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投資環境是旅游投資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我國旅游業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本文構建了包含經濟環境、區位條件、政治環境、產業發展和社會環境等5個方面共27個指標的旅游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的旅游投資環境進行了定量分析、綜合評價與排序,在旅游投資環境評價的基礎上,結合旅游投資現狀進行了我國各地區旅游投資的空缺分析。本文可以為投資者選擇投資區域以及受資區域改善旅游投資環境的科學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旅游投資環境;評價;因子分析法;空缺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1-0101-05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飛速發展,到2020年,旅游總收入預計達到36000億元人民幣,旅游業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新興支柱產業。而旅游投資是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和關鍵所在。目前,我國旅游業投資尚存在結構不合理、決策不科學、投資具有盲目性和短視性以及投融資渠道不暢等問題,限制了旅游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造成以上問題的重要原因是對我國各地區旅游投資環境的分析和評價不足。旅游投資環境是指圍繞投資主體和地點在一定時間、區域內的自然、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環境中諸多因素的有機統一體,對旅游投資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我國各區域差異較大,因此,準確評價我國各地的旅游投資環境對促進旅游投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投資環境分析與評價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國外相關研究工作相對起步較早,側重于投資環境的定量評價。國內研究方面,鄧宏兵研究了投資與投資環境的關聯問題;肖澤炎和李平分別研究了旅游投資環境的評價和優化問題;潘霞等和應望江等則進行了區域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工作;吳曉春等完成了陜西、遼寧、長三角地區、湖南、江蘇、湖北、福建、山西等地區的旅游投資環境評價問題的研究工作。目前國內研究較多側重投資環境理論性分析,研究范圍限于各省行政區劃內,從全國范圍對各區域旅游投資環境的分析與評價研究相對較少。此外,現有研究工作大都在旅游投資環境評價研究的基礎上給出研究區域的分類并進行相關類別(如環境評價級別)的說明,沒有與旅游投資空缺分析相結合,導致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直觀性和實際指導意義。
本文嘗試構建我國旅游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對31個省、市、自治區的旅游投資環境進行定量分析、綜合評價以及排序,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地區旅游投資現狀進行空缺分析,為投資者選擇投資區域、受資區域改善旅游投資環境、優化投資政策,最終促進旅游投資健康、快速發展做出科學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一、旅游投資環境評價指標
體系的構建
對于旅游投資環境的分析和評價,評價指標的選擇與指標體系的構建直接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客觀性、準確性與可靠性。本文基于全面性、科學性、差異性、系統性、簡單性、可比性、綜合性和可量化的原則,選取了經濟環境、區位條件、政治環境、產業發展和社會環境5個方面共27個指標,構建我國旅游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旅游投資環境評價
(一)原始數據獲取
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作為因子分析的觀測樣本。選取的反映旅游投資環境的27個量化指標的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中國旅游統計年鑒(2009)》和《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2009)》。
(二)因子分析過程及結果
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統計分析中的一種重要的特征提取方法。通過因子分析法可以將原始的多個指標組合成相互獨立的少數能充分反映總體信息的指標,從而便于分析問題的關鍵。本文所述的因子分析過程采用SPSSl 7.0統計分析軟件實現。
計算主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選取前4個主因子作為旅游投資環境評價的主因子,如表2所示。累計信息含量為87.968%,說明前4個主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標的信息總量。
由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通過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4個主因子的含義為:第一主因子主要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固定資產投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人口比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鐵路網密度、職工平均工資、人口密度以及每10萬人口高等學校在校生數等變量決定,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消費能力、基礎設施、社會文化環境對旅游投資的影響,因此,第一主因子定義為經濟和社會因子;第二主因子主要由私人汽車擁有量、郵電業務總量、互聯網上網人數、客運總量、入境旅游者人天數、旅游外匯收入、星級飯店床位數、星級飯店固定資產投資、旅行社總數、景區營業收入、景區固定資產以及旅游從業人員等變量決定,分別反映區位條件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因此,第二主因子可以定義為區位和產業因子;第三主因子主要由資源品味變量決定,定義為資源因子;第四主因子主要由資金來源非國家預算比重變量決定,定義為政策因子。

計算各主因子得分,以各主因子的特征值占4個主因子特征值總和的比值分別作為各主因子的權重,通過加權求和獲得31個省、市、自治區旅游投資環境的綜合得分。依據計算結果,對各省、市、自治區的旅游投資環境綜合得分進行排序,計算和排序結果如表3所示。因子分析后得到的綜合得分排序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區旅游投資環境的吸引力。為后續的旅游投資空缺分析奠定了基礎。

根據綜合得分情況將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旅游投資環境分為3級:
第一級:得分大于0。包括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天津、遼寧、福建和河北。以上省市旅游投資環境相對較優,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是國家經濟發展活躍的地區,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發展水平較高,資源較好,旅游投資政策相對寬松,投資積極性高,是目前旅游投資環境吸引力最高的地區。
第二級:得分大于-40。包括四川,湖北、河南、湖南、吉林、內蒙古、重慶、山西、黑龍江、安徽、江西、陜西、云南、廣西以及海南。以上省、市、自治區旅游投資環境相對一般,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無顯著優勢,相關產業促進作用不突出,資源實力相對雄厚,開發程度不高,政策相對投資鼓勵的傾向性不夠,是目前旅游投資環境吸引力較高的地區。

第三級:得分小于-40。包括寧夏、新疆、貴州、甘肅、青海和西藏,以上省市相對旅游投資環境較差,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相關產業缺乏支撐作用,資源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需要制定更具鼓勵性的投資政策,促進旅游投資的發展。
三、旅游投資空缺分析
所謂的旅游投資空缺是指旅游投資環境吸引力較高而旅游固定資產投資水平(旅游投入)較低,而旅游投資就是解決針對投資空缺投入相應的投資要素的過程。旅游投資的空缺分析是指分析和比較不同地區旅游投資的空缺程度,從而提高旅游投資決策的針對性、合理性和科學性。長期看,持續的空缺分析可以作為旅游投資的動態檢測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投資過程中的盲目性和短視性。通過旅游投資環境評價結果表征我國各地區旅游投資環境吸引力水平,采用旅游業固定資產增加描述投資現狀,疊加分析環境吸引力和投資現狀之間的差別,可以反映旅游投資吸引力水平與現有投資水平的空缺。
為便于結合國家對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宏觀經濟政策的部署和投資導向,按照分區(東、中、西、東北)進行旅游投資空缺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從各地旅游固定資產原值的分布來看,東部固定資產的增加較多,其它地區相對較少。從具體省市來看,東部投資水平較高的省有河北、上海、江蘇,中部有河南、湖北、安徽,西部有四川、貴州、青海,東北有遼寧。
對比固定資產增加與旅游投資環境吸引力區內排名,可以分析得到旅游投資的空缺省市(忽略東部發達地區省市):
高度空缺區域:在該區域內,投資吸引力排名前1/3,投資水平排名后1/3,西部的內蒙古和重慶。
中度空缺區域:投資吸引力排名前2/3,投資水平排名后2/3,扣除高度空缺省市,中部的湖南和山西;西部的陜西,廣西,寧夏以及新疆;東北的吉林。
低度空缺地區:扣除高度和中度空缺省市,中部的河南、江西、安徽以及湖北;西部的貴州、四川、云南、甘肅、青海以及西藏;東北的遼寧和黑龍江。
綜上所述,結合地區發展情況,我國目前旅游投資的空缺省市主要是內蒙古、重慶、陜西、廣西,寧夏以及新疆等。值得說明的是:我國各地區的旅游投資空缺程度的結論應該結合旅游業發展階段等經濟學意義進行分析,不能機械地將空缺分析結果照搬到旅游投資的實踐中去。
四、結論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對我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進行了旅游投資環境評價研究。構建了旅游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因子分析,確定了經濟和社會、區位和產業、資源以及政策等4個主因子,給出了各省、市、自治區旅游投資環境綜合得分及排序。精確、定量明確了我國各地旅游投資環境水平。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旅游投資現狀,針對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四個區域,通過對比各區域內省、市、自治區旅游投資吸引力和現有投資情況,進行了旅游投資空缺分析,指出我國目前旅游投資的空缺省市主要是內蒙古、重慶、陜西、廣西,寧夏以及新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