實習操作,利用實物、模型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器官的相互協調作用。如學習日光燈時,可以帶一個真實的日光燈,讓學生了解日光燈電路的連接并讓學生操作練習連接;學習電阻、電容、電感等元器件時,可帶上一塊電視機電路板,讓學生認識并練習用萬用表測量。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了知識,也掌握了操作,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是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實踐性環節,其任務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實驗做得好,往往能夠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開動腦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拘泥教材與教參的安排,進行一些創新性設計,讓學生自己選擇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教學質量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文本、圖像、動畫和聲音等信息集成在一起,使老師的表達更為清晰、準確。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器官的感知,也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運用電子線路仿真的“虛擬電子工作臺”,可以使我們的教學直觀可行、生動活潑;通過課件的演示,動畫的制作,學生更容易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總之,講授有法,但無定法,妙在變化,重在得法。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積極地探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職校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只要在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等方面不斷探索,就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南陽第一中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