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河彎彎向東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每次聽《東方之珠》這首歌,就有一種想去香港的沖動,最近,我終于如愿以償。
推開玻璃窗,夜色已經迫不及待地與我撞了個滿懷,維多利亞港在夜光中橫亙,滿眼是一片五光十色、紙醉金迷的景象,一艘艘渡輪發出呼喚,夜晚更顯靜謐。中銀大廈、國貿二期在“幻彩香江”邊幻彩燈下更顯妖嬈,大海的味道漂浮在空氣里,光與影、車與船……香港這個不夜城似乎沒有一刻靜下來。過去都是在電視里看香港,現在是親歷其境,親身感受到了香港的魅力。看著四周美麗多姿的海景,就像芳香之城的秋波,真感到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另一種說法是,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香港和很多國際大都市不一樣。那種沒有窮盡的坡道、千回百轉的彎度、旁溢斜出的招牌、世界級的建筑、快節奏的生活、時尚摩登的娛樂享受,無不顯現出這座城市的驚艷魅力。
香港一定是屬于夜晚的,白晝太匆忙,一切都讓人無暇顧及。太陽揮別西山而去,彎月悄悄地升了上來,活色生香的城市開始蘇醒了。夜色降臨,這個城市開始活潑潑地香艷起來,你也有了駐足流連的心情。
香港不大,酒吧不少。富有小資情調的蘭桂坊、燈紅酒綠的灣仔駱克道、流光溢彩的九龍尖沙嘴,都是酒吧集中的區域。一位喜歡泡吧的香港朋友曾經對我說,如果每天晚上泡一家酒吧,每天選取的酒吧都不同,單是蘭桂坊、灣仔、尖沙嘴,估計半年也玩不完。不過名氣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酒吧區,非蘭桂坊莫屬。
蘭桂坊幾乎成了香港夜生活的代名詞,各種風情餐廳、酒吧林立,是一個名不虛傳的燈紅酒綠的世界。西方人更喜歡這里,在香港,主角不是山山水水,而是各國游客。在蘭桂坊,外國人比中國人還要多。在蘭桂坊消費豐儉由人。一杯加冰的伏特加約50港幣,一杯雞尾酒也不過30港幣,一瓶355毫升的啤酒最低時僅賣15港幣。
在廟街,我們發現很多特色小菜,是典型的大眾小吃。著名的港式小吃有云吞面、牛丸、清湯腩、牛雜等,還有一些很具特色的熟食檔,又名“大排檔”。在香港可以品嘗到全世界各地最可口的美酒佳肴。據統計,香港的各類中西餐館超過1萬家,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一轉身,就可以發現眼前又是一家餐廳。任何時間都可以找到吃飯的地方,方便程度超過世界任何名都。
當我們乘上了“丁當車”,感覺它與歐洲小鎮的電車神似。香港有軌電車因發出“丁當”聲響而被稱為“丁當車”,說起香港的丁當車,大名鼎鼎。1904年出現在香港大街上的這種古老有軌電車,是香江畔為數不多能動的古董。經歷過香港百年的變遷,也折射著香港回歸祖國后的跌宕起伏,回首再看丁當車,老古董正煥發新風采。上了第二層,丁丁當當地開動了,車窗外夜風撲面;這是香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沒有空調,在深秋呈開放式融入黑夜彩燈,那么質樸,那么古老。心情就像季節一樣美好,兩旁的摩天大廈直入高空,變幻著招搖的色彩。古典與現代交叉,一點也不突兀。
看著大街小巷上的俊男美女,看著遠處一幢幢高樓大廈,看著香港市民的一張又一張熱情洋溢的笑臉,聽著他們講著滿口南國風味的普通話,吃著與內地無異的風味小吃,我真的感到好像是在深圳的東門,或是在廣州上下九步行街,我并沒有感到半點的隔閡與陌生,我感到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中國特色的芳香之旅!在紫金花廣場,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旗迎風飄揚,我也思緒萬千,香港回歸十幾年了,它依舊繁榮,依然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