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鳳凰古城的記憶,該從沱江邊的一座座橋開始。
中國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而鳳凰人對河流,甚至整個山城的方向和走向并不墨守成規(guī)分得那么清楚,只說“橋這邊、橋那邊,新城、老城”,這足以將鳳凰城方圓幾公里古城的地理位置描述得清清楚楚。
然而異鄉(xiāng)人來到鳳凰,卻覺得古城很大。無論去尋覓想象中曾烙下的深深印記,還是選一處陌生幽秘的地方,撂下一些舊時的心情,在鳳凰城,需要用舒緩的步伐和細密的心路去一一丈量。
走在鳳凰古城河道旁的每一個渡口,走向吊腳樓旁一條條石板街道,走過水邊嵌著長長倒影的古塔,走上粗文質(zhì)堅的古城墻……鳳凰城被越走越小,而對鳳凰古城的熱愛和向往,卻因?qū)P凰城的了解,反而感到這座古城包容的內(nèi)涵越來越深邃。
沱江是鳳凰城的母親河,沱江上的一座座橋,像一根根與心臟連接的主動脈血管,是通向鳳凰城探秘究源的基本通道。只有站在古城的橋上,心才會和鳳凰城真正地靠近一次。對鳳凰古城最初的行走,是從沱江邊上的橋開始的。
沱江上的橋該是無數(shù)個友情的“連接”吧。河面上一個個扎在水中、依著青苔的石墩,整齊地橫亙、排列在沱江水面上。水中倒映了背著竹簍、戴著黑色頭帕、穿淡藍色上衣和藍色花邊褲的婦女們,她們走一步,水里的倒影便晃蕩一下,向古城集貿(mào)市的步伐也更近一些。或者他們也會在石墩搭起的小木橋上行走,這些最簡易、最原始的小橋,是最初人們走進鳳凰城的必經(jīng)之路。而如今在鳳凰城沱江邊遠遠眺望,一座高架橋,更是把黃河兩岸、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向往鳳凰的人們,也通過橋梁的形式載到鳳凰城來。
風雨橋
我的探訪是在清晨,當鳳凰城還被籠罩在縹緲如薄紗一樣的霧中時,鳳凰人還沉浸在甜美的夢里時,我已獨自走上沱江邊木板鋪成的小路,往上游尋覓。
風雨橋是我最初見到的一座廊亭式木質(zhì)橋,一字橫跨在沱江上,與臨水的如小家碧玉的石墩橋和小木吊橋相比,這座橋梁更像一位明眸眺望的大家閨秀。橋上暗紅的木柱支撐著飛檐吊腳的屋宇,擋住了沱江上的風風雨雨,橋下更粗一些的大紅木柱,矗立在水中支撐著橋梁,主亭兩邊各有一座對稱的小亭子,又在風雨中與長長的廊亭相依相伴。
水上的橋經(jīng)歷著風風雨雨,千年永駐;水面倒映的橋,又在清風的柔波中,隨水紋一波一波輕輕晃動,給水邊的人們許多縹緲、美麗的夢想。
清晨早起的老人們閑坐在廊亭上聊天,一位滿臉滄桑的老人正講述他戎馬生涯中曾經(jīng)歷的一次輝煌戰(zhàn)事。老人的聲音大而洪亮,剛走近橋頭的小亭閣,便聽得清清楚楚。在鳳凰城,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內(nèi)斂和保留,人們該是洞悉了“鳳凰涅槃,死而后生”的故事,懂得珍惜,也懂得隨性地生活。
鳳凰的名人很多,有民族英雄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內(nèi)閣總理雄希齡、文學巨匠沈從文、著名畫家黃永玉、湘西王陳渠珍等,那些在邊城風風雨雨守護的故事,應是這一座座橋上經(jīng)歷著世事的人們,將鳳凰城的故事講述給每一座吊腳樓、每一寸沱江水,再傳遞給游歷于鳳凰城的每一個人。
金水橋
鳳凰城的橋有許多好聽的名字,金水橋會讓人聯(lián)想出許許多多幻化美妙的故事。然而,金水橋卻是普通的欄桿石基橋,橋中間拱起一處瞭望平臺,這似是為了便于人們眺望遠去的沱江水中嵌映的一座如夢幻般美麗的鳳凰城。
無論白天和夜晚,金水橋上都有許多頭戴銀飾,身穿大紅、水紅華麗服飾的苗族女孩,可她們臉上驚喜的神情,讓你一眼就能看透,這些不是真正的苗族女孩,她們是著了盛裝的游客,穿上苗族的服裝,在橋上留影拍照,算是也做了一次美麗的鳳凰女子。
在金水橋邊,甚至整個鳳凰城里,無論橋上、水邊,還是街頭巷尾,賣買手工刺繡和銀飾制品的女性要比男性多,在這座古城里,似乎女性是拋頭露面支撐家庭生活的主力軍,這一方面應是習慣的延續(xù),另一方面也是過去男人們順沱江水而下,為家庭四處奔波,使女性不得不承擔重負。
在沱江邊,隨處可見一位男子走下臺階,捧起一把清涼涼的水洗臉、洗手,而后繼續(xù)走前方的路;又隨處可見鳳凰女子,在江邊用棒槌捶洗衣物。
清晨,站在金水橋中央,望著安靜的沱江水,便能領略到沈從文筆下鳳凰小城的安逸。你雖感覺不到腳下的沱江水在流動,然而參照水中浮萍,便知道,慢慢流動的沱江水無時不刻在做自身的凈化。鳳凰的人們應是最知道水的性情:流動的沱江水,為塵世洗去污濁,而自己卻流動著保持潔身不染。
南華橋
若說橋是鳳凰城美麗的羽翼,那么南華橋更是鳳凰羽翼中做了支撐的軀干。南華橋車來車往,人流穿熙,似是鳳凰城中最忙碌的一座橋。
南華橋兩邊護欄上的石刻是黃永玉先生設計的鳳凰祥云圖案。夜晚,依著欄桿,站在南華大橋上眺望,暗夜里的小城在燈海里搖曳,這時,鳳凰城似不夜的天堂。
沱江水中用基石和圓木支撐的一座座吊腳樓前面臨街,后面臨河,以往是古鎮(zhèn)上的人家居住和開鋪面方便過往行人的。現(xiàn)在,低矮、錯落、古樸且雅致的小樓,被一閃一晃的霓虹燈裝飾得五彩繽紛。這些江邊的小樓,如今大多是旅社、飯店和酒吧。吊腳樓上一串串紅燈籠和霓虹燈的亮光,映紅了一汪沱江水,沱江邊人家星星點點的燈光與江水里輝映的光亮一直延伸到遠方。
每到夜里,南華橋下的鳳凰城便讓人感到喧囂而迷醉,沱江邊的吊腳樓都有好聽的名字:如是樓、攬奇居、奪翠閣……這里搖滾樂和嘹亮的歌聲,隨沱江水上星星點點、五彩繽紛的顏色一起跳躍。南華橋下的沱江,到了夜晚便似從天上降落的一只五彩鳳凰,歡騰地停駐在人間,盡情地變換羽翼的顏色,渲染人間最富麗堂皇的一面。岸上的燈海與水中的倒影連成一片,水上一個世界,水里又是一個世界,歡騰的和寧靜的,盡收于南華橋上旅者們的眼中。水上和水中搖曳、跳動的鳳凰城真實而又虛幻,使遠來拜訪鳳凰古城的人們心潮起伏不平卻又遐想連連。
一陣夜風,助沱江水更快地流動,就像這曾因交通不便而保留世外桃源景象的邊城,又因一陣經(jīng)濟發(fā)展的浪潮,將沱江邊上的鳳凰古城變成搖曳喧鬧的旅游名城。
虹橋
很多時候,文字似一只撩撥心弦的手。翻開書中淡而素雅、朦朦朧朧鳳凰城的影像,古塔倒影旁的虹橋,似曾經(jīng)夢幻中的海市蜃樓。合上書頁,去尋覓鳳凰古城中的虹橋。
踏著青石板的街道,拐幾個彎,熱情的鳳凰人會告訴你虹橋的位置,離沈從文故居不遠,一座三門石拱上建起的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筑風格的橋,遠遠在水澹澹、云生煙的沱江上矗立。
單聽虹橋這名字,便似能把人帶入真實與虛幻之間。若說別的橋是鳳凰城美麗的羽翼,虹橋該是鳳凰額頭上的桂冠。詩人、畫家們在虹橋上留下許多痕跡。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題寫的“虹橋”兩字深深嵌刻在高大的門樓上,門樓兩邊的對聯(lián)又吟道:“今宵皓月,誰在回龍?zhí)渡希A燈樓船,彩影蕩漾,弦歌映山山映水;照眼春陽,廊橋正午十分,醉客雅旅,游俠高僧,靚景如夢夢如詩。”
遠遠望見的虹橋是安靜、飄逸的,兩層巍峨的宮殿式瓦巖木樓橫跨在江面上,樓上馬頭墻上的挑水大梁高高翹起,樓下三門石洞中,泛舟人的木槳激起陣陣銀色的水花。然而,走進虹橋,這里卻有另一番景象。虹橋一層是游人們通行的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們在雕梁畫棟的樓閣中穿行,樓閣里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商品,有雕刻精美的苗族銀飾店、有賣苗族服裝的布衣店,有賣姜糖的食品店,還有在人群中穿梭漫步的賣花阿婆。
虹橋二層是觀景茶樓,當一個人獨自坐在這里遠眺,望著沱江邊似懸空漂浮的吊腳樓,看著沱江上一葉葉順江而下的扁舟,聽著月夜下古塔的鐘聲,身外的一切俗事便與你不再有任何關聯(lián),霧靄中的鳳凰城好像會讓你忘記自己身處何地。
橋,將彼岸與此岸連接在一起,橋,溝通著人們想象中遙不可及的地方。鳳凰城的橋更是深深烙下過去與現(xiàn)在的痕跡,將曾經(jīng)與現(xiàn)在和將來連接在一起。只有走遍鳳凰城的橋,似乎才會對鳳凰城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這個了解又在真實與不真實之間在心上打上許多問號。
沈從文筆下的鳳凰古城離我們眼里的城池越來越遠,我想,來過或未來過鳳凰古城的人們,他們心里對鳳凰都有著不同的向往和印象。當踏上鳳凰的橋,我心里便瞬間與這片土地做了溝通和連接,讓我深深地喜歡這座滿是橋的水鄉(xiāng)世界。
很多地方去過一次,便不再想回頭,而鳳凰古城是讓人終生眷戀想要再走一回的地方。輕輕地坐在沱江邊,臨著水平如鏡的江水,也學一次鳳凰人,在水邊做一次整潔的梳理,水影里的一個我,留在鳳凰城;水影上的一個我,用思想記錄著我心中的鳳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