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唱歌的時候,就是一個發光體。”夜半被這句話打動。她是臺灣街頭的盲人歌者,很胖,衣著相貌都平凡。但她的歌聲特別通透,讓她可以與劉歡、那英等平等對話。當他們夸她的時候,她很自然地說出了那句話。
很多條件注定了這個歌者不可能成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但她那么淡定自信,好像已勝券在握。她與那英合唱一首《征服》,更是震動全場。是的,她一點也不比她低微,一點也不。
成功是什么模樣?對于很多人來說,就是這樣,它取決于一個人心中的底氣,在不斷努力之后,自己對自己的信任與認同。至于是否有高位重權、華宅美車等等,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做向上的事,是否對自己“滿意”。
奧運會的第一個冠軍康諾利就是一個特立獨行卻從不言悔的人。曾經年少輕狂的他忽然奮發,終得進入哈佛大學;入學不到一年聽聞雅典舉行第一屆奧運會,便不顧學校的反對,自行打工籌錢前往;他歷盡艱辛最終拿到了冠軍,卻被哈佛開除學籍。80歲時哈佛再授予其“名譽博士學位”,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見P68《首個奧運冠軍:哈佛辭退生》)。恰如前文那個盲人歌手,康諾利知道自己可以在哪方面做一個“發光體”。
成功二字并非只論個人,某件事做得漂亮也可閃耀明亮光彩。“美國每一幢大樓,不管位置在哪,不管多貴,其中都有一兩套是給低收入者住的。”“紐約有超過100萬套固定租金公寓,由政府同房東和租戶共同簽訂協議。這種公寓租金每年漲幅很小或幾乎不漲”(見P83《美國低收入者住豪華廉租房》)。有些低收入家庭因而數十年來得以以遠遠低于市價的價錢租住高級公寓,因有政府的強力介入且以成文規則約束,天性逐利的資本才會如此普遍地眷顧貧困人口。
這也給我們帶來思考,目前在大城市的房價限購政策之外,是否也可以給那些手握多套房產的富人們一個選擇:必須將所有房產中的一套或幾套以低價長期租給貧困人口,遵守此約的人可以再購房或享受其他優惠。如此,資本或可有序造福社會,同時也可無形中緩解貧富差距帶來的一些社會負面情緒。
成功的感覺有時還在一種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憂”。“2000年至2008年,西班牙房價漲幅高達150%……2011年上半年,西班牙成品房建造數量狂跌90%。”而根據一份權威評估公司的報告預測,西班牙房價還將下跌25%(見P54《地產泡沫很危險》)。此時若沒有穩定健康的心態,估計很多人都會抓狂;而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不會孤注一擲“將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危機來臨便也不會摔得太猛。
成功還應該有一副幸福的模樣。我大學時代非常要好的閨蜜,一個做事持之以恒、學習廢寢忘食、曾經被許多人視為前途無量的女孩,早已成為一個全職太太。此前她嫁給了一個英國靠譜帥哥,然后在一家全球排名前幾名的咨詢公司工作,有一天忽然覺得過于忙碌的生活需要改變,而家中的孩子比工作更需要她,便輕輕松松選擇了全然放棄職業女性的身份。此后,理工科出身的她在相夫之外,開始讀國學、學鋼琴,將每天下午的半天留出來陪伴只上半天學的幼女等等,“生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實,像一朵花兒一樣慢慢綻放”,她說。是的,任何職業的成功都是可以取代的,而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一個內心向上的母親的陪伴所帶來的甜美感覺,是一生的寶貴財富,無可替代。焉知這不是另一種成功?是,一定是,沒有什么比人生起初時認知的親密關系更重要。
人心的世界比外物的風景更重要;若無靈魂的溫暖,人生將無比蒼涼。因此,只要你認定了成功的某一個側面,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發光體,那就可以堅定地去選擇和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