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天梯山,使武威的名士與中國石窟聯系在了一起。“涼州模式”、“天下第一窟”的美譽,對于武威,確確實實是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的表現。
我一直把河西走廊稱為“石窟的走廊”,而天梯山,不僅是河西石窟的典范,更是中國石窟的鼻祖。走進天梯山,山勢倒映碧波之中,虛幻的景致如同佛國。也許,這正是一座石窟精神內涵的所在,充滿著無限的恬靜與神秘。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武威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
據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明朝正統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處。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三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一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六尊造像,造型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云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艷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蓋上,露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撐,向對面的山推去,所指之處叫磨臍山。對此,民間有“張義川,水湖灘,大佛爺手指磨臍山”的歌謠和許多美麗傳說。乾隆《武威縣志》記載:“大佛寺,城東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貫樓九層,又名廣善寺。”這在《法苑珠林》等佛教經籍中都有記載。據有關史料記載,此石窟是北涼王沮渠蒙遜于412~439年開鑿的。天梯山石窟是在天然洞穴的基礎上創鑿的,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歷史。東晉元熙八年(412)十月,蒙遜由張掖遷都于姑臧,稱河西王,設置官署,修繕宮殿,建起城門諸觀。同時召集涼州高僧曇曜及能工巧匠劈山開路,伐木毀林,開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車氏病逝,特在窟中為其母先雕鑿5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狀,表示懺悔。佛教興盛是五涼時期涼州文化發展的一大特征。此窟的開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們在涼州講經說法,翻譯佛經,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為佛教的傳播培養了人才,而且為石窟的開鑿造就了力量,形成我國佛教藝術史上有名的“涼州模式”,可謂“天下第一窟”。在開鑿天梯山石窟的過程中,培養了一批開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繪家。曇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和佛教中心的東移,東下平城(今山西大同),開始了新的開鑿生活,成為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重要技術力量,曇曜則成為北魏的佛教領袖。
翻開天梯山石窟這一頁,河西走廊古代文明的輝煌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