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如果說各大企業對社會化媒體還舉棋不定,那么現在各公司的態度都很堅定,正紛紛采用社會化媒體營銷方式。社會化媒體正從一個不確定性的戰略準備(2009年),轉變成一個固定的營銷工具(2010年),最終成為一個主要的工具(2011年)。可以說,社會化媒體將是下一波營銷的新浪潮!
對于企業而言,社會化媒體提供了一種新型的營銷契機,公司可以利用這種營銷方式直接與客戶聯系,而不必通過傳統的經銷商。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企業,從星巴克和IBM等企業巨頭到一個小冰激凌店都在探究各自的社會化媒體營銷方案。
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最近發布的報告也顯示出社會化媒體的重要作用:隨著用戶數量增加和商業模式的成熟,全球社會化媒體收入在2011年有望實現103億美元,同比增長41.4%。報告預計,2012年該行業收入有望繼續增長至149億美元,2015年則將達到291億美元。其中,廣告收入仍為社會化媒體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11年廣告有望實現收入55億美元,2012年將增至82億美元。
雖然從收入規模來看,社會化媒體市場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是這個市場的用戶數量、參與度以及市場規模正在逐漸攀升。但是,如何有效運用社會化媒體卻是擺在所有企業面前的一道未解方程式。惟一能達成共識的是,企業如果想在社會化媒體營銷中搏個好彩頭,必須重視“民意”,也就是消費者對于社會化媒體分享的行為走向。
“民意”在哪里
根據調研機構Edison Research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半數以上美國人使用社交網絡。2010年,在美國12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中,48%的人擁有一個或多個社交網站賬號。2011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52%,其中51%的美國人擁有Facebook賬號。有趣的是,熟悉Facebook的人甚至要多于家中聯網的電腦用戶。大約88%的受訪者表示家中電腦聯網,而93%的受訪者表示知道Facebook。
相較之下,其他社交網站的普及率要遠遠低于Facebook。新聞集團旗下的MySpace普及率排名第二,為17%。其次是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為9%,Twitter為8%。谷歌的Orkut未能進入名單,但Orkut是巴西的主流社交網站。
在中國,社會化媒體經過多年發展,類別呈現多樣性。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類別,包括論壇社區、社交網站、博客、微博、位置簽到、問答、維基等等類型。而以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在2011年呈現迅速崛起之勢。
根據易觀智庫EnfoDesk產業數據庫發布預測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微博運營商市場活躍賬戶規模為2.54億,較2010年增長150.7%。
截至2011年12月的數據,新浪微博一周熱議話題榜首話題熱議次數達十萬量級,騰訊微博熱門廣播24小時轉發近十萬,搜狐微博轉發人氣總榜榜首用戶轉發總數達百萬量級,網易微博熱門話題1小時相關微博上萬。
他們的特征
為了幫助品牌更有效地提高用戶參與和用戶體驗,Pivot Conference(核心論壇,研究社會化媒體)與調研機構The Hudson Group聯手展開了對美國181個品牌經理、第三方機構咨詢專家的查詢拜訪,研究商業運作應如何抓住社會化消費者。調查發現,當被訪者被問及是否清楚了解誰是自己的社會化消費者時,77%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他們大部分具有以下特征:
男性開始活躍——當問及社會化消費者的性別時,受訪者認為男女平均分。這個發現很有趣,因為在之前的研究中,女性在各大社交網絡,包含電商平臺,均比男性更活躍。這是否意味著,男性在社交網絡中日漸崛起了呢?
用戶年齡多元化——從人口統計學來看,研究顯示社會化消費者一般集中在30~40歲,但同時,26~30,46~50歲和51~55歲的族群也不能小視。很顯然,社會化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了。
這一發現與Edison Research的研究一致,其研究認為,社交網絡用戶多在12~24歲,這個年齡層至少有75%的人擁有社交網站賬號。但在2011年,青少年用戶比例出現了減少的跡象,其他年齡層的用戶比例卻在攀升。
社交移動化——Edison Research研究發現,智能手機是推動社交網絡普及的主要動力,64%的社交用戶經常使用智能手機。據研究機構ComScore稱,Twitter2011年增長了59%,覆蓋超過10%的全球互聯網用戶。基于位置的服務如Foursquare、照片平臺Instagr.am和許多其他移動應用也要求Facebook或Twitter平臺開放和共享。Android和iPhone的大量出售也以驚人的速度促進了Google+和Twitter的注冊人數。不管移動領域出現什么趨勢,無論是簽到、搜索還是移動支付,社交都是處于中心地位。
總體收入不低——另外,從家庭收入來看,散布較廣,但總體來說,中等及高收入者更加活躍于社交網絡。
分享什么
網絡民意調查公司哈里斯互動(Harris Interactive)基于社交媒體主題對2000名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的美國用戶進行了新年計劃調研,其中有6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新年計劃書中涉及到社交媒體服務方面。
44%的用戶表示“只想和自己親密的朋友分享內容”,42%的受訪者表示“將會更加注意自己分享的內容。”排名第三名的熱門選項是“只想閱讀自己親朋好友的更新內容“,有37%的受訪者選擇此選項。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一個基于微博的調研中,社交媒體分析預測專家Crimson Hexagon分析了15.2萬條關于新年計劃的微博。調查顯示,決定在2012年“減少使用社交媒體進行分享”是排名第四的新年愿望,甚至超過了“將對他人更好一點”這樣的主流新年愿望。
結合兩項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在過去的一年里,人們迫切需要更加有意義、更私密形式的社交媒體分享,而且想要控制自己的分享內容和分享對象。這一結論對中國用戶同樣適用。
中國式分享
那么,中國的網民在社會化媒體上的分享行為又有哪些特征呢?
根據國內“社會化分享”聚合按鈕提供商Jiathis.com公司近日發布的2011年度社會化分享報告,2011年中國互聯網用戶50%的分享行為集中在10:00-18:00,平均每個用戶每天分享2次多,每瀏覽100個頁面就有0.16~1.2次分享。
SNS社區類媒體在社會化流量傳播中占將近一半,約42%,IT博客類和電子商務類網站最適合社會化傳播,各類型網站平均分享回流率為93.2%。各細分化社會媒體分享量中,SNS社交網站分享量居于首位,微博緊隨其后,郵件和書簽分別列三、四位。
艾瑞咨詢結合Jiathis.com公司的數據認為,SNS社交網站運營模式逐漸成熟,并擁有相當穩定的用戶規模,且用戶使用SNS社交網站分享資訊、新鮮事形成了習慣,同時分享網站的增多和分享內容的日益豐富,促使分享量的增加。微博的短段落限制促使大量原創內容爆發性地生產,新鮮感、參與性促進了分享量的增加。此外,名人的“粉絲”團巨大,增加了“轉播分享”的可能性。
在海外,Facebook和Twitter先發優勢明顯;在中國,與之對比,社會化媒體分享量集中程度相對較低,還沒有具有明顯優勢的廠商出現,整個社會化媒體的發展階段還比較早期。
(來源:JiaThis公司綜合了2011年12個月的分享數據,針對5000多萬用戶對各種分享按鈕的使用次數和分享行為進行綜合分析統計,得出了以上數據報表。)
充電標簽
分享量:網民使用JiaThis分享工具將頁面分享到某一社會化媒體的次數回流量:分享到某一社會化媒體后,用戶點擊分享鏈接返回到分享頁面的瀏覽次數;
分享量占比:2011全年內,分享到某一社會化媒體的分享次數,占全部社會化媒體分享次數總和的百分比;
分享回流率:回流量/分享量=分享回流率(該數據可反映網站的社會化傳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