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崆嶠乃古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小八景之冠。位于天水市秦城區城西8公里處,坐南朝北。其始建于北魏,唐、宋、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存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立石碑一方,刻有龍門第十二代傳人劉陽成真人名袆。秦州志、秦州新志、天水縣志等均有記載。
拂崆嶠秀峰聳立,似斧劈刀削,聚麥積秀色、仙人奇觀、石門雄姿于一體。千年古柏盤生其上,枝葉隨風舞動,似奇禽展翅,如異獸登山。這里古木參天,幼松吐翠;灌木叢生,群芳爭輝;春有紫丁溢香,夏有松濤送爽,秋有野菊灑金,冬有冰雪積玉。偶有蒼鷹盤桓,仙鶴流連。捷足峰頂,極目四顧:東閉秦城,西見石鼓(石鼓山),南依盤龍(盤龍山),北朝鳳凰(鳳凰山)。莽莽群山盡收眼底,耤河清流蜿蜒東歸,若道法綿長。溪水環拱,婉若銀練。雙橋飛架,天塹通途。西干渠水繞堂而過,恰似玉帶纏腰。
原拂崆嶠遺址多為依山鑿洞為殿,建有真武殿、靈官殿、菩薩殿、三圣宮、廣嗣宮、藥王宮、武圣殿、伽藍廟、樹神廟等30余座(孔)。塑有圣像200余尊。山門內外、戲樓北側有合抱古柏將近百棵,錯落有致,枝繁葉茂。獨有巨松一株,粗數圍,高數丈,形若龍騰,冠似華蓋,陰籠數十見方。因歷史變遷之故,其殿宇、圣像、古柏、巨松皆蕩然無存。鶴唳而去,蒼鷹不歸,人蹤滅跡,狐兔棲息。
自1993年至今,各方愛國愛教仁人志士、善男信女自愿籌資,捐施、投工、獻料,已相繼建成廟宇四座,整修石窟10余孔,塑成圣像30余尊。而今,真武殿突兀凌空,藥王洞幽禁深邃,靈官殿依山臨崖,菩薩殿深隱石窟。人祖飛馬、西方三士各居危崖洞天,三官妙緯獨占巽位,層林掩映。武圣殿斗拱飛檐,宏偉壯觀。三圣、廣嗣二宮同設一閣,懸建峭壁,形態各具,金碧輝煌。金容復煥,勝境重秀。金爐香煙不斷,玉盞古燈長明。晨鐘悠悠,似勵君致遠;暮鼓沉沉,若慰人寧靜。
拂崆勝境——拂崆嶠,歷經千百年的滄桑歲月、風雨侵蝕、興衰沉浮,在當地方言中留下了拂崆嶠、拂崆崖等稱謂。從這些不同名諱的“佛”字看,拂崆嶠應是一個佛教圣地。據其現存文字記載所知,始建于北魏朝,正是佛教鼎盛時期。與絲綢之路上的麥積山、大像山、炳靈寺等石窟中佛龕、造像形制相像。
遠觀拂崆嶠形似一尊盤腿打坐的天然石雕佛像。近看峭壁臨空,懸崖欲墜;崖壁上的洞窟、殿堂,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像沒有扶手的滑梯;坍塌的窟龕及曾經的木棧道遺跡……令觀者頭暈目眩,攀爬者心驚膽寒、駐足不前。可謂“尋奇出后徑,覽勝倚前檐” 。植根在崖壁上的千年古柏,盤根錯節,似蛟龍出海,若仕女發辮,因而謂之龍柏、辮柏。峭壁與古柏構成拂崆嶠絕佳一景。
拂崆嶠與城區有班車相通,坐車只需半小時,交通便利,是天水市及周邊地區周末休閑、短線旅游的最佳選擇。每日謁圣者,觀光旅游者絡繹不絕。或消遣散心,或癡禪談道,各得其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旖旎的自然風光,令每個身臨其境者陶然忘歸。若逢廟會拜謁者數以萬計,酒肆茶座、風味小吃、商賈攤點鱗次櫛比,熱鬧非凡。亦為旅游之勝地、商賈之市場也。
如今的拂崆勝境正以“道法自然”的胸襟、和諧開放的姿態,笑迎八方賓客觀光旅游、覽勝探幽、休閑度假、得道成仙……
崆峒洞天,尋仙訪道君常往;
拂崆福地,修身養性客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