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關中平原扶風縣,過年的習俗有周、秦、漢代所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的厚重之感。
關中人說:“年年有個臘月二十三,打發灶君上青天。”因此,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祭灶也就成了關中百姓亙古不變的小年。
祭灶這天,各村寨中的女人都要起個大早掃東掃西,熨燙漿洗,過了正午就得開始準備灶干糧。富裕的家庭還要殺年豬,殺年豬,還有一層意思更重要——給年滿12歲的兒子女兒“拾身”。
兒女一出生爹娘就把他(她)拴在神靈跟前了,12歲之前的安全由神靈佑護。12歲一過能抵御災禍就得從神靈那里把身子拾回來,殺口年豬在神靈面前獻一獻還了愿,孩子的身心才屬于自己。如果家里殺不起豬,借別人的年豬獻獻也就作罷。
年豬可以借,灶干糧卻是不能借的,再窮的家庭也得烙幾個灶干糧。烙灶干糧主要是給上天庭的灶王爺餞行,讓他上天庭后給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時多說人間的好。玄幻式的禮儀不知源于何時,但歡送灶王爺的氣氛一定要熱烈歡快。
熱烈歡快的氣氛從一幫身強體壯的小伙手中迸出來,他們將鼓槌掄得風圓;把銅鈸拍得震天,一曲秦王掃六合敲得驚天動地,與其說是歡送灶王爺上路,還不如說是宣泄心中的喜悅和亢奮。
門外是震天動地的鑼鼓聲,門內是老嫗的祈禱聲。她們跪在灶王爺的神龕前一聲聲念叨:“灶君灶君你走好,帶上干糧和元寶(焚燒的紙錢),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老嫗們一邊祈禱,一邊將上年除夕貼的灶王像揭下來伴著香表焚燒。焚燒的當口要從13塊灶干糧上每塊掐下一些扔進紙灰里。13塊灶干糧意味著來年12個月風調雨順,剩下一塊是灶王爺上天庭的口糧,灶王爺飽著肚子到天庭定會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重返人間后就能帶來吉祥,這種天人合一的神道意識,充分反映了草根階層的美好愿望。
草根階層的神道意識起源于何時,說法不一,可當你走進關中平原的廟宇,總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廟堂上不僅供奉著太上老君,同時還供奉著釋迦牟尼。一位是道教鼻祖,一位是佛教先師,同時出現在中國廟堂上接受百姓香火,足以說明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中國本土的道教和外來佛教的融合,創造了一個教派林立卻不紛爭的和平局面。佛和道的融合升華才產生了符合百姓口吻的神靈意識。
神靈意識促使平常百姓家中供奉灶君、土地、財神、倉神、井神。灶君是諸神之首,祭灶這天送別灶君,其他神靈也都跟著返回天庭。
諸神返回天庭后,除夕那天再回到人間。因此,除夕這天,人們要貼對聯放鞭炮歡迎他們。歡迎的時辰大約在午時,貼好一副對聯,放過一掛鞭炮,諸神便各歸各位。
諸神歸位后,家家戶戶才到墓地去請祖宗。請祖宗要端一只盤,盤里放著香蠟、紙表,據說,把這些東西焚燒于墳頭,祖宗才能回家中過年。因此,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墓地里見不到祭奠的人。
除夕之前的這幾日是最忙的時間。男人要跑東跑西采購東西,女人便留在家里掃社(大掃除)、蒸年饃。
蒸年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蒸年饃也是一種文化,關中的女人常常把年末歲首的蒸年饃視為一種文化樂趣享受。頭天晚上就把面發好,十幾斤不少,幾十斤不多。蒸好的年饃除了待客,一家人要吃到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五,又得重新蒸饃,但已不叫年饃,而叫灶花子饃了。
關中是盛產冬小麥的地方,冬小麥做面蒸饃是面食里的極品,一個農家女人如果不會蒸饃是要被人笑話的。于是,一些年輕媳婦過了臘月二十三便忙不迭地幫助別人蒸饃;說是幫助別人,其實是學習別人的蒸饃經驗,一些蒸饃高手家庭便成了“群星薈萃”的場所。
關中蒸饃待客的饃小似雞蛋,一口一個;送禮的饃大如蛋糕,一人一頓吃不完。關中媳婦年關蒸的饃有二龍戲珠饃、孔雀開屏饃、兔兒點燈饃、金猴鬧春饃、羔羊跪乳饃。關中的媳婦蒸年饃是個過程,重要的是她們很享受這個過程。在年關,這個蒸饃的場所,就是她們縱情說笑的好時節、好地方。
蒸好饃,割好肉,炒好臊子,熨好布,就等過年了。過年最愜意的是除夕,關中的除夕夜與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吃餃子、湯圓什么的,關中人煮一大鍋肉,一家人圍在一起享受。吃過團圓肉,子夜時分還要吃迎春面。
真正的迎春面是初一早晨的臊子面,講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吃過早晨的臊子面,族里未出五服的家庭要互相拜年,一般是晚輩給長輩叩頭,長輩要拿出準備好的壓歲錢亦或核桃、紅棗作為回贈。村落里如果有宗祠,全族人就到宗祠祭祖。
從初二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四,是串親戚的時間,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就得把請回家中的祖宗送回墳地。送祖宗要打燈籠,給他們照亮,因此才有了正月十五晚上給墓地掛燈籠的習俗。
關中平原以西安為界,西安以東稱東府,西安以西稱西府。西府是周、秦的發祥地,傳統文化尤其濃厚。西府的眉縣、扶風、岐山三縣交界處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俚語:“羅局社火小寨花,要聽鑼鼓上姜家。”
羅局屬岐山縣,一個村莊分東、西兩街。東、西兩街素來不和,一到正月,這種不和就變成文化打擂。從正月初一開始,兩街都打鑼鼓。東街從東往西打,西街從西往東敲,敲到兩街接界的地方誰也不給誰讓道,當面鑼、對面鼓地敲上一天,最后放出狠話:“斗社火。”
羅局的社火是典型的人抬肩扛式,一到斗社火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人手還顯不夠,便把嫁出去的女兒以及女婿、女婿的親戚請來助陣。
斗社火那天,東街的社火可去西街游,西街的社火也上東街演,哪一家界面上觀看的人多,就說明哪一家斗贏了,斗贏了這方要拉觀眾去家里吃飯。
因此,羅局兩街斗社火,受益的是鄰近村落小寨、北營、陳馬、姜家的人,看了一天社火還能混頓飯。
羅局的社火裝得古樸,裝得絢麗,裝得高雅,歷史上的各種典故幾乎都有。一樁“白蛇出山”有兩層樓房那么高,十幾個小伙子在下面抬也得不停地換班,因此就有了“羅局愣娃抬社火”的說法。
小寨屬扶風縣,與羅局連畔種地。羅局人斗完社火就上小寨看焰火元宵節那晚。小寨的制花高手叫車車,是個勤奮好學的人,臘月未到他就跑東跑西采購配料,配料采購回來就指導全村的靈男巧婦制作。車車能制作上千種紙花,最著名的是二龍噴火、公雞打鳴、猴子抬轎;一到正月十五晚上,那些紙花束、焰火架能裝半里街。
一聲鑼響,焰火開始釋放,裝在頭里的“公雞”打起鳴來,“公雞”一叫嘴里吐出一顆火球,火球直沖“猴子”抬的那乘轎子而去,轎子上的引信點燃抬轎的四只猴子,猴子也就噴出火來點燃周圍的紙花。于是,半里長的紙花陣互相點燃,互相推動,秩序井然地先后起火:“劈里啪啦—啾嗚—嗤嗖”,響聲震天動地,將整個天空映得通紅。
壓軸的戲還在后頭——漫火將兩條龍點燃后,龍口噴出幾個“嫦娥”,嫦娥們舞姿舒袖飛上天宮,飛上廣寒宮……這種精巧的設計、美好的想象,是對焰火文化的發揚光大。
看過羅局的社火、小寨的花,正月十六才去姜家聽鑼鼓。姜家的鑼鼓打得瘋、敲得猛,據說是姜太公討伐殷紂王時演練出來的,姜家人自稱是姜太公的后代,繼承的是姜太公的傳統。姜家人正月十六打鑼鼓要上太公廟進香。從村落到太公廟有幾里長的路,一路上鑼鼓喧天還要放銃炮。鑼聲、鼓聲、銃炮聲把整個關中大地都驚醒了,驚醒了的關中大地又將走進一個全新的春天……