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瑯勃拉邦,安靜的瀾滄王國都城
一大早就從云南景洪出發,一路往東南方向前進,車在蜿蜒崎嶇的道路上行進,幾小時后就進入老撾境內。純凈的藍天,一團又一團潔白的云朵悠游自在。公路兩邊雜草叢生,偶爾掠過片片柚木林。密密匝匝的森林幾乎覆蓋了整個原野。淳樸的老撾山民臉上帶著天真的微笑。路旁遍布竹木結構、覆蓋著稻草或棕櫚葉的竹樓。時值午后,緊挨路邊的村寨中有小溪流過,當地人便在那里沐浴,無論男女,見車路過,也不回避,反而相互嬉戲逗笑,激起串串水花。 我們首先去的是安靜的瑯勃拉邦,它地處老撾中北部群山環抱的谷地,湄公河及其支流南康河在此交匯。最神秘誘人的是,8~13世紀,瀾滄王朝定都于此。或許是因為遠離塵囂,一些歷史建筑和寺廟至今仍保存完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5年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瑯勃拉邦有超過30座的寺廟,數千名僧侶生活在這里,對一個小城來說,已經是不得了的比例。
破曉時分,瑯勃拉邦剛剛迎來第一縷曙光,一條長長的橘黃色隊伍踏著晨霧而來。他們一手托缽,一手施禮,步伐沉穩,緩緩前行,在晨鐘和曙光中,僧人們以化緣為早課,以此來體驗生命的價值。而布施的女人們則跪在竹席上,將容器里的糯米飯一撮一撮分別放在每一個僧人的飯缽里,而這些早上化緣而來的食物將會成為僧人們一天的食物。
這種在任何佛教國家都存在的施舍和化緣的活動,只有在老撾才是最傳統、最純粹的。幾百年來,每天在瑯勃拉邦上演的“儀式”一直沒有絲毫改變,這讓我們這些外國游客頗為感動。
跟著化緣完畢的僧人們,我們攀上了瑯勃拉邦的制高點——普西山。普西山并不高,山頂有金色頂尖的普西塔,山麓有舊王宮。在山頂,瑯勃拉邦全城盡收眼底,優雅秀麗的小乘佛教寺廟的塔尖星星點點,藏在綠色海洋之中。而燦爛的陽光正逐漸從層巒疊嶂的群山背后漫射出來,在遠處蜿蜒的湄公河灑上瀅瀅光波。
當瑯勃拉邦人開始了又一日忙碌的生計時,我和朋友租了一條小船,去25公里外的帕扣巖洞。這處巖洞因為藏了大大小小的佛像而非常出名,但一路的風光卻絲毫不遜色于巖洞。河水平靜,山色清秀,竹林花樹影影綽綽,時不時會經過一個個小村莊,標志就是河岸上那一畦畦平整的菜地;垂釣的鄉民和撒網的漁夫羞澀地和我們打招呼,手中還提著他們的戰利品——幾尾活蹦亂跳的鮮魚;女人和小孩在河里撈細細的水草,據說曬干后可以入菜。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了傳說中的桃花源。
吹了一路的風,又翻山越嶺看完巖洞,饑腸轆轆的我們于是趕緊讓船夫調轉船頭,駛回熱鬧的瑯勃拉邦。小竹簍盛著熱騰騰的糯米飯上來了,用手拽一小塊捏攏成一團,入口前蘸點當地的特色醬,味道鮮辣。而用肉干、蘑菇、茄子和一種又苦又辣的根莖做成的名叫“熬爛”的湯,也是一道經典菜。根莖和苦辣味的香草才是瑯勃拉邦菜的精髓。
這是一個清幽閑適的小鎮,沒有一棟現代的高樓,完好地保留著近代時期的建筑風格以及千百年的佛教傳統。路邊幽幽盛開的野花、紅磚瓦的洋房旅館、路邊的咖啡館、身穿背心短褲的外國游客、橘紅袈裟的小僧人、落日里白襯衫黑裙子的女學生……濃郁的法式殖民風情,自在悠閑的度假情懷,總叫人忘了時間。
夜色初上,真讓人難以置信這就是老撾第二大的城市,因為它忽然看起來像個寂靜的村莊。
溫柔多情的老撾美女
老撾首都萬象的手工藝品聞名遐邇,夜市更是值得一游。長長的一條步行街,鋪滿了各類地燈籠、衣服、掛毯、被單、桌墊、手工針織錢包……老撾手工藝品和針織品亦是喜歡濃郁鮮艷的色彩,有一種極至絢爛的美。晚上人群熙熙攘攘,仿佛白天里散落在四處的人都聚集在了一起。攤主都是女性,而且大多模樣俊俏。借著螢火蟲般的光線,顯露出一張張俊俏的臉龐,微黑,但五官搭配得當,身材纖細,一顰一笑,風情萬種。
在老撾,與其說是自然景觀吸引人,不如說是人文因素更具誘惑力。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清幽閑適的,當地女子三三兩兩地游走在青山碧水之間,走在永恒的藍天之下。在老撾,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女孩子大多聰穎漂亮。她們清秀純凈,皮膚白晰。而且由于家境貧寒,她們很小就要為父母分擔家務,所以老撾美女大多很勤勞,給人平添幾分好感。
在這片到處飄著野花香味的土地上,女人們的神情舒暢自然,清風撩撥著她們的發絲,她們大多素面朝天,嘴唇紅得本色而純真。令人驚奇的是,老撾女孩將鮮花和一些植物的葉子搗碎,能自制出口紅、面膜等化妝品,甚至還有洗發水和香皂,效果絕不比那些大品牌差。
探訪老撾雨林
從萬象沿13號公路乘車南下,經過肥沃的湄公河平原,我們來到了老撾南部,在這里見到了保存較為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遮天蔽日的樹冠使林中的光線非常陰暗,從樹葉縫隙中撒下的陽光顯得異常刺眼,蝴蝶在明暗交錯的光線中跳躍飛行,耳畔不時傳來悠遠而富有節奏的鳥鳴。舉目望去,盡是粗大的藤蔓和樹干,不知道自己從哪條路來,也不知道該往哪兒走,這便是熱帶雨林給我的第一印象。 因為旱季的緣故,雨林的絢麗程度比生長季節略顯遜色,但卻足以讓我這個初訪熱帶雨林的人眼花繚亂。低地雨林的邊緣,一種鮮黃的苞舌蘭正在怒放,細細的莖上頂著碩大的花朵,它們就這么從地里生生冒出來,不長一片葉子。這里的鴨跖草有半人多高,高高的花葶上開著淡藍色的花朵,那樣子全不似常見于水溝邊的低矮種類。樹干上附生著另一種蘭花,一串串鵝黃色的花序煞是可愛。
或許,很多人都對雨林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有所了解,在老撾的熱帶雨林中,最可怕的要屬螞蟻。它們中的很多種類具有尖利的上顎,成群結隊地出沒于你能到達的任何地方,全天候對你發起攻擊。此外,千萬不要以為不長腳的植物就不會“咬人”,省藤盡管可以編制各種生活用品,甚至用作建筑材料,其帶刺的藤條卻實在讓人恐懼。
在雨林中行走,常能聽見一些奇異的聲響,這些聲響除了來自鳥獸,也有的來自植物。高空落物敲擊地面的聲音便是由眼鏡豆發出的。眼鏡豆的豆莢形似眼鏡。地面上那些碩大、圓潤卻堅若磐石的東西就是它們了。我猜想,如果被它砸中腦袋,后果一定相當嚴重,因為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豆子。同樣是“豆”,孔雀豆的種子則小巧玲瓏、精致可愛,每一粒種子由紅、黑二色組成,無論其顏色還是光澤都頗似一件精巧的漆器,令人愛不釋手。 在雨林邊上,我們還看到了當地人種植的咖啡。咖啡本產自南美,由于歐洲人對于這種飲料的特殊喜好而在全球的熱帶地區廣泛種植。老撾的咖啡生產實際上是在法國殖民者留下的種植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許多種植園都有自己的咖啡加工作坊,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從采摘到烘焙、保存的整套生產流程。
盡管咖啡生產非常艱辛,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卻很享受與自然相處的樂趣。我們曾居住的旅館經營著一家小小的咖啡作坊,盡管收入微薄,但他們還是保留著這間博物館式的作坊。作坊門前擺放著幾把椅子,供人們歇息或品嘗咖啡。屋檐下掛著女主人自己制作的“盆栽”,所用的“花盆”是從雨林里撿來的大個蝸牛殼,并繪上了各式花紋。通過這么精美的藝術品,她已經把遠處的美麗收藏在家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